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上诗词赏析
望岳
一、阅读古诗《望岳》,完成题。(4分)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诗中加点的“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山了泰山 遮天蔽日 的形象。(2分)
2.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2分)
这里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或“这句富有哲理的话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或“这句话抒发了诗人的壮志情怀:昂扬向上、积极进取、勇于攀登、俯视一切……”若从诗句字面含义去理解也可。2分)
⒈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扔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2分)
答:
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2分)
答案:⒈(2分)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⒉(2分)写出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春望
一、品读下面丘逢甲的一首诗,回答有关问题: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注:丘逢甲的《春愁》作于1896年春,时值包含有清朝政府向日本割让台湾等内容的《马关条约》签订一周年。)
10.“强看山”中,“强”的意思是: 。它表现了诗人 的感情。(2分)
11.诗中押的是 韵。(1分)
12.读了这首诗,令人联想到初中课本中学过的唐朝诗人写的《春望》一诗,诗的颔联“ , ”表达了与丘逢甲《春愁》诗同样的感情。(2分)
答案:10. 不忍心(强忍悲痛)。为祖国的山河破碎而痛苦万分。
11. an 12. 2分 杜甫(1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二、(辽宁沈阳)对《春望》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 )(2分)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A.这首诗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充溢离乱伤痛之情。 B.诗中“烽火”是指因战乱而引发的长安城中的大火,这让作者很难得到家信。 C.诗的尾联意思是诗人的白发越抓越少,简直要插不住簪子了。
D.全诗寓情于景,意在言外,沉着蕴藉,真挚自然,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三、对《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B.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藏诗人的无限感慨。
C.这首诗的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D.这首诗的颈联、尾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的无比喜悦之情。 答案:D
四、《春望》(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 ”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 到 。 2.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 ,实际上是写 。
3.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通读全诗,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4.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答:
《春望》:1.望;山河、草木花鸟。 2. 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荒凉景象。3.抒发了诗人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感情。 4.参考事例: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纷纷段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簮。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五、春 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8.“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2分)
19.从本诗中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2分)
答案:(一)18.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 19.忧国思家的情怀。 六、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读上面的诗,请简要说说作者是怎样通过写景来表达内心世界的。 答:
4、对“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两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两诗写春望所见。一个“破”字,视野从城到山河,令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视野从满城到花鸟,令人满目凄然,诗人的感情由隐到显,由弱到强。步步推进。
B.这两句诗句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变化。“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残垣断壁与富有生机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
C.诗意变化的又一例为:“国破”与“山河在”,前写国都沦陷,城池残破,后写山河依旧,意思相反;“城春”与“草木深”,前写明媚春景,后叙荒芜之状,前后相悖。这种诗意的变化,突出了山河破败的景象。
D.这两句诗的赏析。句中的“国”、“山河”、“城”、“草木”都是诗人亲眼所见的景物。 答案:3、描写破败的春城,草木蔓生,花也落泪,鸟亦惊心,感时忧国,思家念亲,借景抒情,深沉真挚。4.A
七、古诗词鉴赏。(4分) 春 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破”和“深”字体现了诗人的思想感情。(2分)
8.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联历来有不同的解释,你的理解是什么?(2分)
使至塞上
一、《使至塞上》(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这首诗,作者重在写景。“归雁入胡天”即通过抓住景物特征,点明出塞的季节是 。 2.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本诗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诗人内心的 。
3.根据此诗写出四种具有西北高原特色的自然景物: 、 、 、 。
4.全诗叙述了 ,描绘了边塞 。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被近人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请简要分析这两句诗的艺术效果。
《使至塞上》1.春天。2.激愤和抑郁。3.大漠、孤烟、长河、落日。4.诗人出示边塞的艰苦行程;奇美壮丽的景象。5.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之中,一个“直”字,一个“圆”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 二、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注】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9.从景物描写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两个方面,说说你对“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理解。(4分)
10.用自己的话,描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千古壮观”。 (2分) 答案:9.随风而去的“征蓬”和进入胡天的“归雁”,也是远赴边塞的诗人自己的写照,1分;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2分;从中透露出诗人内心幽微难言的激愤抑郁的情感,1分。
10.黄沙莽莽,无边无际,草木不见,行旅断绝。极目远眺,一缕孤烟劲拔坚韧、刚直有力地升腾在天尽头,俯首远瞰,横贯浩瀚沙漠的黄河边,苍茫地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三、(广西玉林题)阅读下面一首诗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