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浅析扬州市普哈丁墓的文化内涵 - 图文

浅析扬州市普哈丁墓的文化内涵 - 图文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4 18:34:53

浅析扬州市普哈丁墓园的文化内涵

作者:姜艳

指导老师:孔庆茂教授 专业: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

摘要:奔腾不息的大运河东岸坐落着一座古老神圣的墓园,运河上来往的汽轮声却打破不了它固有的平静,它就是扬州普哈丁墓园。普哈丁墓园是至圣穆罕默德的十六世裔孙普哈丁墓的所在地,它是一座中阿建筑文化的交融体。整个墓园建筑不仅蕴含了西方文化,还融入了当代的汉族文化。建筑细节处理妥帖,布局严谨。它是国内外穆斯林敬谒先贤普哈丁的圣地,是中阿关系友好的见证,这是一种赋予独特韵味的文化,一种融合了汉文化和阿拉伯文化的具有崇高历史意义的文化。这种特殊韵味与崇高历史意义深受一代又一代的穆斯林的追捧,当然今天这些文化已不仅仅是穆斯林的文化。先人虽逝,可是扬州乃至全中国与伊斯兰教国家的传统友谊和“普哈丁园文化”将会代代相传,万古长青。 关键词:扬州普哈丁墓;建筑艺术;汉文化;西方文化;友好见证

目录

一、普哈丁墓的历史 ........................................................... 1

(一)普哈丁墓的来源 ..................................................... 1 (二)普哈丁墓的发展 ..................................................... 1 二、普哈丁墓建筑装饰的艺术文化内涵 ........................................... 3

(一)普哈丁墓园的建筑风格 ............................................... 3 (二)普哈丁墓园的艺术特色 ............................................... 3 (三)普哈丁墓园中中西文化的结合 ........................................ 11 三、普哈丁墓的社会价值 ...................................................... 21 结语 ....................................................................... 24 参考文献.................................................................... 25

一、普哈丁墓的历史 (一)普哈丁墓的来源

普哈丁墓是中国伊斯兰教建筑中著名的先贤古墓。俗称“回回堂”①,又叫“巴巴窑”, 当今人们称其为“普哈丁园”。普哈丁墓园坐落于扬州市解放桥东南向的古运河东岸,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墓园共占地25亩, 主要是由古墓园、古清真寺、古典园林三部分组成。

谈及普哈丁墓就不得不先介绍普哈丁。相传,普哈丁是穆罕默德的第十六世裔孙,在伊斯兰教中享有很高的威望。普哈丁在扬州共生活了10年,期间克服了重重困难,创建了仙鹤寺(又名礼拜寺)--仙鹤寺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穆斯林宗教活动场所之一,每每到达做礼拜的日子,伊斯兰教徒们纷纷前来到仙鹤寺中虔诚地做礼拜。后来,普哈丁又辗转去了山东济宁一带传教,德祐元年(1275 年)南下扬州,在所乘船只即将靠岸时辞世。穆斯林们根据他生前遗愿,将其安葬在扬州古运河东岸高岗上,并建此墓园以示纪念,后人命名为普哈丁墓园。

(二)普哈丁墓的发展

普哈丁墓,这座庭院式的墓园最初是专为安葬普哈丁而修建的,穆斯林们尊称之为先贤墓。在普哈丁之后又陆续有其他阿拉伯人来扬传教、经商或是做官的,以及明清以来的一些中国阿訇和虔诚的穆斯林们,死后也葬在普哈丁墓的西边,离普哈丁的墓只有3米左右,大大小小的墓整齐的排布着,使墓园逐渐形成今天的规模。

普哈丁墓在漫长岁月中受到过很多次破坏,也经过很多次修复。该墓园始建于宋德佑元年(1275 年)。明末清初, 普哈丁的墓被挖掘掠夺, 殿宇被烧毁化为焦土。清顺治十五年( 1658年)仲秋, 先贤墓清真寺重建了觉斯楼。清康熙五十一年( 1712年) , 先贤墓清真寺的掌教偕太史丁南屏,捐款重建墓亭五座及四壁的围墙。清乾隆五十一年( 1786年) , 重修先贤墓清真寺大殿三间, 厅房五间。清道光中, 先贤墓门前石岸的墙基被大水冲毁。清道光二十五年( 1845 年) ,百姓朱德春等人募捐,重修的殿宇、石岸竣工。清咸丰三年( 1853年), 红巾军②又将先贤墓清真寺焚烧一空。事后四方捐款,重建清真寺大殿、墓亭以及“天方

回回堂:中国伊斯兰教部分清真寺或墓地的别称。 ②

红巾军:元朝末年起来反抗元朝的主要起事力量,最初是与明教、弥勒教、白莲教等民间宗教结合所发动的。红巾军起于元顺帝统治末年政治败坏、税赋沉重,加上天灾不断。最初起于北方。

1

矩矱”门厅三间。清同治七年( 1868年) , 光绪三年( 1877年)、九年( 1883年)、二十六年( 1900年)、二十九年( 1903年) , 又相继建筑清真寺东讲堂、重修大殿浴室、重建北讲堂及北亭台一座、重修围墙及换造石栏。③

图1

为了加强对普哈丁墓园的保护,又不破坏原建筑,扬州伊斯兰教教徒则将面朝运河而开的大门紧闭,而在没有建筑的花园北侧建造了管理库房,以便加强对普哈丁建筑的保护与管理。解放以来, 政府曾多次拨款修理, 又因种种原因, 不能复其原貌。据普哈丁墓园保护组组长王宜明称,目前省、市政府以及各级领导都十分重视普哈丁墓园这座瑰宝,不久将对其进行了全面规划以及拓展(图1为现状图)。

该段历史记载引用于李兴华《中国伊斯兰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4月版,第81页。

2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浅析扬州市普哈丁墓园的文化内涵 作者:姜艳 指导老师:孔庆茂教授 专业: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 摘要:奔腾不息的大运河东岸坐落着一座古老神圣的墓园,运河上来往的汽轮声却打破不了它固有的平静,它就是扬州普哈丁墓园。普哈丁墓园是至圣穆罕默德的十六世裔孙普哈丁墓的所在地,它是一座中阿建筑文化的交融体。整个墓园建筑不仅蕴含了西方文化,还融入了当代的汉族文化。建筑细节处理妥帖,布局严谨。它是国内外穆斯林敬谒先贤普哈丁的圣地,是中阿关系友好的见证,这是一种赋予独特韵味的文化,一种融合了汉文化和阿拉伯文化的具有崇高历史意义的文化。这种特殊韵味与崇高历史意义深受一代又一代的穆斯林的追捧,当然今天这些文化已不仅仅是穆斯林的文化。先人虽逝,可是扬州乃至全中国与伊斯兰教国家的传统友谊和“普哈丁园文化”将会代代相传,万古长青。 关键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