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学1--4章复习提纲(2)
09级临床五大班整理
中医学
第一章 导论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发展
(一)形成
时间:初步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 标志:《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四大医学典籍的形成
其中,《黄帝内经》和《难经》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神农本草经》奠定了中药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辩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基础。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
《难经》对经络、命门、三焦等进行论述,补充了《黄帝内经》的不足
《伤寒杂病论》创建了较为系统的辩证理论体系,为中医临床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全书共载药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根据药物性能功效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主要有三个基本特点:整体观念(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恒动观念和辩证论治。
三.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
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思外揣内;注重整体研究;援物比类
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总概括。 (二)阴阳的基本特征:是确定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依据。
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功能亢奋的,都属于“阳” 凡是相对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功能抑制的,都属于“阴”
自然界和人体的阴阳属性归类表 阳 无温春升燥 动 明 昼 火 左 外 上 天 日 男 背 腑 气 卫 体督功亢上形 热 夏 浮 表 脉 能 奋 部 阴 有寒秋沉湿 静 暗 夜 水 右 内 下 地 月 女 腹 脏 血 营 体任物抑下形 凉 冬 降 内 脉 质 制 部 (三)属性特点: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可分性 (四)阴阳的相互关系:
1.阴阳的对立制约 2.阴阳的互根互用 3.阴阳的消长平衡 4.阴阳的相互转化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用阴阳归属人体组织的结构 (二)用阴阳概括生理功能
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是阴阳的双方保持对立统一,协调关系的结果。 (三)用阴阳说明病理变化
常见的阴阳失衡有:1.阴阳偏胜---“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2.阴阳偏衰----“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
1
09级临床五大班整理
3.阴阳互损---“阳损及阴”,表现为“阳胜则阴病”;“阴损及阳”,表现为“阴胜则阳病” 4.阴阳转化----“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四)用阴阳来指导疾病诊断 (五)用阴阳来指导疾病治疗 1.确定治疗原则:(1)损其有余,即“实则泄之” (2)补其不足,即“虚则补之”(3)阴病治阳、阳病治阴 2.归纳药物性能:
(1)归纳药性:将药物分寒、热、温、凉四性,又称四气。其中寒、凉属阴;温、热属阳。 (2)分析五味:五味指药物的辛、甘、酸、苦、咸。此外还有淡、涩等。其中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一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基本概念
五,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行,一是指行列、次序;二是指运动变化。 五行定义为: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及与之相关的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 (二)五行的特性----“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爱稼樯” 1.木的特性:生长、升发、条达、舒畅 2.火的特性:温热、升腾、向上 3.土的特性:生化、承载、受纳 4.金的特性:肃杀、潜降、收敛
5.水的特性:寒凉、滋润、向下、静藏 (三)事物的五行归类与推演 五五五五五五五五五五五五五五五五五五五行 脏 腑 官 体 华 志 液 神 声 季 方 气 化 谷 色 味 时 音 金 肺 大鼻 皮 毛 悲 涕 魄 哭 秋 西 燥 收 谷 白 辛 日商 肠 入 木 肝 胆 目 筋 爪 怒 泪 魂 呼 春 东 风 生 麦 青 酸 平角 旦 水 肾 膀耳 骨 发 恐 唾 志 呻 冬 北 寒 藏 豆 黑 咸 夜羽 胱 半 火 心 小舌 脉 面 喜 汗 神 笑 夏 南 暑 长 黍 赤 苦 日徽 肠 中 土 脾 胃 口 肉 唇 思 涎 意 歌 长中 湿 化 稽 黄 甘 日宫 夏 西 (四.)五行的生克乘侮
