当前位置:首页 > 初 中 数 学 情 境 创 设 的 有 效 性
初 中 数 学 情 境 创 设 的 有 效 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初中生来说更是如此。情境创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数学知识,把高度抽象的数学知识赋予具体的数学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情不自禁地去研究数学知识,寻找解题途径,有效地解决数学问题,愉快地体验数学学习的过程,促进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发展,从而使数学知识教学生动形象、丰富多彩,更好的发展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此,如何创设有效地数学情境而又不失“数学味”的课堂,应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务必思考的问题。下面结合实例从两个方面来谈数学情境创设的方法。
1、创设铺垫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学生从已经具备的经验知识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知识是环环相扣,呈螺旋式上升的,中学数学中有许多知识、概念、解题方法等具有类似的属性,对于这些知识的教学,教师先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相关知识,然后创设类似的问题情景,以旧带新,引导学生去类比发现,尝试给新概念下定义,解决新问题,这样,降低了新知识难度,学生还掌握了数学方法,提高数学的学习能力。例如,“矩形的判定”这节课中,可以这样创设情境:“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回忆一下,我们是如何得到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的?”学生很容易回答是从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定理的逆命题出发,证明逆命题的正确性从而得到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这
节课我们以同样的方式来探索矩形的判定定理,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学好这节课呢?”在鼓励中顺势点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已有的学习几何的经验基础上探索出矩形的判定定理,扎实的掌握新知识,体验成功的快乐。接下来,我们还可以用同样的方式来学习菱形和正方形。
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数学问题要有“数学味”,“数学味”过浓,容易让学生望而生畏,降低了浓度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减少,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创设各种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真正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例如“等腰三角形”这节课提出问题:小学我们接触过等腰三角形,你能用一张长方形的纸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吗?学生动手操作,很快就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想想刚才的裁剪方法,观察这个等腰三角形,你能发现它有哪些性质呢?”这样引入,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让学生从动手的过程中,发现等腰三角形性质,自然的展开本节课的学习,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让学生更容易地掌握等腰三角形性质这一知识点。几何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一定要把知识和几何图形相结合,二者绝不能相脱离。
总之,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