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社会主义五套试卷

科学社会主义五套试卷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29 5:26:27

断资本主义必然要剥削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剥削发展中国家与人民必然要彼此之间进行斗争,从而引起固有矛盾的激化,推动资本主义最终走向灭亡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

二、材料题(每题10分,共40分)

材料1: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第443页) 问题:根据以上论述,谈你对社会主义改革必然性的认识。

答: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任务是摸索、创立、改善和完备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本质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体制和一系列具体制度。

1. 改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思想,是社会主义题中的应有之义; 2.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客观要求,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动力; 3. 改革是实现新旧体制(模式)转换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动社会主义由一种模式发展为多种模式的主要途径。

材料2: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俄国是个介于文明国家和初次被这场战争最终卷入文明之列的整个东方各国即欧洲以外各国之间的国家,所以俄国能够表现出而且势必表现出某些特殊性,这些特殊性当然符合世界发展的总的路线,但却使俄国革命有别于以前西欧各国的革命,而且这些特殊性到了东方国家又会产生某些局部的新东西。(《列宁选集》第4卷第690页)问题:A. 上述材料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哪些原理? B. 为什么说俄国革命不违背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答:A:上述阐明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原理。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如何特殊,总是和同类事物有共同之处,总要服从同类事物的一般规律,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B:落后国家首先发生革命是社会形态转折的常态。历史上首先发生革命进入新的社会形态的不是原来发达的地方,而是原来较落后的国家和地区。从生产方式更迭的历史看,率先建立新的生产方式的国家,既不是旧的生产方式发展最充分的国家,也不是旧的生产方式最不发达的国家,而是这种生产方式有一定发展而又发展尚不充分的国家。这是社会形态转折的常态,历史发展的通例。

落后国家首先发生革命符合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社会的外壳是由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构成的。发达国家生产力发达,经济基础比较雄厚,上层建筑强大而完善,加上发展时间较长,统治经验丰富,社会外壳比较坚固,它们可以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来缓和社会矛盾,使生产力的发展难以突破社会的外壳。而落后国家则相反,由于经济基础差,社会不稳定,社会制度难以成熟,统治经验缺乏,社会外壳不够坚固,一旦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发生要求改变生产关系的革命,就较易冲破社会外壳,进入新的社会形态。

5

材料3:根据唯物史观的看法,重大历史事件是一种“合力”的结果。恩格斯曾指出:任何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出现,都不是单一的原因,而是一种“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的结果。当然,马克思主义的“合力论”同时又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概论》第四版,第105-106页)

问题:试以上述理论分析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的原因。 答:这个综合作用包括(一):两个直接原因:西方“和平演变”得手与国内“改革”变为“改向”。(二)两个深层根源:党已陷入深重危机与经济建设长期没搞好。(三)一个根本教训:背离和抛弃了马克思主义

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只是苏东剧变的外部原因,只起到了催化与促进作用。根本原因是苏东国家的共产党在改革中偏离马克思主义原则和社会主义方向,削弱及至取消共产党的领导,从而诱发了政治,经济,社会和民族,国家的全面危机,是导致剧变的主要的内部直接原因。

材料4:(1)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需要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列宁全集》第42卷第369页)

(2)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

问题:A. 为什么列宁和邓小平都强调社会主义要发展生产力?

B. 发展生产力对社会主义有何意义?

答:A: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B:一种社会制度是否具有优越性,从根本上说,就是看其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发展生产力,既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一种社会制度有无优越性,归根到底要看它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体现优越性,战胜资本主义。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得到巩固。

三、论述题(30分)

运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谈谈对社会主义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新认识。

答:三个代表的内容为: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它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从而把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水平,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并使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我们党的建设就有了正确的方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就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有了不竭的动力,也是使社会主义事业永葆强大生命力与凝聚力的奥秘所在。

(注:试题须与答卷一起交回)

6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课考试题(C)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适用,120分钟完成)

一、辨析题(每题6分,共30分)

