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灵丘一中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自主探究学案(五)
理 解 概 念 学 会 思 考
灵丘一中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自主探究学案(五)
班级 姓名 时间 编辑:王鸫
第五部分 地表环境
一、复习目标
1、掌握地球的圈层结构和特点。知道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和地壳、地幔、地核的界线
及主要特点。
2、掌握地壳物质组成及物质循环的过程
3、掌握地球内部是由岩石组成的,理解岩石的分类
4、掌握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含义以及相应的主要表现形式。
5、掌握内力作用形成的主要地质构造(如背斜、向斜和断层),解释地表高低不平的原因。 6、掌握板块构造学说,板块运动与地形的关系
7、掌握流水、风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及各类外力地貌类型。 8、用内外力相互作用的知识分析常见地貌的主要成因。
二、复习重难点
1、掌握地壳物质组成及物质循环的过程
2、掌握内力作用形成的主要地质构造(如背斜、向斜和断层),解释地表高低不平的原因。 3、掌握板块构造学说,板块运动与地形的关系
4、掌握流水、风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及各类外力地貌类型。
三、自主探究内容
1.地球的内部圈层
A、地震波的分类及特点 类型 传播速度 横波 较____ 纵波 较____ B、不连续面及波速变化 不连续面 ________ ________ 名称 ________ 古登堡界面 能通过的介质 固体 _____________ 共性 传播速度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深度 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 地下2 900千米处 波速 横波 纵波 传播速度____________ ________ 传播速度突然____ C、岩石圈: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包括 ______ 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2.地壳物质的组成
集合体 组成 矿物富集
结合 1
熟 练 应 用 准 确 表 达 3.岩石类型 分 类 形成过程 典型岩石 岩 岩、 岩 岩、 岩 岩、 岩 岩变质为大理岩、 岩变质为板岩 岩侵入岩 岩浆在地下压力作用下 地壳上部,冷却凝固而成。 浆岩 喷出岩 岩浆在地下压力作用下 地表,冷却凝固而成。 裸露地表的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被风化成碎屑物质,再经风、沉积岩 流水等外力搬运、沉积,经过压紧固结作用而形成的岩石。其典型特征是具有 构造、常含有 。 原有岩石在地壳深处承受着高压,并受到岩浆活动、地壳变质岩 运动产生的高温作用,岩石的 和 发生改变,形成新的岩石。 4.影响地表形态的力: 分 类 能量来源 主要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 的影响 内外力作用的关系 内力 作用 来自地球本身, 、 形成 ,主要是放射性 、 。使地表变得 元素衰变产生等 。 的热量 来自地球外部, 、 主要是太阳辐 、 射能和重力能 、 、。等作用 把高山 、把盆地 ,使地表趋于 。 外力 作用 二者同时存在,同时对地表形态变化起作用。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往往是某一作用占优势, 作用对地壳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5、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⑴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①岩石圈由 大板块的组成,板块处在 当中;如图 A为________板块 B为________板块; C为________板块; D为________板块 E为________板块; F为__ __ _板块
② 板块相向运动,就会 ,形成 。
板块相对运动,就会 ,形成 。 ③我国成为世界多火山地震国家的原因:位于 ,地壳比较活跃。 (2)地质构造与地形形态 ①褶皱:岩层的一系列波状弯曲。两种形态:岩层上凸的称为 、岩层下凹的称为 。 判断依据: ——中部岩层较 ,两翼岩层较 ; ——中部岩层较 ,两翼
岩层较 ;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的原理: 作用,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理: 作用。
2
理 解 概 念 学 会 思 考 ②断层:岩层断裂后发生明显位移,形成的原因:水平运动, 、 作用。 上升一侧往往形成 ,如我国的 、 、 。 下降一侧往往形成 ,如我国的 、 。 断层处往往形成沟谷、河流,原因 。
③现实指导意义: 储油、 储水; 下方建隧道,原因 ,符合力学原理,较为坚固,且不易积水。 6、主要的外力作用及其地貌 外力作用 风化作用 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 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 普遍(例:花岗岩的球(注:土壤是在风化壳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状风化)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 、 、 地区 和 等。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 ,(如长江湿润、半湿润地区(例:三峡)使坡面破碎,形成 (如黄土高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原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红色沙漠”、“石漠化” 表的千沟万壑、瀑布) 石灰岩被流水溶蚀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峰林等 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分布地区(例:桂林山水易渗漏。 