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日友好医院ICU工作手册 - 图文
1. 诊断标准
1.1. 颅骨骨折、脑挫裂伤,脑干损伤或颅内血肿。
1.2. 伤后昏迷12小时以上,意识障碍逐渐加重或再次出现昏迷。 1.3. 有明显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1.4. 体温、呼吸、血压、脉搏有明显改变。主要包括广泛颅骨骨折、广泛脑挫裂伤及脑干损伤或颅内血肿。 2. 监测
2.1昏迷病人每日行Glasgow评分。
2.2对于怀疑有再发出血、梗塞、脑水肿的病人,或入院1周后需再次评估病情变化的病人应复查头部CT。 2.3怀疑颅内压增高的病人应协助神经外科医师完成腰椎穿刺,记录颅内压力。 3. 治疗
3.1手术治疗:应由神经外科及神经内科专科会诊,并结合患者临床症状、CT及相关检查,迅速判断有无手术指
征,并决定手术术; 3.2非手术治疗
3.2.1无颅内压增高、脑疝者应给予迅速而充分的生理复苏;
3.2.2对于有颅内压增高者可采用过度缓气、应用甘露醇等,甘露醇应在足量的液体复苏后应用:
● 过度换气:重度颅脑损伤最初24小时以内及颅内压不高的情况下,不采用过度换气疗法,当采用
脱水、脑脊液外引流、应用镇静剂、肌松剂等方法无效时,可短暂应用过度换气,但长期应用过度换气,并不能改善病人预后,还可能增加病人死亡率。
● 甘露醇应当在补充有效循环血量前提下应用,有效剂量为0.25~1.0g/kg,在给药15~30分钟后发
生渗透脱水作用,可持续4小时,大剂量应用甘露醇使血浆渗透压超过320mOsm/l时,可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应注意监测肾功能变化。
3.2.3评估患者呼吸情况,对于呼吸节律不规整、需镇静治疗、怀疑吸入性肺炎等病人,可早期给予气管插管呼
吸机辅助通气。
3.2.4血压:收缩压大于120mmHg,维持重度颅脑损伤病人的脑灌注压大于70~80mmHg(脑灌注压=平均动脉
压-颅内压),脑灌注压下降10mmHg,死亡率上升20%。
3.2.5躁动病人应评估患者躁动原因,若考虑为颅内病变加重应复查头部CT并请神经外科协助诊治;对于无脑疝
征象的病人,可给予镇静剂,但较长时间应用,有肺炎及败血症发病率增高的倾向。
4. 营养:伤后3天给予静脉营养,伤后7天起给予肠道营养。若患者存在明显胃潴留,可考虑留置空肠营养管。 5. 并发症
5.1应激性溃疡:入院后给予留置胃管,每日注意引流物性状变化,急性期(发病7天以内)应用奥美拉唑80mg/
天。
5.2高热:体温持续大于39℃提示中枢性高热可能,应早期给予亚低温物理降温(冰毯、冰帽)。 5.3中枢性尿崩:尿量持续大于200ml/h,可给予醋酸去氨加压素
5.4癫痫:外伤性癫痫分为早期(伤后7天内)和晚期(伤后7天后),容易发生癫痫的病人,早期可预防性应
用抗癫痫药,丙戊酸钠 0.4-0.8g/天;对于晚期外伤性癫痫不主张预防性应用抗癫痫药物。 5.5 CAP及HAP的预防:床头抬高30度。
6. 蛛网膜下腔出血:基本原则:高血压、高血容量、高稀释;应尽早检查及诊疗,明确病因,早期手术治疗预防
二次出血;发病后早期应用尼莫地平,10-20mg,连续14天;控制血压于平时水平或小于160mmHg;保持等容和正常血容量,预防迟发型脑缺血。 7.其他
7.1昏迷病人应早期保持患者双下肢功能位。 7.2病情稳定后3天行康复锻炼。 第七章 ICU 治疗与监测常规 呼吸治疗—气管插管
(一) 适应症: 1. 上呼吸道梗阻 2. 气道保护性机制受损 3. 气道分泌物潴留
4. 呼吸衰竭需实施有创机械通气 (二) 操作前准备 1. 物品准备
(1)喉镜:直喉镜或弯喉镜
(2)气管导管(检查套囊是否完好)
(3)其他:导引钢丝、10ml注射器、液体石蜡、牙垫胶布、吸引装置、吸痰管、简易呼吸器 2. 患者准备
(1) 仰卧,垫肩,头略后仰
(2) 充分吸净口腔、鼻腔中分泌物,检查牙齿是否松动或有无义齿 (3) 监测生命体征变化 (4) 必要时镇静、镇痛、肌松 (三)操作流程
1. 摆好患者体位:使口、咽部和气管呈一直线;
2. 右手拇指和食指撑开下颌,左手持喉镜自患者右侧口角置入,将舌推向左侧,前置镜片至咽部,暴露会厌;
3. 稍前进镜片使其远端伸入舌根与会厌咽面间的会厌谷,上提喉镜,显露声门;
4. 右手将气管导管从右侧送入口咽,轻轻插入气管内,导管进入声门后将导引钢丝取出,轻轻前进数厘米,一般情况下,成年男性插入深度为距门齿22-24cm,成年女性为20-22cm; 5. 置牙垫于磨牙间,退出喉镜,用胶布将气管导管和牙垫一并固定;
6. 将气管导管囊内充气,简易呼吸器辅助呼吸,听诊双肺呼吸音,判断双肺呼吸音是否对称,判断导管位置;
7. 固定带妥善固定气管插管及牙垫,接呼吸机辅助通气。 (四)操作后评估
行床旁胸部X片摄影,以确定导管位置 (五)操作要求
插管前充分氧疗;选择合适的气管导管;动作轻柔;掌握插管适应症及确定插管后气管导管位置
呼吸治疗——呼吸机通气参数初始设置 (一) 物品准备
1. 呼吸机、呼吸机管路及相关物品、模拟肺、输液器1根、无菌蒸馏水、 2. 检查电源、氧源 (二) 物件组合 1. 连接电源 2. 连接气源
3. 连接湿化瓶(加无菌蒸馏水至标准水位) 4. 连接呼吸机管路及其附件(积水杯处于最低点) 5. 连接模拟肺开机调试呼吸机
(三) 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和所选呼吸机机型设置参数 1. 确定呼吸机管路种类:成人、儿童、婴儿 2. 确定人工气道类型,管径大小
3. 模式:A/C、SIMV、SIMV+PS、PSV、CPAP等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