1.五行的相生:
相生:指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于另一行事物具有资生、促进和助长的作用。 相生的规律及顺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2.五行的相克:
相克:指五行中某一事物对于另一行事物具有抑制、约束、削弱等作用。 相克的规律及顺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3.五行制化:生中有制,制中有生
2
09级临床五大班整理
4.相乘、相侮
是五行在异常情况下的相克变化,即为事物发展变化的反常现象。
1.相乘: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的异常变化。其次序与相克相同,即: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
2.相侮:指五行之间反向克制的异常变化。其次序与相克相反,即: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用五行说明人与自然的统一
(二)解释生理现象:1.说明五脏的生理特性 2.阐释五脏的相互关系 (三)解释病理转变
1.相生关系的传变:主要为“母病及子”、“子犯母病”两类 2.相克关系的传变:包括“相乘”、“相侮”两方面 (四)指导诊断疾病 (五)指导临床治疗 1.指导控制疾病的传变 2.确定治则与治法
(1)根据相生规律确定治疗原则:包括“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2)根据相生规律制定具体疗法: “虚则补其母”治则的具体治法有:
滋水涵木法:又称肾养肝法或滋补肝肾法。指通过滋肾阴以养肝阴的方法。 培土生金法:又称补脾养肺法。指通过培补脾气以助益肺气的方法。 益火补土法:又称温阳健脾法。指通过温阳以补助脾胃,这里阳指肾阳。 “实则泻其子”治则的具体治法有:
肝旺泻心法:是指用清心火以治疗肝火旺的方法。 (3)根据相克规律确定治疗原则
(4)根据相克规律制定具体治法,有以下几种:
抑木扶土法:指通过温运脾阳,以治疗肾有病变而水湿停聚的方法。
佐金平木法:又称泻肝清肺法。指通过清肃肺气以抑制肝木,或抑制肝木以利肺气清肃,多
用于肝火偏盛,肺气清肃失常之证。
泻南补北法:指泻心火以滋肾水的治疗方法,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亢之证。
第三章 藏象学说
第一节 概述
一.基本概念:藏,指隐藏于人体内的脏腑器官,即内脏;象,一指脏腑器官的形态结构,
二指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现象。
二.主要内容
3
09级临床五大班整理
1.分类:五脏,即心,肺,脾,肝,肾 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2.功能:五脏,多为实质性器官,共同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
六腑,多为中空官腔性脏器,共同生理功能是受盛,传化水谷糟粕 奇恒之腑,多为中空有腔性脏器,形似于腑而不同于六腑,生理功能是藏而不泄,类似于脏。 3.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是脏腑,经络等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第二节 脏腑
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
一.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与系统连属
(一)心----火 1.主要生理功能:
(1)心主血脉:推动和调节血液循行于脉中,周流全身,发挥营养,滋润作用 (2)心主神志:广义之神指人体的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狭义指人的精神,意识 2.系统连属
(1)心在志为喜 (2)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3)心在窍为舌 (4)心在液为汗 (二)肺---金 1.主要生理功能:
(1)肺主气,司呼吸 (2)主宣发和肃降 (3)通调水道 (4)朝百脉,主治节 2.系统连属
(1)肺在志为悲忧 (2)肺在液为涕 (3)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4)肺在窍为鼻 (三)脾-----土 1.主要生理功能
(1)脾主运化:运化水谷,运化水液 (2)脾气主升---升清,升举内脏 (3)脾主统血 2.系统连属
(1)在体合肌肉,主四肢 (2)在志为思 (3)在液为涎 (4)在窍为口,其华为唇 (四)肝---木 1.主要生理功能
(1)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助脾胃运化及胆汁分泌排泄;调达情志;调节生殖功能 (2)肝藏血 2.系统连属
(1)肝在志为怒 (2)肝在液为泪(3)肝在体合筋,其华为爪 (4)肝开窍于目 (五)肾----水 1.主要生理功能
(1)肾藏精(2)肾主水(3)肾主纳气 2.系统连属
(1)肾在志为恐(2)肾在液为唾(3)肾在骨生髓,其华在发 (4)肾开窍于耳和二阴 附:命门
1.命门为精神之所舍,原气之所系,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2.命门藏精,系胞,与生殖功能有密切联系 3.命门内寓真火,是全身阳气的根本
4.命门为元气之根,水火之宅,包括肾阴,肾阳的功能
二.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胆:1.贮存和排泄胆汁 2.主决断
(二)胃:1.主受纳,腐熟水谷 2.主通降,以降为和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