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卫生事业管理2012职称考试整理重点

卫生事业管理2012职称考试整理重点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4 18:17:56

(3)制定策略和方案

(一)制定备选方案

A、目的:提出尽可能多的对策和备选反感以解决存在问题,确保目标实现。

B、原则:要与问题分析,需求分析,目标确定,以及限制因素分析相一致,相匹配。 C、内容:方案的主要特征;描述主要服务内容;被利用的资源种类;估计各种备选方案的成本和代价;对危险因素和障碍因素的估计;方案本身的优缺点。

D、制定备选方案时应注意的问题:应吸收不同层次人员参加;同时考虑硬件与软件;针对关键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和方案;制定备选方案无固定程序可循,方案的具体程序因问题的性质、种类、严重程度、范围、可获得资源和技术,以及主要限制因素不同而异。 (二)限制因素分析

A、目的:找出限制规律,以便采取相应对策。

B、分析内容:问题系统本身在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环节都有可能出现的限制因素,如疾病自身的发生、发展规律,疾病的严重程度、复杂程度等。实施系统的限制因素:属于客观因素,包括人、财、物等资源;时间是否充足;社会经济环境等。 (三)策略方案的评价和选择

A、目的:从众多的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最佳方案。

B、评价方法:技术效果分析、成本效果分析及管理可行性分析。

C、方案的选择:a、增进健康和经济有效的干预措施以防治疾病产生的一级预防。b、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或减缓疾病发展的二级预防。c、对症治疗、防止上菜、加强康复的三级预防。 (4)确定具体实施措施 (5)监督和评价 (6)编制活动预算 (7)确定活动日程表 4.区域卫生规划

(1)特征和意义

特征:A、规划从区域和人群出发,以具名的主要卫生问题为规划依据,规划以居民健康指标为目标,而不是以床位、人员增长为目标,正确的确定区域卫生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从而促进卫生事业健康、有序、持续、协调的发展。

B、规划以优化配置区域卫生资源为核心,围绕区域人群健康目标这个中心,对区域各项卫生资源“规划总量、调整存量、优化增量”,特别是对存量卫生资源从结构、空间分布上进行横向和纵向调整,推行卫生全行业管理,按照公平、效率的原则合理配置,使有限的卫生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C、规划采取产出决定投入的计划模式,要求采取的干预措施符合成本-效益原则,推动卫生资源向成本低、效益高的卫生服务领域流动,更好地提高卫生事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D、规划着眼于提高卫生系统的综合服务能力,明确各层次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地位、功能及相互协作关系,形成功能互补、整体的、综合的卫生服务体系。

E、规划从编制、实施到评价有其一套科学的管理程序。

意义:A、实施区域卫生规划是卫生事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B、实施区域卫生规划是深化卫生改革的需要。

C、实施区域卫生规划是政府主管部门转变职能、实现对卫生事业宏观调控的主要依据和重要手段。

D、实施区域卫生规划是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和实现卫生全行业管理的需要。 E、实施区域卫生规划是改革医疗保障制度的需要。

(2)任务

(一)确定区域卫生发展目标与发展策略

A、确定区域卫生发展目标。B、区域卫生发展策略的选择。 (二)优化卫生资源

A、积极探索优化资源配置的途径。B、积极探索资源优化配置的方法:改组、改制、改向。 (三)加强区域卫生规划与管理能力

A、建立统筹规划、协调、全行业管理的机制。 B、建立资源配置的管理和约束机制。

C、加强区域卫生规划的宣传,形成共识。

D、建立健全信息系统,加强统计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E、加强区域卫生规划及其相关的改革政策研究与试点。 (3)编制程序与内容

A、形势分析。B、确定主要卫生问题与优先领域。C、制定区域卫生发展战略目标与指标。D、区域卫生发展战略和干预策略的选择。E、制定实施计划和经济预算。F、区域规划的实施、监督和评价。 (4)资源配置

