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 机械运动 实验探究题训练(一)(解析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 机械运动 实验探究题训练(一)(解析版)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4 7:35:41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 机械运动 实验探究题训练(一)(解析版)

故答案为:(1)2;(2)v=;(3)小;(4)0.03。

【点评】本题考查“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会读出路程和时间,按平均速度的定义代入v=即可求出平均速度。 5.【分析】实验原理:v=。

实验器材:测量路程的工具刻度尺,测量小车运动时间的停表。

实验数据:AB段、BC段的路程和时间,再根据 v=求出各段的平均速度; (1)根据各段的平均速度判断物体的运动;

(2)为便于测量小车的运动时间,斜面倾角应小一些。 【解答】解:实验原理:v=;

实验器材:测量路程要用刻度尺,测量小车运动时间要用停表。 实验数据:小车在AB段的速度为:vAB=

=15cm/s;

小车在BC段的路程为:sBC=56cm,tBC=2.8s, 则BC段的平均速度为:vBC=

=20cm/s;

(1)由上面实验知AB段的速度小于BC段的速度,故小车做变速运动;

(2)斜面的倾角越小(坡度越小),小车运动时间越长,便于测量小车的运动时间;所以,实验时,为了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长些,应减小斜面的坡度。 故答案为:实验原理:v=;实验器材:刻度尺;停表; 实验数据: 测量的物理量 路程s/cm 时间t/s 平均速度v/(cm?s﹣2) AB段 45 3.0 15 BC段 56 2.8 20 AC段 101 5.8 17.4 【实验分析】:(1)变速;(2)减小。

【点评】本题考查了测平均速度的测量工具及实验原理、实验注意事项、求平均速度等问题,是一道基础题,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即可正确解题。

13 / 22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 机械运动 实验探究题训练(一)(解析版)

6.【分析】该实验的原理是v=,只要能够测出路程和时间就可以求出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根据小车在相同时间通过的路程大小确定运动状态。 【解答】解:

(1)要测量小车下滑的速度,需要测量通过的距离和所用时间,小车通过的距离可以从刻度尺直接读出,不易测量的是小车运动的时间;

(2)由图可知,小车在3s内通过的距离是逐渐增大的,小车下滑过程做变速直线运动,并且小球在上半段的平均速度小于它在下半段的平均速度。故选:B、C。 故答案为:(1)时间;(2)B、C。

【点评】测量速度的实验是基本的探究实验之一,学习时要抓住V=这个实验的原理来理解实验过程、实验结论和实验中注意的问题。

7.【分析】(1)由刻度尺读出路程,由秒表读出时间,根据v=可求AC段的平均速度; (2)让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平均速度会偏小。 【解答】解:

(1)由图可知,小车在AC段的运动时间:tAC=3s; 由图知,sAC=90.0cm=0.90m,则AC段的平均速度: vAC=

=0.3m/s;

(2)如果让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由公式v=知,测得的平均速度会偏小。

故答案为:(1)3; 0.3; (2)偏小。

【点评】“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一定学会读出路程和时间,按平均速度的定义代入v=算出平均速度。

8.【分析】(1)一般测量工具不能测量微小变化量,必须通过精密仪器或特殊实验进行放大测量;

(2)当物体发生微小变化时,要准确判断其变化关系,必须将其微小变化进行放大,通过放大后的变化反应其变化量的大小;物理实验中常用的实验方法有“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微小放大法”、“类比法”等,根据不同实验选择不同实验方法。

14 / 22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 机械运动 实验探究题训练(一)(解析版)

【解答】解:(1)由于两把钢尺长度变化太小,而一般刻度尺的分度值太大,因此简单的测量工具无法测量出微小的变化;

(2)由于物体因热胀冷缩出现的微小变化无法测量,通过本题实验的改进,将微小的变化放大,通过指针示数变化分析金属棒受热时长度的变化,所以小奕的研究方案运用了微小放大法;当铜棒受热长度增加时,带动指针沿逆时针转动。

