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数学苏教版3年级下《千米和吨》教案
《千米和吨》教案 第1节 认识千米
教学内容
江苏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20~21页。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
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能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的单位换算,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情感态度
在课前课后的调查与实践活动中,学会查找与积累资料,继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认识1千米的长度,掌握1千米和1米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难点:能通过推算感知1千米有多长。
教具学具
教学挂图等。
教学设计
―、互动对话,生成“千米”概念 1.回忆激活。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常用的长度单位?用你喜欢的实际问題,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方式:表示出1厘米、1分米、1米。
学生口答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比划出相应的长度。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回忆相关长度单位,激活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新知识的学习埋下伏笔。 2.对入座。
在下面( )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橡皮长4( )
学校跑道一圈长250( ) 常州到无锡的公路大约长60( )
设计意图: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填空,使学生初步感知,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计量单位,同时从身边举例引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3.引入新知。
探讨:常州到无锡的公路长度,为什么要用千米作单位?
明确: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作单位。 4.尝试读写。
激活学生经验:你们知道“米”的符与读写方法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
5.生活举例: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说过千米?(课件出示图片)你知道每幅图片的含义吗? 设计意图:“生活举例”可以进一步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拓展感知对象。 二、实践体验,建构“1千米”概念 1.亲自实践——体验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1)猜测,千米在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那么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猜猜看!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猜测。
设计意图:部分学生在之前已有1000米是1千米的进率经验,可以在此基础上引发他们探究与感受实际长度的兴趣。
(2)估计:我们学校跑道1圈大约是200米,你跑多少圈大约是1千米呢? (3)目测:大家到操场上去看一看100米有多长。
(4)体验:你们沿着跑道走5圈,体会1千米的距离步行约用几分钟?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身边事物首先感受100米的实际长度。每个学生走一走,充分体验1千米的实际长度,建立一定的空间距离观念。
(5)延伸:如果跑道一圈是250米,几圈是1千米?如果跑道一圈是米,那么几圈是1千米呢?
(6)明确:1000米就是1千米,1千米也就是1000米。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跑道长度的计算真切地感悟1千米的实际长度。 2.拓展举例——进一步体验“千米”的概念。
(1)想一想:闭眼想象你所感觉的1千米长不长,有多长?
(2)找一找:从学校到附近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你还能在生活中找出相距大约是1千米的两地吗?
学生相互估计猜测。
(3)说一说。(教师可以随机指名。)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举例互动,进一步拓展1千米的外延,在1千米概念的建构与其生活实际中的长度间架起一座桥梁。
三、分层练习,在变式应用中深化认识 1.实际应用,促进迁移。 试做“想想做做”第1题。
交流—下,谁的速度最快,谁的速度最慢,然后中间的两个再根据实际,确定下来。 设计意图:通过连线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千米,加深对千米的认识。 2.变式练习,熟练掌握。
试做“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是怎样思考的。
设计意图:深化对长度单位的认识,感受来和千米之间进行换算的必要性。 3.专项训练,熟练技能。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交流、明确基本换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专项训练巩固顺逆向换算的基本方法。 4.综合应用,提升能力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说一说估计的方法与依据是什么?
设计意图:由看图估计,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课后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四、总结延伸,激发后续学习的探究欲望 1.今天学了什么知识?学了有什么作用? 2.课后调查各种交通工具的一般时速。
3.继续体会感受1千米的长度,从你家到哪儿大约是1千米?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交流,促进学习反思与自我建构。并由课外实践作业的延伸,进一步深化学生认识,提升以数学眼光关注生活问题的素养。
第2节 认识吨
教学内容
江苏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22~23页。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借助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1吨的概念,培养用吨这个单位估计物体质量的能力。
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通过物体质量的转换,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吨与千克间的简单换算。 情感态度
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并认识“吨”。 难点: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具学具
教学挂图,一袋大米,自己的体重等。
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
1.谈话:当我们去水果批发市场购买水果时,我们总会称一称每筐水果的重量,以确定要付的钱数。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入,既激活旧知识,也引出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同时引发学生的认知需求。
2.填空:
一个苹果约重150( ),—筐苹果约重20( )。如果这批苹果是用卡车从山西运来的,一车苹果约重5( )。
3.揭题:其实在计量那些很重的或很大的物品时,通常都用吨作单位,吨一般用t表示,5吨记作5t。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吨”。
4.举例:生活中,我们见过哪些物品的质量是用“吨”来作单位的? 学生交流生活所见,适当展示运输车、集装箱等图片增加学生感受。
设计意图:顺势揭示课题,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图片展示,可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二、实践体验,感悟1吨
1.搬扛大米体验想象1吨的重量。
分组体验:超市里卖的大米一般是10千克一袋的。我们每人试着搬动每袋10千克的大米,感受10千克有多重。
计算联想:10袋有多重呢?你一个人还能一下搬动10袋吗?如果是100袋有多重呢? 交流明确:如果有100袋这样10千克一袋的大米,它们正好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现在能想象出1吨的重量吗?
变化感知:在粮仓里的大米有时是100千克一袋的,那么几袋正好是1吨呢?
设计意图:以大家熟悉的超市袋装大米为载体,让学生体验感受10千克有多重,同时计算联想10袋、100袋的重量,逐步建立1吨的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想象推理加深对1吨的理解。
体重联想:谁的体重大约是25千克,算一算4个这样的同学共有多重?多少个这样的同学体重正好是1吨呢?若全班同学平均体重是25千克,我们班同学体重超过1吨了吗?
全班同学联想并计算推理。
设计意图:通过本班学生乃至大人体重的计算联想,进一步深化对1吨的感知。
全班交流:(可以延伸至大人)老师体重大约50千克,多少个老师这样体重的人是1吨呢? 图片联想:
(图片显示“想想做做”第1题。)
图上有哪些东西?它们的质量分别是多少?先在小组里说说图片的意思,需要多少个这样的物品,总重量才够1吨。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