水、路南石林、)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北纬度地区(例:挪威峡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等 湾、中欧-东欧平原)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风力侵蚀 流 侵蚀 侵 水 蚀 侵 作 蚀 溶蚀 用 冰川侵蚀 冰川沉积 沉积 流水沉积 作 用 风力沉积 形成 (出山口) 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和 (河口)以颗粒大比重大游(例:黄河三角洲、及 平原(中下游) 的先沉积,颗恒河平原等) 形成 (静止沙丘、移动沙粒小比重小的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丘)、 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后沉积 (例:塔克拉玛干沙积(如黄土高原) 漠、黄土高原的黄土) 四、合作探究内容(讲解式展示) 1、探究归纳地震波的特点并说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的依据、界线和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探究归纳地壳的物质组成及三大类岩石的主要特点并解释说明地壳的物质循环的过程。 3、探究并解释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在地表形态形成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4、探究归纳板块构造理论并举例说明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
5、探究归纳褶皱和断层的特点并通过画图举例说明其形成的主要地形类型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情况。
3
熟 练 应 用 准 确 表 达
6、探究归纳主要外力作用所形成的主要地貌类型,列举几种典型外力地貌的形态和特点并归纳几种典型外力地貌的主要分布区。
五、记忆内容(背诵式展示)
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的依据、界线和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地壳的物质组成及三大类岩石的主要特点。
3、板块构造理论及板块边界类型与宏观地形的对应关系。 4、褶皱和断层的相关知识。
5、主要外力作用所形成的主要地貌类型的形态和特点及其主要分布区。
六、随堂测试
1、地壳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最快的圈层是( )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软流层
2、图是地球四个圈层构成示意图,图中所示圈层 A、B、C 分别是( )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3.火山喷发出大量炽热的岩浆,这些物质来源于( ) A.地壳 B.地核 C.岩石圈 D.软流层 读下列甲乙两图(若甲图中C是变质岩),回答4~5题
4、甲图中与③所示的地质作用相同的箭头是( )
A.① B.② C.⑤ D.⑥
5、乙图中若沿⑦处向下钻探100米,发现地层由黏土、淤泥、岩石等物质组成,岩石中含芦
苇化石。该岩石属于甲图所示的( )
A.A类岩石 B.B类岩石 C.C类岩石 D.难于判别 6.下列板块之间属于消亡边界的是( )
A.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 B.南极洲板块与非洲板块 C.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 D.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 7.黄河口湿地的成因是( )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B.渤海海区不断下沉 C.海水的堆积作用 D.河流的堆积作用 8.下列各图反映的地理现象,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 ( )
4
理 解 概 念 学 会 思 考 【答案】
1、B 点拨:地震波在莫霍面以下的波速明显加快;到古登堡面,纵波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的圈层是地幔。
2、D 点拨:地球表面,各个圈层是相互渗透、相互重叠的。如生物圈存在于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地壳上层。图中 A 圈层就是生物圈,其占了整个 B 圈层,判断 B 是水圈,而 C 就是岩石圈。 3、D
4、D 5、B
4、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直接冷却凝固而形成;但各类岩石均可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
发生重熔再生而成为新的岩浆。三类岩石均可能受外力作用最后固结成为沉积岩。已生成的 各类岩石由于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的影响,在一定温度、压力等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而成为 变质岩。由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关系可推断出,A、B、C分别代表岩浆岩、沉积岩、变质 岩,所以③代表变质作用,所以与③所示的地质作用相同的箭头是⑥。 5、含有化石的岩石属于沉积岩,所以应属于甲图所示的B类岩石。 6.A 通过板块示意图记清消亡边界和生长边界的位置。
7.D 黄河口的湿地以前是渤海的一部分,现在成为陆地,是黄河携带泥沙不断堆积的结果。 8、【解析】A为褶皱,B是断层,D是火山爆发,它们都是内力作用或由内力作用形成的。
【答案】C
5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