基本原则:A、总量配置要与规划期内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健康需求相适应,以居民卫生服务的实际需求及其变化趋势确定配置标准,最高限额不超过需要量(供需平衡原则)。B、确定结构和布局要突出战略重点,优先发展和保证基本卫生服务,体现社区卫生服务的综合性(可及性、布局和结构合理原则)。C、根据服务人口及服务面积设置机构配置资源,而不是根据部门的隶属关系。资源配置要与其层次、功能相适应。要强调整体功能的强化,而不是仅仅强调个体机构的加强。即强调内涵型的发展道路,注重效率和效益。要符合成本消息,提倡资源共享,提高质量和效率,不要求层层对口。

基本方法:A、卫生机构配置的基本要求。B、医院床位的配置依据和配置标准的测算方法。 C、医疗机构医生配置标准测算方法。D、大型医疗卫生设备配置。E、卫生经费的配置。 五、 卫生评价 1.概念和目的

(1)概念

(一)评价是整个管理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始终。

(二)评价的基本原理是比较,其目的实在此基础上做出判断:A、判断计划的可行性。B、判断解决健康问题的各种方案的优劣。C、判断计划实施进度。D、判断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F、比较同一个项目在不同社区或人群中实施的结果,通过择优比较,可以总结经验,扬长避短,达到互相促进,推动工作和发展。 (三)确定价值是评价的前提。 (四)准确的信息是成功评价的基础。 (五)调查测量是评价的重要手段。

(六)卫生项目评价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政策性。 (2)评价的目的

A、判断计划达到预期目标的程度。 B、计划实施结果的比较。 C、完善管理过程。

2.评价研究的基本类型

(1)按内容分 :恰当性评价、适宜度评价、进度评价、结果评价。 (2)按时间顺序分 :事先、中间、事后、跟踪评价。

(3)按方法分 :定性评价、定量评价。

(4)按范围分 :宏观评价、微观评价。

(5)按评价主体分 :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 3.评价的基本内容

(1)恰当性评价 :主要是评价所确定的卫生问题的针对性。如A、问题的发生率。B、问题的严重性。C、涉及负面社会影响。D、问题的分布。E、卫生资源的可得性和可及性。 (2)适宜度评价 :主要通过论证方式进行,评价时间安排在项目计划正式实施之前。 (3)过程或进度评价:在项目计划实施后到总结评价之前进行,对计划的实施进行监督和控制,评价的核心内容是检查项目计划干预措施的实施与落实情况,对覆盖率及其质量进行测量。

(4)结果评价 :或结局评价系指对项目计划实施所产生的结果进行评价。包括:效果评价、效率评价、效益评价、影响评价。

4.评价的基本程序与方法

(1)准备工作 :建立评价组织、收集相关信息。 (2)制定评价计划 (一)确定评价目的

(二)确定评价对象

(三)确定评价的价值标准、评价指标,建立指标体系:

A、指标选择应考虑以下几点特征:有效性、可行性、灵敏性、特异性、可靠性。 B、确定指标体系应遵守以下几项原则:全面与系统性、一致性、结构层次性、指导性、简单可行。

C、指标体系的功能:描述功能、监测功能、预测功能。

D、指标体系的构建:专家咨询法、现场调查法(变异系数法、相关系数法、聚类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迭代替除分析法)。

(四)确定指标权重:百分权重法、层次分析法

(五)消除指标量纲:极(阈)值法、Z值法、比重法。

(六)指标评价值的综合:加权线性和法、乘法合成、加乘混合法。

(3)评价实施

(4)资料整理分析:描述性分析、经济学评价、投入产出效果三维分析、效果指数计算。 六、 卫生服务研究 1.概述 (1)概念

卫生服务研究是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科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研究领域,主要任务是分析社会卫生状况,了解人群的卫生服务需求,分析卫生部门可能供给的资源,提高人群的卫生服务利用率,最大限度满足人群的卫生服务需要,努力提高卫生事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意义

