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四教学案:第三专题第11课 登高 锦瑟Word版含答案高品质版
第11课登高__锦瑟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市),著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唐玄宗开元年间,南下吴越,北游齐赵,过着“裘马轻狂”的生活。天宝五年(746),生平经历 杜甫来到长安。安史之乱起,他颠沛流离,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不久又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定居成都浣花溪畔。永泰元年(765),他打算离蜀东去,途中滞留夔州两年。大历三年(768),携家出峡,漂泊鄂、湘一带,死于赴郴州途中。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主要 著有《杜少陵集》。代表作:《月夜》《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作品 军收河南河北》,“三吏”“三别”等。 评价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生平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得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 其作品展现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圣”。 经历 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过着禄微位卑的潦倒生活,四十多岁时抑郁而死。 主要 《富平少侯》《北齐二首》《锦瑟》《贾生》《碧城三首》《重过圣女祠》《安定城作品 楼》《夜雨寄北》《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等。 评价 晚唐诗人。晚唐诗坛上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与温庭筠齐名并称“温李”。
(一)背景链接
1.《登高》写于大历二年(767)秋,是杜甫在四川夔州时所写。其时,安史之乱刚刚结束,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杜甫此时“漂泊西南天地间”,家
道艰辛,个人多病,尤其是壮志未酬。他的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等又相继去世。适逢秋日登高,夔州水急、风大、猿啸的萧瑟秋江景象,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使他发出如此之人生慨叹,于是就有了这首旷世之作。
2.李商隐因婚娶一事,无意中被卷入党争的旋涡,郁郁不得志,再未有施展抱负的机会,于是一切忧国之心、自伤身世之慨,都寄托于幽微隐晦的诗篇里。《锦瑟》这首诗创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一般认为这首诗是他生命的最后一年于郑州所作。诗人闲居无事,回忆往事,浮想联翩,百感交集;难言之痛、至苦之情,郁结于怀,叹华年如水东逝,迷惘伤怀,遂作此诗。
(二)常识整理 Ⅰ.文学常识
七言律诗
七言律诗,简称七律。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一般逢偶句押平声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当中不换韵。
Ⅱ.文化常识
登高习俗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其由来大致有三。其一是登高避灾,其二是古人的山岳崇拜,其三是登高“辞青”。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一)字音识记
1.渚清(zhǔ) 2.猿啸(xiào) 3.霜鬓(bìn) ...4.潦倒(liáo) 5.锦瑟(sè) 6.惘然(wǎng) ... (二)词语解释 1.风急天高猿啸哀 .2.渚清沙白鸟飞回 .3.百年多病独登台 ..
4.艰难苦恨繁霜鬓 ..
5.无边落木萧萧下 .6.锦瑟无端五十弦 ..7.望帝春心托杜鹃 ..
8.此情可待成追忆 ..9.只是当时已惘然 ..
第一步| 快读课文·明大意
[学习目标]
1.掌握两首诗中的文言词语和典故。 2.了解杜甫、李商隐的作品风格。 3.理解两首诗的艺术特色和思想感情。
第二步| 精读课文·细揣摩
《登高》
(一)赏形象
1.这首诗的首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答:
哀:指声音凄凉 回:指鸟盘旋飞翔的样子
百年:古今异义,古义,年暮垂老; 今义,指很多年,终身 苦:极,非常
繁: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增多 下:名词作动词,落下 无端:不知原因
春心:古今异义,古义,指对青 春、爱情或理想的向往与追求; 今义,指思慕异性的心情 可待:岂待,表示反问
惘然:古今异义,古义,迷惘,茫 然;今义,失意的样子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