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学原理名词解释汇总
名词解释索引 教育学原理
1、实验教育学
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研究儿童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教育家梅伊曼(《实验教育学讲义》,1908)和拉伊(《实验教育学》,1907)。 实验教育学的基本观点是:
①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思辨的教育学;
②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应用于教育研究,从而使教育真正“科学化”
③把教育实验分为提出假设、进行试验和论证三个基本阶段; ④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 2、文化教育学
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教育学,是19世纪末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其代表人物主要有狄尔泰、斯普朗格(《教育与文化》)和利特等人。 文化教育学的基本观点是:
①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因此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
②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又是在一定社会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
③教育研究必须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解与解释的方法进行;④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完整的人格。培养完整人格的主要途径就是“陶冶”和“唤醒”,要发挥教师与学生双方的积极性,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3、实用主义教育学
实用主义教育学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实在批判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克伯屈(《设计教学法》,1918)等。 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是:
①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和生活的过程是合二为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的;
②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不断地增长,除此之外,教育不应该有其他目的;
③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其中要学习现实社会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
④课程的组织要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 ⑤师生关心要以儿童为中心,而非以教师为中心;
⑥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达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4、批判教育学
批判教育学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在西方教育理论界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代表人物有美国的鲍尔斯和金蒂斯(《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1976)、阿普尔(《教育与权力》,1982)和法国的布厄迪(《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1979)等。
- 1 -
批判教育学的主要观点是:
①当代资本主义学校教育是维护现实社会的不公平,造成社会差别、歧视和对立的根源;
②学校教育的功能就是再生产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文化关系和经济结构;
③教育的目的是要对师生进行“启蒙”,已达到意识“解放”; ④教育理论要采用实践批判的态度和方法。 5、教育功能
教育功能是教育在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把教育功能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①按照作用的对象,可以分为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 ②按照作用的方向,可以分为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③按照作用的呈现形式,可以分为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 6、生物起源说(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
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指西方近代关于教育起源论的第一个有代表性的观点。生物起源论者认为,人类教育发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主张生物起源的代表人物有利托尔诺、沛西·能等。利托尔诺从生物学的观点出发,把动物界生存竞争和天性本能看成是教育的基础。按照他的看法,动物是基于生存与繁衍的天性本能而产生了把“经验”、“技巧”传给小动物的行为,这种行为便是教育最初形式与发端。教育的生物起源论者把教育的起源归之于动物的本能,归之于天生的、像动物本能那样原本具有的生物行为,教育过程即按照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过程,这就完全否定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7、心理起源说
心理起源说指西方近代关于教育起源论的第二个有代表性的观点。心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无意识的模仿。主张心理起源的代表人物有美国教育家孟禄。孟禄批判了教育的生物起源说,认为利诺尔托没有揭示人的心理与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主张用心理学的观点去解释教育起源问题,认为教育起源于无意识的模仿。教育史以人为对象,而人是有心理活动的,孟禄有鉴于此而立论,是有其合理的一面的。但教育心理起源论同教育的生物起源论一样都脱离了作为人类存在和发展的社会条件,孤立地看待教育现象,因此都不可能正确的说明教育的起源问题。
8、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一种最具影响的一种教育思潮。终身教育是指人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也是人所受的不同类型的教育的综合。前者从纵向上讲,说明终身教育不仅仅是青少年的教育,而且涵盖了人的一生。后者从横向上讲,说明终身教育既包括正规教育,也包括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终身教育既重视其在使人适应工作和职业方面的作用,还重视铸造人格、发展个性。使每个人的潜在才干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9、教育独立论
教育独立论作为一种教育思潮,在我国萌发于“五四”之前,发展兴盛于20世纪20年代,以蔡元培为代表。蔡元培认为教育独立应该包括:第一,经费独立,要求政府划出某项固定收入,专做教育经费,不得移用。第二,行政独立,专管教育的机构不能附属于任何政府部分之下,要由懂得教育的人充任,不能因政局而变动。第三,思想独立,不必依附于某种信仰或观念。第四,内容独立,能自
- 2 -
由编辑、自由出版、自由采用教科书。第五,以传教为主的人,不得参与教育事业。教育独立思想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派要求摆脱军阀政府对教育的控制,反对帝国主义国家的文化侵略,在中国独立、自由地发展教育事业的愿望。 10、教育万能论
