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血站相关技术操作规程
B.4.2.1.1 标本数量:实验标本数至少40份,更多的标本量可以使实验结果更加可靠。每份标本应有足以完成双份测定的量。如果不够,可以将分析物浓度接近的两份标本混合使用。 B.4.2.1.2 标本分析物浓度范围:如可能,应选择有50%实验标本的分析物浓度不在参考范围内。
B.4.2.2 实验程序
时间至少5天。采用两种方法,将标本按照序号递增和递减的顺序测定2次。如第1次检测序号为1、2、3、4、5、6、7、8,第2次为8、7、6、5、4、3、2、1。当天的方法比较实验应在2小时内完成。
B.4.2.3 数据分析
B.4.2.3.1 初步判断:剔除有明显人为误差的结果。内部质控失控时,必须重新检测。 B.4.2.3.2 离群点的剔除:设参考方法测定结果为x值,第一次测定值为x1,第二次测定值为x2。比较方法测定结果为y值,第一次测定值为y1,第二次测定值为y2。 B.4.2.3.3 方法内重复测定值离群点的去除 计算△xi=∣xi1-xi2∣; △yi=∣yi1-yi2∣ 计算 ; 计算4 ,4
以4 和4 为离群限值,如果没有超出,继续方法间配对结果离群点检验;否则继续相对差异检验,进行如下最终判断 计算 ; 计算 ;
最终以4 和4 为判断离群点限值 B.4.2.3.4 方法间配对结果离群点的去除
计算Eij=∣yij-xij∣,i为标本序号1~40,j为重复结果序号1或2。 计算
以4 为离群限值。如果全部实验数据中离群点超过2个,应补充实验数据。 B.4.2.3.5 初步判断线性回归状况 x-y散点图
以参考方法所有结果为x值,比较方法所有结果为y值,绘制散点图。
以参考方法每个标本两次检测结果的均值为x值,比较方法每个标本两次检测结果的均值为y值,绘制散点图。比较两图有无明显差异。如无明显差异,说明方法比较实验的随机误差对比较结果影响不大。
x均值(x-y)均值差散点图
以参考方法每个标本两次检测的均值为x值,两方法实验结果均值差(x-y)为y值,绘制散点图。观察均值差随x值增大的变化。如果点的分布表现出一定的趋势,预示着两方法之间系统误差的存在。
B.4.2.3.6 标本分析物浓度分布检验
实验点的离散度和对应分析物浓度分布的宽度都会影响r值的大小。一般如果r≥0.975(r≥0.95),x取值范围适宜,否则应扩大数据范围。 B.4.2.3.7 线性回归计算
每份标本用两个方法进行两次测定。将参考方法的x1和比较方法的y1对应,参考方法的x2和比较方法的y2对应,组成成对数据。采用所有成对数据进行直线回归。得回归方程 。理想状态下 ,即b=1, =0。如果b≠1, ≠0,说明两方法间存在系统误差,需要对误差进行评估。如了解Y方法引入后相对于X方法在临床决定水平浓度Xc处的系统误差(SE)。 B.4.2.4 可接受标准
2
r≥0.975或r2≥0.95。医学决定水平处新方法引入的系统误差小于CLIA’88允许误差的1/2。
B.4.3 精密度的估计
精密度估计最常用的方法是采用稳定的标本进行重复检测。求得均值(x)、标准差(s)和变异系数(CV)。精密度的好坏通常采用不精密度表示,不精密度通常以CV体现。应在明确标本的来源、浓度、实验周期的前提下,确定检测方法的不精密度。 B.4.3.1 标本的选择
B.4.3.1.1 标本分析物浓度范围:鉴于血站血液检测实验室检测对象为健康的献血人群,可采用中、低两个ALT浓度的标本进行精密度实验。标本的基质应近似于人源标本。
B.4.3.1.2 标本的保存:精密度实验需要在若干天内完成,对于冰冻保存的标本和冻干复溶标本,应严格控制操作手法均一、复溶时间、加液的准确性、混匀的力度等,力求实验标本的稳定、均一。
B.4.3.2 实验程序
B.4.3.2.1 对每个水平的标本分别做批内和天间的重复测定。精密度实验与常规标本检测同时进行,不可替代实验的质量控制过程。
B.4.3.2.2 批内实验:将实验标本插入常规检测标本一同检测。一批内连做20次。对应质控结果为受控状态。
B.4.3.2.3 批间实验:每天对实验标本做1次检测,连做20天。每天对应质控结果为受控状态。 B.4.3.3 数据分析 B.4.3.3.1 标准差计算
批内和天间标准差均可采用以下公式计算 B.4.3.3.2 变异系数计算
批内和天间变异系数均可采用以下公式计算
×100
B.4.3.4 可接受标准
参照Westgard和Ceroblewski等提出高效检验对精密度要求的观点,批内不精密度CV应小于CLIA允许误差的1/4,批间不精密度CV应小于CLIA允许误差的1/3。对于ALT实验,CLIA允许误差限值T±20%,因此ALT检测方法的批内不精密度CV应小于5%,批间不精密度CV应小于6.7%。 B.4.4 检测可报告范围
检测可报告范围确认实验通常采用配制包含不同分析物浓度的系列标本进行检测,将按稀释比例计算的预期值和实际测量值设置为两个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回归直线应当为过原点,斜率为1的直线。直线所达的限值即为结果的检测范围。 B.4.4.1 标本的选择
