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福建省福州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语文试题
(完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卷(表达题)两部分。第I卷1至8页,第II卷9至10页,共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 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美好生活”这一人类共同的追求,不同伦理学流派有不同的表达,尤其体现在古典时代哲学家的研究理论中。比如,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生命的自然目的,也是最高的善;伊壁鸠鲁认为快乐包含身体健康和心灵宁静,审慎的生活才能获得宁静、才能获得最高的善;斯多亚学派认为“按照自然生活”、按照理性生活,才能达到幸福。其共同特征是认为,幸福是与理性相一致的,理性内在于美好生活的普遍理想。
中国文化同样传递着对安定、幸福生活的恒久守望。《尚书·洪范》中有“五福”的记载,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表达了一种整体性的幸福观。与上述古希腊哲学家对理性强调、对求真求知的强调不同,中国文化受天人一体的宇宙观、天下一家的世界观、民胞物与的生命现影响,对美好生活的描述更强调求善求美,强调幸福的整体性和完备性。
比如,强调天人一体。在中国哲学里,天是万物的生命本源,也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对此,儒家道家文献都多有论述,比如《易经》中提出天、地、人三才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之道的作用在于“成万物”,将人与自然、人与最高道德本体的关系清楚展现出来。
比如,强调德福一致。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重视德福一致,认为道德内在于幸
福之中,美好生活同时也是道德的生活,因此即便“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圣人也能“不改其乐”。同时,因为道德带有利他性,这就要求人们不能只注重个人的幸福,个人的美好生活必然融入社会的整体利益和共同发展之中,内圣外王的个人理想、“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由此趋于一致。
这些特征,构成了中国文化所表达的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当前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精准地概括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指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但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40年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将千百年来的文化表达上升为国家发展的目标,锻造成民族复兴的支点,并逐渐赋予了其更加丰富、更加现代化的内涵。
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概括,对美好生活的新时代定义,进一步彰显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性,体现了时“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系统性把握,对人民获得感的全面理解,由此也彰显出了中国千百年来所形成的文化精神。
(摘编自刘文嘉《美好生活的中国表达》)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于人类有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西方不同的伦理学派表达不同且特征各异。 B.中国文化对幸福生活有着永恒的追求,源于中国哲学“天人一体”的宇宙观。 C.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幸福整体性,就是指个人层面的幸福与社会整体性幸福。 D.新时代对美好生活的表述,既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又注入了新的内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引用《尚书·洪范》,是为了论证中国文化有着对美好生活的恒久守望。 B.文章三、四段对传统经典的引述,虽然内容不一样,但论证目的却是相同的。 C.文章梳理了中外对美好生活的不同表达,论证重心则是美好生活的中国表达。 D.文章论据的使用,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厚重感,也体现了作者广阔的学术视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道德有利他性,所以应把个人幸福融入社会的整体利益和共同发展中。 B.没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国文化表达的美好生活也就没有独特的民族内涵。 C.新时代对美好生活的表述,既传承传统又立足现实,更指向人的丰富和全面。 D.中外哲学家对美好生活都有深刻认知,可见美好生活是人类哲学的重要命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通俗来讲,垃圾分类,就是分好了再弃掉,目的是减轻城市生活环境污染压力,为垃圾再利用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垃圾分选,则是要“选”,是为了选好之后直接用做生产。相比垃圾分类,垃圾分选技术要求更高,需要更精准、更细致。垃圾分类是城市垃圾治理的源头,以此为基础走向垃圾再利用,还有很长的路。而垃圾分选,则可以在生产领域快速实现生活垃圾的分类、筛选,随即投入下游生产。对于垃圾分类,我们目前做到了将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垃圾分开投放,而垃圾分选,在分类上就要更加精细。将生活垃圾分选为渗滤液、有机物、无机物、金属和塑化剂垃圾五大类,是我们目前能够做到的最高级别的分选,也可以满足目前生活垃圾处理产业的基本需求。
(摘自《垃圾分类“全民模式”启动垃圾分选又该怎么做》,《科技日报》2019年7月16日)
材料二:
(摘编自上海统计网《2018年闵行区市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情况调查报告》)
材料三:
近日,支付宝推出了多款垃圾分类小程序,千余种垃圾可以一键查询分类。据了解,此次在支付宝上线的“垃圾分类指南”和“垃圾分类向导”小程序涵盖了4000余种垃圾,并将不断更新。
引入互联网技术,能推广垃圾分类知识。在线指南不仅解决了传统纸质版介绍垃圾分类知识篇幅的局限.还能实时更新。比如宠物粪便、口红等属于何种垃圾,都能在小程序里得到答案。除了“识垃圾”外,支付宝还可预约上门“收垃圾”,和快递一样方便。废旧报纸、纸箱、塑料瓶、碎玻璃等,都可在线下单,免费上门回收。据了解,目前该平台已支持155个城市,其中生活垃圾回收覆盖11个城市8000多个小区,累计有200多万人在平台下单“卖
垃圾”。
(摘编自2019年7月9日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微信公众号)
材料四:
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在多年的探索中,我们参考了发达国家已有的经验,如今也摸索出了一些有我们自己特色的垃圾分类方式。
而所谓特色,与各个国家的垃圾特性、产生量等息息相关。其一,由于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的不同,我国所谓的湿垃圾/厨余垃圾是与国际上不一样的。其二,从我们垃圾产生量来看,由于我国人口规模远大于这些国家,因此,单位面积垃圾产生量也非常大。
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以前没有意识到的一些垃圾产生得非常快,其中一个典型就是由外卖、快递等产业产生的包装垃圾。种种情况决定了我们现在制定的垃圾分类方式,不能完全模仿发达国家做法,更不能模仿日本分得那么细的做法。
从分类角度来说,也应批判性地去看待日本模式。日本是抓小放大,抓了20%,分得特别细。这是由其国情决定,或者说也与其后端价值链有关,因为人力比较贵,后端的回收产业没那么发达,它需要前端分得特别细。
模式都是人为弄出来的,日本这么做,是由历史原因、国民素质、家庭模式等多种原因决定的,并不适合我们。垃圾分类的正确模式是,后端已有的技术、设备、处理设施需要什么样的垃圾,决定了我们前端分到什么程度。
(摘自《别管日本模式、德国模式,垃圾分类该有中国模式》,《新京报》2019年07月18日) 4.下列属于“垃圾分选”的一项是(3分)
A.将生物可降解的厨余垃圾进行填埋。 B.将生活污水经过化学处理后再饮用。 C.把废弃纸箱与过期报纸卖给收购者。 D.用有害垃圾废旧电池提炼锰铁合金。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依据目前的技术条件而言,相对于垃圾分类,垃圾分选的要求更高。 B.约一半的上海市民能够在垃圾分类的过程中,将有害垃圾单独分出。 C.互联网技术不仅使垃圾分类查询更便捷,还使垃圾回收方式更多样。 D.垃圾分类既要借鉴发达国家已有的经验,也应该有中国特色的模式。 6.请结合材料,分析我国垃圾分类标准的制定依据。(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炮仗王谷三爷 许行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