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导学案:古代诗歌鉴赏(全国通用含解析) - 图文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导学案:古代诗歌鉴赏(全国通用含解析) - 图文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24 11:44:58

物象流露出的作者情感往往是忧郁和愁绪。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开头三句道出时间、地点、景物。以凄清景色揭开了离别的序曲:清秋节令的“寒蝉”,衬托着“凄切”悲凉的秋景。人将别、日已晚、雨乍停、蝉声切。惜别的长亭,凄凉的深秋。壮士分别尚且悲伤,更何况是一别可能成永别的恋人呢?“都门”三句,写离别时的心情。设宴帐中,本欲多“留恋”片刻,怎奈“兰舟催发”,这样的饯别酒,饮起来怎能不“无绪”?欲留不得,欲饮无绪,矛盾至极。

3.注意解读表现手法,把握事物形象

诗歌的传情达意,往往还要借助一定的艺术手法,如比喻、拟人、借代、双关、衬托等修辞手法及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表达技巧。了解诗歌这方面的特色,有助于对事物形象的把握。如杨万里的《野菊》就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塑造了一个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的形象。

答题模板

第一步:总结概括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物象。

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所歌咏物象的特点,关注描写用语及评价用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分析出其内在神韵。

第三步: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感情剖析所托之情。

公式:诗中塑造了×××形象,×××(联系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抒写了×××之情(这是概括形象的意义,这一步骤不作强求)。

边学边练BIANXUEBIANLIAN

1.[2016·山西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清平乐 张炎

兰曰国香,为哲人出,不以色香自炫,乃得天之清者也。楚子不作,兰今安在?得见所南翁枝上数笔,斯可矣。赋此以纪情事云。

孤花一叶,比似前时别。烟水茫茫无处说,冷却西湖残月。 贞芳只合深山,红尘了不相关。留得许多清影,幽香不到人间。

[注] ①所南翁:指宋末元初诗人、画家郑思肖,善画无根墨兰,宋亡后,隐居苏州,不仕。②孤花:有的版本作“三花”。

词的上片是如何描写兰花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上片分别从形和神两方面来描写兰花。前两句从画中墨兰的形态入手,写出此兰花和作者以往见到的兰花不同,突出了墨兰超凡脱俗的特点。后两句运用了拟人和映衬的手法,借“烟水茫茫”的环境来映衬墨兰“无处说”的孤独,借“西湖残月”的清冷来衬托墨兰的孤高寂寞。(从正、侧面描写,对比联想等角度合理分析,亦可)

解析 本诗中出现的事物形象为兰花。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2.[2016·云南检测]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梅花 [唐]崔道融

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

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 横笛和愁听,斜枝倚病看。 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本诗前四句描绘了梅花怎样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前四句描写了初绽乍放的梅花洁白如雪、不畏严寒、孤高绝俗的形象。首句写梅花刚刚绽放,洁白如雪;次句写它孤高绝俗,连画家都难以画出;第三句写淡淡的香气中蕴含着铮铮气韵;第四句写清高至极,不畏严寒。

解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事物形象为梅花。只答梅花的自然属性,如耐寒、清香等,不得分。

课后对点集训

1.阅读下面这首清词,然后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 纳兰性德

相逢不语,一朵芙蓉着秋雨。小晕红潮,斜溜钗心只凤翘。 待将低唤,直为凝情恐人见。欲诉幽情,转过回廊叩玉钗。

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塑造了一个情窦初开、对于爱情既向往又羞涩、急于表达自己的心情而又欲言又止的少女形象。

解析 “转过回廊叩玉钗”是细节描写,细致描绘了少女轻叩玉钗的动作。通过这一细微的动作描写,含蓄地表现了少女心怀幽情、娇羞难言的复杂心境。

2.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野步 [宋]周密

麦垄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步 [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分析两首诗分别刻画了怎样的野步者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首诗刻画了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郊野的隐者形象。第二首诗刻画了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孤独凄凉的老者形象。

解析 周诗中,一个“翠”字,把新苗的状态描写得淋漓尽致,让人有赏心悦目之感。更何况一个“噪新蛙”,诗人实在是叹服于这勃勃生机。三、四两句,诗人带着欣羡的主观感情色彩,他赋予笔下蝴蝶以人的感情,彩蝶翩跹,为和煦的春风所陶醉,为野草花的鲜妍芬芳所吸引,以至沉醉花丛,流连不去。“烂醉”二字,语新意丰,既传达出春天的芳馨氛

围与醉人魅力,描绘出蝴蝶追逐春色的如醉情态,也将诗人的陶然之情和盘托出。赵诗中,枫叶红头人白发本是自然规律,作者却将其原因归结为秋风的“管闲事”,以悖于常理的方式来实现抒情上的曲折效果,无理而妙;红、白使动用法,红、白色彩的对照配置,也最容易引起人们岁月无情、年华已逝的无限怅惘。呈现出一个感时伤秋的野步者形象。

