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为人民服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为人民服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为人民服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层次,初步了解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论述的。
2.理解课文内容,结合具体事例,理解重点句的意思,并指导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3通过层层朗读,学习毛主席论述方法,体会感受毛主席语言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严密。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论述的。
教学难点:
学习毛主席论述方法,体会感受毛主席语言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严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二、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积累了一些词语,并提炼了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达成共识:围绕“为人民服务”,毛主席讲了三方面的意思——正确看待生死、正确对待批评、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团结互助。 “为人民服务”这简简单单的口号,
第 1 页
经过五六十年的风风雨雨,是那样的经久不衰,深入人心,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它散发着如此大的魅力呢?让我们细细走进毛主席的演讲词去探个究竟吧!
(一)解读“死的意义”,感受引经据典的效应
1.大声朗读第二自然段,看看毛主席是怎样把“死的意义”说清楚的?看看主席到底用了什么方法? 2.交流: (1)引用
根据学生发言,随机出示句子:A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①理解“固”、“或”、“于”等带点字的意思,再说说整句话的意思。
②指导朗读句子。 (2)对比
出示句子:B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① 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举例说说哪些人的死比泰山还重。
③体会“死”字的感情色彩。同样一个“死”字,前者的“死”字与后者的“死”所包涵的韵味是截然不同的。
第 2 页
④带上不同的情感色彩朗读,读中体会“对比”的作用。
(3)举例
出示句子: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重的。
结合“资料袋”介绍张思德为人民服务的生平,以及牺牲时感人的那一幕。感情朗读这一自然段。 3、教师小结。
(二)解读“不怕批评”,体会语言的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严密性
“不怕批评”这一点,毛主席又是怎样娓娓道来的呢?
1、自由读读第三自然段,说说共有几句话?每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句与句是怎样连起来的?
(1)出示填空题:这段话共有( )句,主要论述 ( )。第一句论述( ) 的原因;第二句话指出 ( ) ;第三、四句话论述采纳批评的前提,就是 ( );第五、六句话举( )的例子进一步说明 ( ) 。
(2)将关联词语划出,通过师生引读,分句朗读等形式,体会句子之间的紧密联系,意思的层层递进。进一步明确:衡量批评正确与否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接受任何人正确批评的目的也只有一个,就是为人民服务。
第 3 页
2、引导学生举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批评的例子。
3、教师小结。
(三)自主解读“团结互助”, 用心体会句子之间逻辑的严密
1、自由地读读四、五自然段的内容,动笔划划句子,感受意思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感受毛主席语言的严密性。
2、汇报交流。
3、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同学之间是如何互相帮助的,举出如何对待困难的事例。 4、指导朗读。
三、回归整体,升华情感
1、讨论:作者是如何将文章的中心一层一层表达出来的?
2、教师总结全文。 四、拓展延伸
学习了毛主席的论证方法,感受到了他的语言魅力,我们来解决一下实际问题:如果妈妈不同意你看课外书,你将如何说服妈妈?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第 4 页
板 书 设 计:
正确看待生死 (引用、对比、举例) 12、为人民服务
正确对待批评 ( 关联词、层层递进 、严密性)
第 5 页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