1.古代理想社会观对后人有着深远的影响。对

答:古代理想社会观反映了人们反对剥削压迫,反对贫富对立,实现财产公有和人人平等的愿望,在历史上曾唤起并鼓舞广大劳动人民为建立理想社会而斗争,但其不具备实现的客观条件,只是对过去时代的美化、迷恋或对未来社会的虚构,并带有原始共产主义或平均主义的色彩。对近代空想社会主义产生过直接影响;

2.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科学,就在于它彻底否定了空想社会主义。错

答:科学社会主义批判地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因素,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者从理性原则来批判资本主义和从头脑中构思未来社会的唯心史观,把社会主义建立在对社会的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上;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者期望通过阶级调和以及用示范改良的方法实现理想社会的幻想,揭示了阶级斗争是实现社会主义理想的正确道路;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者看不到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作用和只想依靠少数人变革社会的缺陷,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的阶级力量--无产阶级。

3.科学社会主义研究对象是无产阶级领导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变革资本主义旧世界,创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新世界,实现自己解放自己并最后解放全人类伟大历史进程的普遍规律。 答:错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是以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作为研究客体,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的是无产阶级领导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变革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进而创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伟大历史进程;揭示的是无产阶级自己解放自己并最后解放全人类的普遍规律。

4.改革是社会主义题中的应有之义。

5.有种观点认为,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是完全不一样的东西。

二、材料题(每题10分,共40分)

材料1:(1)无论如何应当声明,我所在的党没有提出任何一劳永逸的现成方案。我们对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现代社会的特征的看法,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脱离这些事实和过程,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第419~420页)(2)在将来某个特定的时刻应该做些什么,应该马上做些什么,这当然完全取决于人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特定的历史环境。(《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421~422页)

问题:A. 上述材料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研究社会问题的什么思想? B. 上述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何指导意义?

材料2:根据唯物史观的看法,重大历史事件是一种“合力”的结果。恩格斯曾指出:任何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出现,都不是单一的原因,而是一种“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的结果。(《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概论》第四版,第105页)问题:以上述观点简析落后国家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

7

材料3:乐于吸取外国的好东西: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总和=社会主义。(《列宁文稿》第3卷第94页)

问题:A. 上述材料阐述了什么思想?

B. 列宁的这一论述对我们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何启示?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上,强调走自已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的过程同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是一致的。过去,我国实行完全的公有制,政府完全控制着全国的经济。但这种完全的公有制产生了明显的弊端,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正是政府主动去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使其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改革一开始,着重点放在经济体制方面。改革的过程,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过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根据中国那落后的生产力和先进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现实,适度地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向后退,渗进一些资本主义的东西,使生产力能向前发展,最终实现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共同发展。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差别在于政权掌握在谁的手中,在工人阶级手中还是在资产阶级手中。只要政权还在工人阶级手中,那我们搞的就是社会主义。

材料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崭新的科学的相对完备的理论体系,因为它完全具备作为科学理论体系的几个特征。(《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概论》第四版,第140页)问题:根据上述材料,“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科学理论体系的几个特征是什么?

三、论述题(30分)

联系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实际,谈谈你对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新认识。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课考试题(D)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适用,120分钟完成)

一、辨析题(每题6分,共30分)

1. 科学社会主义可以在整体意义上和马克思主义同义。

2. 由于马克思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答:对。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深入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和资本主义社会演变的历史进程的基础上,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从而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固有缺陷。把社会主义置于现实的基础上,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石。唯物史观的创立,为社会主义从空想转变为科学提供了一条正确的思想路线。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则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

3. 落后国家首先进入新的社会形态,是一种“早产”现象,不符合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 4.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表明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已经解决。 5. 现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8

搜索更多关于: 科学社会主义五套试卷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断资本主义必然要剥削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剥削发展中国家与人民必然要彼此之间进行斗争,从而引起固有矛盾的激化,推动资本主义最终走向灭亡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 二、材料题(每题10分,共40分) 材料1: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第443页) 问题:根据以上论述,谈你对社会主义改革必然性的认识。 答: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任务是摸索、创立、改善和完备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本质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体制和一系列具体制度。 1. 改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思想,是社会主义题中的应有之义; 2.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客观要求,是社会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