3.[2016·长春调研]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阮郎归 [宋]俞紫芝

钓鱼船上谢三郎。双鬓已苍苍。蓑衣未必清贵,不肯换金章。 汀草畔,浦花旁。静鸣榔。自来好个,渔父家风,一片潇湘。

词中的“谢三郎”是一个怎样的人物?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谢三郎是一个隐者形象。他白发苍苍,蓑衣垂钓;气节清高,不愿出仕;寄情潇湘碧水,自得其乐,闲适自在。

解析 一般来说,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往往综合运用描写手法,如语言、动作、肖像,特别是细节描写,还有正面、侧面描写等。从“双鬓已苍苍”“蓑衣未必清贵”中,可以看出“谢三郎”的白发苍苍、蓑衣垂钓;从“不肯换金章”可以看出他的气节清高,不愿出仕;从“一片潇湘”中可以看出他寄情山水。最后归纳,谢三郎是一个隐者形象。

4.[2016·西安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回答问题。

思归 赵雍

袅袅秋风动客怀,啾啾猿鹤苦相催。 鲁侯不遇关天意,臧氏焉能沮我才。 万里驱驰离乡国,十年奔走在尘埃。 吴兴山水何清远,一棹扁舟归去来。

[注] ①赵雍:宋宗室后裔赵孟之子,元初诗人,饱受元朝统治集团的猜忌防范。②《孟子·梁惠王下》载:臧仓,鲁平公嬖人。平公将见孟子,仓沮之,乐正子以告。孟子曰:“吾之不遇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首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秋风袅袅,猿鹤啼鸣,诗人羁旅悲秋。②渲染悲凉的气氛,奠定全诗悠悠怅惘的基本色调。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5.[2016·石家庄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谕悲秋者 [南宋]楼钥

黄云万顷一时收,喜见高空风露秋。 岁事及今将告毕,人生到老盍归休。 固知景物能兴感,亦有痴人苦过忧。 胸次果然无一累,岂容秋月使人愁。

诗歌首联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歌首联描绘了一幅天高气爽的秋景图。秋风吹过,天空晴朗无云,表现出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也为下文表达内心的感悟奠定了基调。

解析 “黄云万顷”都消散了,天空呈现出秋天的气象,一个“喜”字,承载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具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时,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回答。

6.[2015·合肥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迷神引 贬玉溪,对江山作

晁补之

黯黯青山红日暮,浩浩大江东注。余霞散绮,向烟波路。使人愁,长安远,在何处。几点渔灯小,迷近坞。一片客帆低,傍前浦。

暗想平生,自悔儒冠误。觉阮途穷,归心阻。断魂素月,一千里、伤平楚。怪竹枝歌,声声怨,为谁苦。猿鸟一时啼,惊岛屿。烛暗不成眠,听津鼓。

词的上片描写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上片描绘了青山渐暗、红日西沉、余霞满天、江水东流、烟波浩渺、渔火迷坞的壮丽而又迷离的景象,勾勒了一幅日暮黄昏江景图。(2)词人借助景物描写外化了贬谪的郁闷情怀、羁旅的迷茫心绪,为下片的抒情做了铺垫。

解析 解答本题要抓住上片中的意象,从意象构成意境的角度分析其描写的图景。再从景与情的关系的角度来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上片着重描绘了江上的景色,为下片抒写羁旅之情做铺垫。

7.[2016·陕西调研]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古树 杜濬

闻道三株树,峥嵘古至今。 松知秦历短,柏感汉恩深。 用尽风霜力,难移草木心。 孤撑休抱恨,苦楝亦成阴。

[注] ①杜濬:明末清初诗人。明崇祯时为太学生,明亡后,不出仕。流寓金陵三十余年,家贫至不能举火。②三株树:隐士邱至山家有古柏一株,两松夹之。③草木心:出自唐张九龄《感遇》诗:“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④苦楝:诗人家中所栽之树。

诗中的古树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卓然不凡,②年岁久远,③本性坚贞。

解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本题考查诗歌鉴赏事物形象的能力。

诗歌鉴赏 这首诗托物言志,借“树”抒情。首联的意思是,我曾听说有三株树,从古至今,长盛不衰。“峥嵘”指树之挺拔,卓然不凡。颔联运用互文,意思是,这一柏二松,都历史久远,曾见过秦朝的短命,也曾感受过四百年汉朝的雨露厚恩。颔联暗寓诗人思念故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物象流露出的作者情感往往是忧郁和愁绪。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开头三句道出时间、地点、景物。以凄清景色揭开了离别的序曲:清秋节令的“寒蝉”,衬托着“凄切”悲凉的秋景。人将别、日已晚、雨乍停、蝉声切。惜别的长亭,凄凉的深秋。壮士分别尚且悲伤,更何况是一别可能成永别的恋人呢?“都门”三句,写离别时的心情。设宴帐中,本欲多“留恋”片刻,怎奈“兰舟催发”,这样的饯别酒,饮起来怎能不“无绪”?欲留不得,欲饮无绪,矛盾至极。 3.注意解读表现手法,把握事物形象 诗歌的传情达意,往往还要借助一定的艺术手法,如比喻、拟人、借代、双关、衬托等修辞手法及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表达技巧。了解诗歌这方面的特色,有助于对事物形象的把握。如杨万里的《野菊》就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塑造了一个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