是18世纪法国思想家爱尔维修提出的观点。他的核心思想是认为人是教育和环境的产物,人非生而有善恶贤愚之别,人的性格取决于社会环境和政治制度,但又认为改变社会环境,只需从立法和教育入手,好的立法和教育即可使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趋于一致,而立法和教育的好坏,又取决于立法者和教育者,因而主张教育万能。他把教育的主导作用看成是超越它所依存的社会条件,凌驾于社会之上去发展它的主导作用,又把教育看成不按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任意决定人的发展,否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天赋差别,因而是错误的。 11、人力资本论
人力资本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于1959年首次提出的,认为全面的资本概念应包括物质和人力资本。体现为机器、厂房、设备等物质形式方面的资本是物质资本,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体力等形式方面的资本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对人的能力(包括智力和体力)过去投资的现行价值,是通过人力投资形成的。人们用在教育、卫生以及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而进行的国内迁移方面的直接费用,乃至为了获得更高层次教育而放弃的收入,构成了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的主要成分是教育资本,它提高了人们的生产能力,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也是真正解决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用单纯增加物质成本和劳动力数量来促进生产发展,不如通过教育提高人的能力、发展科学技术来促进生产发展更为迅速。 12、筛选假设理论
1973年迈克尔、史潘斯在其发表的《筛选假设——就业市场信号》一文中阐述了这一理论。筛选假设理论指把教育看成一种帮助雇主识别不同能力求职者,以便把他们安置到不同岗位的装置理论。这种理论把教育视为一种装置,其主要作用是帮助雇主识别不同能力的求职者,以便把他们安置到不同岗位上。筛选假设理论认为,雇主总是希望从众多的求职者中选拔有适当能力的人去填补空缺岗位,但是,当他与求职者在劳动力市场上相遇时,他并不了解这些人的能力如何,尽管他不能直接了解求职者的生产能力,却可以了解到求职者的一些看得见摸的着的个人属性和特点。一类是天生而不能改变的,如性别。种族、家庭背景等,另一类是后天获得、可以改变的,如教育程度、婚姻状况、个人经历等。前一类被称为“标识”,后一类被称作“信号”,雇主可以凭借标识和信号,特别是教育信号了解求职者的能力。此外,该理论还认为教育成本与能力呈负相关。该理论把教育看作信息,着重研究在劳动力市场上雇主是怎样挑选工人的。 其观点为:同意人力资本理论把教育程度与工资收入水平看作是正比例关系。教育程度高,工资水平相应高。 13、劳动力市场理论
劳动力市场理论采用制度经济学的观点,指出劳动力市场由于种种制度性力量的影响而被划分为不同的部分。在劳动力市场的不同部分里,教育与工资有不同的关系。该理论在其最简单形式上以“二元论”著称,故又被称为“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该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是由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组成。主要劳动力市场提供的工作具有工资高、工作条件好、就业稳定、职业有保障等特点,次要劳动力市场提供的工作往往是工资低、待遇差、就业不稳定、条件恶劣、要求苛刻的工作、两个市场具有相对的封闭型,它们之间的人员很少相互流
- 3 -
动。该理论不同意人力资本理论关于教育与工资收入正相关的论断,认为一个人的工资水平主要取决于他在主要劳动力市场还是次要劳动力市场工作,而与教育程度本身并不直接相关。教育只是决定一个人在哪个劳动力市场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
14、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的文化功能是教育的社会功能中的一部分。教育的文化功能包括:第一,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第二,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第三,教育的文化批判功能;第四,教育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功能;第五,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 15、教育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就是用现代先进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武装人们,使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方法与手段以及校舍与设备,逐步调高到现代的世界先进水平,培养出适参与国际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新型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的过程。具体包括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装备现代化、师资队伍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等。教育现代化是指建立一种适应社会现代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要的,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的新型教育体系。一,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教育水平的较高水平状态。二,教育现代化是对传统教育的超越,是传统教育在现代社会的转化。三,教育现代化是一种教育整体转换运动。四,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实现人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是:①教育全民化;②教育终身化;③教育开放化;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⑤教育必须塑造人的现代素质;⑥教育科学化;⑦教育法制化;⑧教育多样化。 16、教育全球化 17、内发论
内发论是关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之一。内发论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力量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机体成熟机制决定的。内发论对人的发展动因的解释过分强调人的内在因素的决定性影响,忽视外部因素和人的主观能动性,有的还陷入了人的自然性至上和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但是它提出的观点涉及研究人的内部需要以及人体内在的发展机制,研究人体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人的成熟与学习的关系等方面,弄清这些问题对深入认识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发展过程中内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还是有意义的。 18、外铄论
外铄论是关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之一。外铄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压力、刺激或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教育等。外铄论者都强调外部力量的意义,故一般都看重教育的价值,对教育在改变人的本性和形成环境所要求的能力、品质以及知识等方面,都持积极的、乐观的态度。外铄论者研究了内发论者不可能去关注的问题,为认识外界因素对人的发展的作用,以及外部作用如何才能被作用对象接受并内化为人的发展等方面提供了认识材料。 19、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它不仅包含“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还含有“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20、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亦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教育在人的培
- 4 -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