卫生服务评价是卫生计划的继续和发展,评价可以说明一项工作形成的最终结论,但并不是在管理的最后阶段才开始实行。评价标志着新的管理循环开始,通过评价对今后工作提出建议和希望。一项成功的评价必须联系工作应达到的目标,如果目标说明越具体,评价工作越容易进行,工作的成效越明显。因此,目标评价是卫生服务评价的核心。例如评价冠心病防治效果,应该分析人群重冠心病发病率、患病率及死亡率,掌握地区内冠心病患者及死亡化防治措施,如早期发现病人,采用新治疗方法,改变人群的行为生活港式,降低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控制高血压,糖尿病和动脉硬化患者,综合性防治措施经过相当时期实施后,观察人群中冠心病患病率和死亡率的变化,评价防治措施效果,做出防治计划是否值得推广的结

论。

2.卫生服务评价的内容

(1)卫生服务需要、需求及其影响因素

卫生服务需要:是依据人民的实际健康状况与“理想健康水平”之间存在差距而提出的对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服务的客观需要,包括个人认识到的需要,由专业人员判定的需要,以及个人未认识到的需要。

卫生服务需求:是从经济和价值观念出发,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水平上人们愿意而且又能力购买的卫生服务量。分两类,一类是由卫生服务需要转化而离开的需求;一类是没有卫生服务需要的需求。

影响因素:人口数量、人口组成、医疗质量、预防保健工作、文化教育、气候地理条件、居住地点和条件、婚姻、行为心理因素。 (2)卫生资源

概念:是指社会投入到卫生服务中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的统称,包括卫生人力、费用、设施、装备、药品、信息、知识和技术等,是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国家、集体和个人对卫生保健综合投入的客观反映。

内容:卫生人力资源、病床资源、卫生费用。

常用的卫生资源测量指标:卫生人力和病床的测量指标、卫生设施的测量指标、卫生费用的测量指标、世界卫生组织70年代推荐的7国12地区的卫生资源测量指标。 (3)卫生服务利用

概念:卫生服务利用是卫生服务需要和供给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综合描述卫生服务系统工作的客观指标。

分类:卫生服务可以分医疗服务利用,包括门诊服务利用和住院服务利用;预防保健服务利用和康复服务利用等及方面。卫生服务要取得满意的效果需要依靠卫生人员和群众两个方面的主动性。现阶段,医疗服务的主动性主要在于群众,预防保健服务的主动性主要在于卫生人员。

资料来源:常规的、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登记和统计报表;家庭人群健康询问调查。 常用指标:门诊服务利用指标、住院服务利用指标、预防保健服务利用指标。

影响因素:卫生服务需要、性别和年龄、经济收入、文化程度、医疗保障、文化传统。 (4)工作活动

3.卫生服务评价的方法

(1)资料来源和收集 来源:一部分是来自现有的常规统计资料,另一部分是通过调查来获得的。根据资料的来源,卫生服务调查可分为卫生机构调查和 家庭健康询问调查两大类。 (2)评价方法

(一)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评价模式 卫生服务利用 高医疗需要 高资源 A型 平衡型 资源分配适宜 C型 低 资源利用率低 低资源 B型 资源利用率高 D型 资源投入低 C型 资源过度利用 G型 资源投入过度 低医疗需要 高资源 低资源 D型 资源利用率高 H型 平衡型 资源分配适宜 高 A型:资源充分,利用良好,人群医疗服务需要量很大,三者间保持平衡。

搜索更多关于: 卫生事业管理2012职称考试整理重点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3)制定策略和方案 (一)制定备选方案 A、目的:提出尽可能多的对策和备选反感以解决存在问题,确保目标实现。 B、原则:要与问题分析,需求分析,目标确定,以及限制因素分析相一致,相匹配。 C、内容:方案的主要特征;描述主要服务内容;被利用的资源种类;估计各种备选方案的成本和代价;对危险因素和障碍因素的估计;方案本身的优缺点。 D、制定备选方案时应注意的问题:应吸收不同层次人员参加;同时考虑硬件与软件;针对关键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和方案;制定备选方案无固定程序可循,方案的具体程序因问题的性质、种类、严重程度、范围、可获得资源和技术,以及主要限制因素不同而异。 (二)限制因素分析 A、目的:找出限制规律,以便采取相应对策。 B、分析内容:问题系统本身在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环节都有可能出现的限制因素,如疾病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