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1专升本课程与教学论复习引导归纳
28.学科课程的特征:(P219)
⑴以学科知识或文化的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课程开发以学科知识及其发展为基点,强调学科知识的优先性;⑵课程组织循着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进行。 29.学科课程的优点与缺陷:(P219)
优点:⑴有助于系统传授人类文化遗产;
⑵有助于学习者获得系统的文化知识;
⑶有助于组织教学与评价,便于提高教学效率。
缺陷:⑴学科课程是以知识的逻辑体系为核心组织起来的,容易导致轻视学生的需要、
经验和生活;⑵容易导致忽略火热的当代社会的现实需要;
⑶容易导致单调的教学组织形式和划一的讲解式教学方法; ⑷变革起来难度较大。
30.经验课程的含义:又称“活动课程”、“生活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它是以儿童的
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P219) 31.经验课程旨在培养丰富的具有个性的主体。儿童的兴趣、动机、经验是课程的基本内容。(P219)
32.迄今为止,已出现过三种典型的经验课程理论形态:(P220)
⑴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 ⑵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 ⑶当代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
33.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的代表人:卢梭(法国);裴斯泰洛齐(瑞士)(P220) 34.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的基本特征:(P220)
⑴“经验课程”之“经验”是建立在感官知觉基础上的对事物的认识和反映;
⑵“经验课程”的终极目的是使人的善的本性充分展开,使人达到“原始的自然状态”,成为自然人;⑶“经验课程”内容的基本来源是儿童、自然、知识、社会; ⑷与“经验课程”相对应的教学是“发现教学”; ⑸“经验课程”的理论基础是“启蒙哲学”。
29
35.从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发展而来的“乡土教育论”的代表人是:哈尔尼希。后来荣格又提出了体现“乡土教育原理”的“生活共同体”课程。(P221) 36.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的代表人是: 杜威 。(P223) 37.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的基本特征:(P223)
⑴“经验课程”之“经验”是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是主动行动和对行动结果只反思的结合;
⑵“经验课程”的终极目的是“持续生长”;
⑶“经验课程”内容的基本来源是儿童、学科知识、社会;
⑷“经验课程”与“问题解决教学”(“反省思维教学”)是内在统一的; ⑸“经验课程”的理论基础是经验自然主义哲学或实用主义哲学。
38.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被其学生 克伯屈 所发展,从而创立 “设计教学法”。(P224)
39.20世纪70年代以来,兴起了 “人本主义经验课程论” ,代表人 马斯洛 和 麦克唐纳 。
就目前看,“人本主义经验课程论”受到人本主义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哲学的影响。(P225) 40.“合成课程”与“合成教育”就是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影响下产生的。(∨)(P225) 41.夏皮罗探讨了“合成课程”包括五个方面:(P225)
⑴参与 ⑵整合 ⑶关联 ⑷自我 ⑸目标
42.人本主义经验课程论的基本特征:(P226)
⑴“经验课程”之“经验”是“存在”体验或“反思”精神;
⑵“经验课程”的终极目的是使每一“具体存在的个体”之个性完全获得自由与独立,
使人获得解放,使社会日臻完善;
⑶“经验课程”内容的基本来源是自然、自我、知识、社会;
30
⑷“经验课程”与教学完全一体化;
⑸“经验课程”的理论基础是现象学、存在哲学、法兰克福学派、精神分析理论等当代人本主义哲学。
43.经验课程或活动课程的基本特征:(P227)
⑴经验课程以学习者当下的活生生的直接经验为课程开发的核心,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
是学习者的经验及其生长需要;
⑵在经验课程中,学习者是能动的创造性的存在;
⑶在经验课程中,学习者是整体的存在; ⑷经验课程重视学习者的个性差异。
44.经验课程或活动课程的优点及限制(缺点):(P228)
优点:⑴经验课程强调学习者的直接经验的价值,把学习者的需要、动机、兴趣作为课
程开发的基点,以学习者的人格发展为课程目标,在经验课程中学习者成为真正
的主体,寻到了课程的意义之源,扭转了千百年来把课程视为学习者的控制工具的局面;
⑵经验课程真正找到了文化遗产、学科知识的教育价值; ⑶这种观点摆正了儿童的人格发展与当前社会生活的关系。
限制(缺点):⑴经验课程容易忽略系统的学科知识的学习;
⑵经验课程容易导致“活动主义”;
⑶经验课程的组织要求教师有相当高的教育艺术,对于已经习惯了班级
上课制和讲解教学法的教师而言很难适应。
45.经验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P229-230)
⑴关系:二者的关系是:课程理论、课程哲学的基本问题,本质上是儿童当下的心理经
验与凝结在学科中的逻辑经验之间的关系。
⑵区别:经验课程一儿童当前的活生生的心理经验为基点,学科课程则以学科中的逻辑经验为基点。
⑶联系:经验课程并不排斥逻辑经验的教育价值,排斥的是逻辑经验脱离儿童的心理经
验从而阻碍儿童的发展;学科课程也不排斥儿童的心理经验,排斥的是盲目沉
醉于儿童当前的经验发展水平从而抑制儿童经验的进一步发展。
31
46.综合课程的含义:它是这样一种课程取向:有意识的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知识观和
方法论去考察和探究一个中心主题或问题。(P230)
47.综合课程的基本类型:(P230)
⑴学科本位综合课程或综合学科课程(主题源于学科知识); ⑵社会本位综合课程(主题源于社会生活现实);
⑶儿童本位综合课程或经验本位综合课程或综合经验课程(主题源于学生自身的需要、
经验等)。 48.学科本位综合课程的含义:它是以学科或文化知识作为课程整合的基点,课程整合的核
心主要源于学科,这种综合课程试图打破或超越各分科课程自身固有的逻辑,形成一种把不同学科内容有机整合为一体的心的逻辑。(P231)
49.学科本位综合课程的基本类型:(P231)
⑴相关课程;⑵融合课程;⑶广域课程
50.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既在一些主题或观点上相互联系起来,又保持各学科原来的相对独
立的课程是相关课程。如:地理←→历史←→公民 (∨)(P231) 51.融合课程是将有关学科融合为一门新的学科,融合之后原来学科之间的界线不复存在。
例如:历史、地理、公民融合为综合社会科。(∨)(P232)
52.公寓科学衡是指能够覆盖整个知识领域的课程整体。例如:普通理科、普通技能。(∨)(P232) 53.社会本位综合课程指:以源于社会生活的问题为课程整合的核心,其目的是使学习者适
应或改进当代社会生活。其课程哲学是“社会改造主义”。(P233) 54.社会本位综合课程的范例:轮形课程、STS课程、环境教育课程、国际理解教育课程。
(P234-235)
55.轮形课程的理念是由布拉梅尔德提出的。其结构包括:轮轴(核心,代表教学中心主题)、轮辐(代表各类课程)、轮辋(代表连接所有相关课题的学习)。(P234) 56.STS课程代表的是科学—技术—社会课程。它是80年代以来国际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发
展动向。(P235)
57.环境教育课程有两种典型的组织模式:多学科模式和学科际模式。(P236) 58.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本质上是“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的体现。(P236)
59.全球性教育是由国际理解教育发展而来的新的历史阶段。其创始者是贝克尔。(∨)(P236)
32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