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导学案:古代诗歌鉴赏(全国通用含解析) - 图文
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禀性。
(5)黍离。“黍离”常用来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如姜夔《扬州慢》:“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6)冰雪、草木。古代诗歌中,常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诗“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姜夔《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第五组 爱情类意象 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
(1)红豆。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子”,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2)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3)连理枝、比翼鸟。连理枝,指根和枝交错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对恩爱夫妻的比喻。白居易的《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第六组 战争类意象
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
(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2)长城。《南史·檀道济传》记载,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很显然是指宋文帝杀害将领,瓦解自己的军队。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如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楼兰。“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柳营。指军营。《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汉文帝时,汉军分扎霸上、棘门、细柳以备匈奴,细柳营主将为周亚夫。周亚夫细柳军营纪律严明,军容整齐,连文帝及随从也得经周亚夫的许可,才可入营,文帝极为赞赏周亚夫治军有方。后代多以“柳营”称纪律严明的军营。如唐代王维《观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5)请缨。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归附汉朝。终军说:“请给一根长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后以其喻杀敌报国。岳飞《满江红(遥望中原)》:“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6)羌笛。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第七组 闲适类意象
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1)五柳。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后来“五柳”就成了
隐者的代称。如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2)东篱。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3)三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如白居易的《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三 意境
所谓“意”,指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在理解、认识现实生活基础上形成的典型感受,是“情化的理”,又是“蕴理的情”;所谓“境”是诗人所描写的具体景物,即鲜明的生活图画,是从大量的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富有特征的艺术形象。“意境”,就是作者的“真感情”与客观景物融为一体而创造出来的感人的艺术境界。诗歌的意境,是诗歌美的集中体现,是诗歌突出的艺术特征。
意象和意境的区别: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而意象只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是构成这建筑的砖石。
四 塑造形象的常见手法
1.比兴手法。如《氓》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诗句以桑树、斑鸠起兴,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第四章用“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来比喻女主人公由年轻貌美到人老珠黄的变化。这些比兴手法的运用,有助于诗歌形象的塑造,也有助于读者走进主人公的生活世界去体味他们的真情实感。
2.细节刻画。塑造人物形象大多着力于人物的语言、行动等细节的描写。如《邶风·静女》中“爱而不见”这一生活细节表现了姑娘的天真、活泼和调皮,“贻我彤管”则表现了姑娘对爱情的真挚和执着。
3.烘托渲染。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用落叶纷纷来渲染一种清冷肃杀的悲秋气氛,从而衬托诗人穷困潦倒、漂泊无依的形象。
4.对比衬托。如《氓》中,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不同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男主人公婚前忠厚与婚后变节也形成对比。通过对比,刻画了女主人公的善良刚强,反衬出男主人公的无情无义、“二三其德”。
学案三 鉴赏诗歌的语言
学习目标:①掌握诗歌语言鉴赏题型特点及其答题技巧;②提高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对诗歌进行艺术分析的依据首先就是语言。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自主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分析诗歌语言,除了分析的高考试题看,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包括三个方面:炼字、诗眼和语言风格。 考向一 炼字 炼字,即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帖、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学习 语言的用法,还要分析语言的表达效果,进而把握诗歌表情达意的语言特色。从多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要炼的字就是一首诗中最精炼传神的字,能使诗句生动形象以至“活”起来的一两个关键字,通常是一些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设问方式]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么作用?(或与其他某字比较提出优劣问题。) (3)这首诗中某字是否可以替换成另一个字?请简述理由。 (4)请对某句中某字的妙处加以赏析。 1.动词 杜甫“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的“垂”字、“涌”字,有力地烘托了苍渺高阔的意境。陶潜“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的“见”字,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天仙子》)的“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玉楼春》)的“闹”字,尽人皆知。一个“见”字写出诗人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至高境界;一个“弄”字再现出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韵;一个“闹”字展示出诗人心头所感到的蓬勃春意。这些动词能给作主语的名词以生动的形态,能化美为媚。
2.形容词
巧用形容词,可以绘景摹状,具有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的作用,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黄、翠、白、青”四个形容词,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乡梦窄,水天宽”(吴文英《鹧鸪天·化度寺》),“窄”与“宽”形容与对照俱妙。
3.数量词
李商隐的《锦瑟》,开篇就是“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五十弦”“一弦”“一柱”这些并非富于诗意的数量词,在高明的诗人笔下,却获得了一种朦胧之美与多义之美。再有白居易的《惜牡丹花》中“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其中的“两枝”将诗人惜花、怜花的一片痴情刻画得淋漓尽致。这些数量词往往含虚数的意义,有很好的烘托作用,能增强诗句的表现力。
且做且思QIEZUOQIESI 例1 [2015·湖北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劳停驿 欧阳修
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 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 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 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
[注] 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驿,驿站名。 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从用字自然传神来看: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刀,瘦瘠之至。“荒”“瘦”二字,乃寻常字眼,但在此运用十分贴切,显得自然而工稳,能传达出诗人面对“荒村”“瘦田”的第一感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②从情感寄寓来看:“荒”“瘦”二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义,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
[解析] 本题是让考生体会诗人炼字的艺术奥妙和魅力。所谓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考生须整体把握诗篇,才能领略到“荒”“瘦”二字的丰富意蕴。这首诗作于景祐四年(1037),全诗写得孤静寂寥,忧然恻然,充满旅途的忧虑和烦闷。“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则写出了山区农村苦瘠贫寒的面貌,表达出欧阳修对民生凋敝、百姓困苦的忧虑。解答本题需要从用字特点、意蕴等角度分析其妙处。
技法探究JIFATANJIU
“炼字”的四个角度
1.修辞角度
“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天仙子》)因拟人而使满篇生辉。“破、来、弄”三字写出三种连续的动态:云破而有月来,月来而有花影,花影引出弄字,有弄而有花枝随风摇动、抚弄花影的幽雅姿态。云横皓月、风弄花影,构成了一幅幽美朦胧的画面。云、月、花都拟人化了,被赋予丰富的情感和生命,同时使宁静的画面有了飞动之势。“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出塞》)“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更是吹笛人之心。“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溅”“惊”二字,同属拟人手法,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苦痛。“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蒸”“撼”具有夸张色彩。
2.声韵角度
古诗词讲究平仄声韵,优美的诗词平平仄仄起来就是和谐的旋律。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冻”字比“饿”响亮,更具铿锵气势,更见冲天悲情。叠词最具声韵效果,它不仅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更有强化作用。李清照的《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可谓千古名句,是声韵的叠加,也是哀怨之情的叠加。王维《积雨辋川庄作》中的“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用叠字之法,不但摹景有神,而且音调抑扬,气韵流畅。黄庭坚以“夜听疏疏还密密,晓看整整复斜斜”(《咏雪诗》)描绘雪景,可以说是古今绝唱。
3.活用角度
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用作动词,且一用就鲜活生动,呼之欲出。如周邦彦《满庭芳》“风老莺雏,雨肥梅子”,着一“肥”字,写出了动态,写出了形态,想那梅子从青青小小的羞涩,到黄黄肥肥的圆甜,那黄中晕红的丰润,怎不叫人垂涎!再有“日色冷青松”(王维《过香积寺》),“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破山寺后禅院》),“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冷、悦、空、绿、红、绿,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4.语境角度
无论是“捻断数茎须”,还是“两句三年得”,其目的都是使语言最契合语境,最富表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