故答案为:(1)两把钢尺长度变化太小,一般的测量工具无法测量出微小的变化; (2)放大;逆时针转动。

【点评】本题的解题关键是了解刻度尺分度值的物理意义以及微小放大法的应用范围。 9.【分析】(1)停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停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2)根据平均速度v=可求;由相同的路程比时间可知得出小车在斜面上做的是变速运动;

(3)小车通过的距离等于木板的长度和自身长度之和,据此分析; (4)根据最小分度值正确读数,计算小车实际通过的距离,由v=解题。

【解答】解:(1)测量时间时,根据分钟盘,指针位置在1到2分钟中间,靠近2分钟,读取秒钟盘示数时超过30秒,结合秒钟指针位置为10秒,时间为60s+40s=100s; (2)通过路程s3所用时间:t3=6s﹣4s=2s,s3=s1=×1m=0.5m, 通过路程s3的平均速度:v3=

=0.25m/s;

通过路程s2速度:v2=动;

===0.125m/s≠v3,可得小车在斜面上做变速运

(3)实验中没有考虑车长,会导致路程比实际通过的路程大,由v=可知,测得的速度会偏大,由图可知,小车是自A向C移动,所以主要影响s2和全程的平均速度。 (4)由图可知,小车的长度为4.00cm,

故车实际通过的路程为:s=s1﹣4.00cm=100cm﹣4.00cm=96cm=0.96m, 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的准确值:v==

=0.16m/s。

故答案为:(1)100;(2)0.25;变速;(3)s2;偏大;(4)4.00;0.16。

15 / 22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 机械运动 实验探究题训练(一)(解析版)

【点评】本题考查的速度与平均速度的计算,要理解平均速度的含义。

10.【分析】(1)测量小车平均速度的原理是v=,其中s是路程,用刻度尺测量;t是时间,用秒表测量;

(2)在斜面的同一位置放置金属片,小车就可以在同一位置停下来,使小车运动的路程相等;

(3)根据刻度尺分度值确定A、B点的刻度,注意要有估计值,求出SAB,根据v=求上半程的平均速度;

(4)由图得出SAC和全程所用时间,根据v=求全程的平均速度; (5)根据小车做加速直线运动分析小车从A到C的s﹣t图象的大致情况。 【解答】解:(1)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基本原理是v=;

(2)为了让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来,便于测出小车行驶相同路程的时间,需要在斜面上放置一个金属片,

故实验中金属片的作用是使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便于准确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2)由表图知,刻度尺分度值为厘米,AB点对应的刻度分别为0.0cm、45.0cm,AB段的路程:

SAB=45.0cm﹣0.0cm=45.0cm,测得AB前半段用时0.9s, 则AB段的平均速度: vAB=

=0.5m/s;

(3)将金属片放到C点,测量出小车从A到C用时1.6s, SAC=100.0cm,则AC段的平均速度: vAC=

=0.625m/s;

小车在AC段的速度大于小车在AB段的速度;

(5)根据小车做加速直线运动分析小车从A到C的s﹣t图象的大致情况应是速度越来越大,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v=;(2)使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便于准确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3)45.0;0.5;(4)大于;(5)C。

16 / 22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 机械运动 实验探究题训练(一)(解析版) 故答案为:(1)2;(2)v=;(3)小;(4)0.03。 【点评】本题考查“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会读出路程和时间,按平均速度的定义代入v=即可求出平均速度。 5.【分析】实验原理:v=。 实验器材:测量路程的工具刻度尺,测量小车运动时间的停表。 实验数据:AB段、BC段的路程和时间,再根据 v=求出各段的平均速度; (1)根据各段的平均速度判断物体的运动; (2)为便于测量小车的运动时间,斜面倾角应小一些。 【解答】解:实验原理:v=; 实验器材:测量路程要用刻度尺,测量小车运动时间要用停表。 实验数据:小车在AB段的速度为:vAB===15cm/s; 小车在BC段的路程为:s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