准备一份ALT<30IU的低浓度血清(L)和ALT在500IU左右的高浓度血清(H)。将高低两份血清按照5L, 4L+1H, 3L+2H, 2L+3H, 1L+4H, 5H的比例配制混合,形成系列血清。 B.4.4.2 实验程序
检测系列血清,每份标本重复4次。 B.4.4.3 数据分析
B.4.4.3.1 剔除异常点:剔除明显异常的检测结果,并补充数据。
B.4.4.3.2 计算预期值:计算低值和高值标本的结果均值。按照稀释关系,计算每个标本的分析物理论浓度,即为预期值。
B.4.4.3.3 预期值-实测值的线性回归:每个标本有4个重复实验的实测值。每个实测值与其预期值相对应,形成成对数据。以x表示预期值,y表示实测值,描点绘图。得到回归方程 。 B.4.4.3.4 初步判断:理想状态下 中b=1, =0。但实际工作中很难达到。因此如果b在1.00±0.03的范围内, 近于0,则可直接判断该方法可报告范围在实验涉及浓度范围内。
B.4.4.3.5 如果b不接近1, 较大,应具体分析高浓度还是低浓度的预期值和实测值存在较大偏倚。可以舍去某组数据,重新进行回归计算。如果缩小范围后,b和 能够满足要求,即说明缩小的浓度范围即是实际的检测范围。
B.4.4.3.6 可以通过以下统计假设检验进行判断。 B.4.4.3.6.1 截距a和0差异的t检验 假设H0:a=0;H1: a≠0; 计算 计算 计算 ,
B.4.4.3.6.2 斜率b和1差异的t检验 假设H0:b=1;H1: b≠1; 计算 计算 计算 ,
B.4.5 正常值参考范围确认
采用新方法对20份健康献血者血液标本进行检测。最多允许1个结果不在试剂盒提供的参考范围内。
B.5 ABO血型和RhD抗原检测方法的确认 以下内容适用于献血者血型血清学方法确认。 B.5.1 确认的一般要求 B.5.1.1 实验操作的培训
开始确认新的检测方法之前,操作人员应当有充分的时间熟悉新系统,确定关键的操作步骤。生产商应提供试剂或仪器的操作说明,实验原理,规格,实验步骤,局限性,质量控制和健康安全信息。生产商应对操作者进行培训,确保操作人员正确操作。 B.5.1.2 试剂的准备
应选择国家批准使用的血型试剂,严格遵从生产商的说明书进行操作。对于正在进行确认的试剂,所有组份应来源于同一批试剂,不能由其他试剂所替代(即使另一种试剂为同一厂家生产)或实验室自己配制。实验室对试剂自行修改,如稀释试剂,应取得生产商的认可,因为任何修改可以导致对试剂的质量保证失效,并产生相关责任。 B.5.1.3 仪器的准备
应选择国家批准使用的检测仪器。实验开始前,按照要求对仪器进行维护校准。对于开放试剂的仪器设备,特别注意试剂说明书要求的操作条件与仪器性能是否相适应。如果仪器性能与试剂盒说明书的要求有差异,可以征得试剂生产商协助和同意,对本实验室仪器的实验操作参数进行修正,以达到试剂盒要求的实验状态。 B.5.1.4 质量控制
应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程序。确保常规平行实验中已知抗原和已知抗体的质控物反应正确,否则必须重新实验。
B.5.1.5 保持实验记录
应记录和监控操作人员在实验过程中的健康安全,确保符合法律要求。保留检测全过程的数据和结果,包括检测的速度和使用的适宜性等。 B.5.2 平行确认实验
所有实验室应采用平行实验的方式,用常规标本,将新方法与现用方法进行比较,确认新方法的常规使用状态。实验时间最短1周。操作程序和实验结果应文件化。应定期进行关键标本(弱抗原或弱抗体标本)重复实验,确认方法的稳定性和耐用性。 B.6 确认记录
B.6.1 实验过程记录应包括: B.6.1.1 检测标本类型及各类型数量; B.6.1.2 检测日期;
B.6.1.3 操作实验者的级别和能力;
B.6.1.4 使用试剂的详细资料,包括:批号、效期等;
B.6.1.5 采用修正条件的详细资料,如温度、孵育时间,离心力、加速减速率、离心时间; B.6.1.6 设备详细资料;
B.6.1.7 判读方法的详细资料,包括适当的cutoff值。 B.6.2 实验结果记录应包括:
B.6.2.1 所有结果并绘制表格,包括阳性反应和阴性控制结果; B.6.2.2 差异结果、数量和类型,以表格形式体现。 B.6.3 确认结论记录应包括: B.6.3.1 用户界面友好性;
B.6.3.2 操作人员需要的水平,培训要求;
B.6.3.3 新产品/系统的实用性、耐用性,自动化效能;
B.6.3.4 不同情况下使用的适宜性(批量标本处理或单一紧急标本处理); B.6.3.5 新产品/系统的贮存期,包括贮存末期的性能; B.6.3.6 方便的仪器维护;
B.6.3.7 健康安全方面,包括数据采集和处理安全性;
B.6.3.8 任何过程中暴露的系统弱点和对系统改进的建议,并通知生产商,如果生产商对此实施了改进方案,重新实验的结果应在报告中体现。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