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您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第一课时)(课件1)
一:说教材与指导思想
溶液是常见一种混合体系,在生产中生活中都有广泛的用途。教材第三单元第一节《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的编写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的初始阶段就对溶液有比较清楚的认知,从而为以后学习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打下基础。也为学生在高中阶段进一步学习浊液、胶体等其它分散系埋下伏笔。 教学目标:
1.对比与分析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不同外观表征的对比分析自己得出溶液的定义、组成、性质、命名、用途。
2.能够把宏观上溶质溶剂和微观粒子结合起来,理解溶解的过程就是溶质的粒子均匀分散到水分子之间的间隔中,进而解释溶液的均一性、稳定性以及溶液与浊液的本质不同。 3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4.联系生活理解乳化作用 二、说教法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溶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在前面化学课中学习了纯净物、混合物的分类,从而为从理论上认识溶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尊重和利用学生的这些已有的知识,引导学生自己通过对比、分析等科学的思维方法,把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学生在本单元的2、3节刚刚学习了分子原子等微观知识,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仍然要引导学生通过微观的视角去理解、解释溶液形成的过程和溶液的特征。要让学生意识到只有从微观去分析才能真正把握化学问题的实质,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化学知识。
三:说学法指导:
初三学生学到本章内容,对新物质的认知过程基本形成了一定规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取让学生阅读讨论相结合,通过交流,讨论培育学生的合作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四:说教学程序:
教学准备阶段:准备有关多媒体课件,并将学生分成四组,每组包括能力不同的学生,设组长一名,主要肩负引领和鼓舞同学学习积极性之责。具体操作过程大体分个板块来完成。
第一板块: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约3分钟)
提出问题:“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许多溶液,比如喝的饮料,打针前涂抹的消毒酒精等,在前几章学习中用到的稀硫酸、盐酸、澄清的石灰水等也都是溶液,那么水是不是溶液呢?牛奶是不是溶液呢?到底什么是溶液呢?”里面的物质如何溶解的?制造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新课,再通过自己的学习解释问题。(板书)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第二板块:溶解的过程---溶液的定义、组成、性质(15分钟)
首先演示蔗糖、盐、粉笔末和植物油等物质与水混合的实验,让学生找四支试管中物质
的相同点(都是混合物),然后观察四种混合物的外观,并根据外观特征的不同进行分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觉区分溶液与非溶液。让学生根据外观特征区分溶液与非溶液,既锻炼了学生观察和思考能力,又渗透了对事物根据其特点进行分类、方便研究的重要科学思想。 学生成功地进行了区分后,接着询问学生“你们的判断依据是什么?”引导学生从溶液与浊液外观的差异中总结提炼出溶液具有的均一性、稳定性等特征。
此处是学生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升华的关键阶段,一定要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让学生通过讨论对比,自己总结出溶液的特点。针对不同的学情,教师应当准备一些有梯度、有层次的问题,在学生讨论发生困难时进行引导。
学生通过讨论得出溶液的定义和特征后,让学生解答导课时的问题“水、牛奶、豆浆等是
不是溶液?”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溶液定义和特征的理解。
接着课件(2)展示一个新的问题“为什么糖和盐溶于水后消失不见了?”“为什么粉笔灰和植物油还清晰可见?”引导学生从微观上分析溶解的过程是溶质的单个粒子均匀地分散到溶剂分子之间的间隔中,而浊液中存在大量分子的集合体。分散的微粒大小不同,使得它们表现出不同的特性,从微观上又一次解释和强调了溶液均一稳定的特点。在讲解的过程中课件(3)播放模拟动画,帮助学生理解这一微观过程。
在学生充分理解溶液定义和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溶液都是混合物”导出溶液中至少有两种成分-溶质和溶剂。讲授区分溶质溶剂的方法和溶液的命名方法。并通过“指出碘酒、糖水、酒精溶液中的溶质、溶剂”等几个简单练习进行强化。 第三板块: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12分钟)
再次课件(4)展示新的问题“前面学过在化学反应中经常伴随着能量变化,那么物质在
溶解的过程中是否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呢?”演示“将NaCl、NH4NO3、NaOH分别溶于水,测定反应前后的液体温度变化的演示试验” 课件(5)展示氯化钠在水中溶解的过程的动画演示,讲解,物质在溶解的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物质的分子、离子向水中扩散的过程,这个过程要吸收热量;一是物质的分子、离子与水分子结合的过程,这个过程要放出热量。
然后让学生自己分析为什么不同物质溶于水出现的不同的吸放热情况?并尝试想象这些特点在生活中可能有哪些用途(化学冰箱等)这两个问题的思考有助于锻炼学生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也提示学生如何把科学发现应用于实际,转化为生产力。 再次展示氯化钠在水中溶解的过程的动画,讲授“电离” 第四板块 乳化作用(约5分钟)
课件(6)植物油与水形成的浊液,抛出新问题“花生油和水不能形成溶液,和其他溶剂能不能?”演示实验:花生油溶于汽油形成溶液,讲授物质总是容易溶解在与它性质相似的物质中的原理。借此抛出新问题“衣服上沾上油污我们可以如何清除呢?为什么?”用汽油擦,原理是油污被汽油溶解掉;还可以用洗衣粉或肥皂洗。为什么洗衣粉或肥皂为什么可以洗掉洗油污?课件(7)演示洗涤剂的乳化作用微观解释的动画,讲授乳化作用。 让学生分别从获取的知识和能力等角度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第五板块:长话短说(约5分钟)
让学生行后而三思,畅谈本节课的收获(课件8)在谈收获的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质
疑,提出新的问题。通过质疑释疑,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探究欲望。对于学生学完本节课提出的新问题,可鼓励学生利用网络等信息资源自行探究,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无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第六板块:挑战自我(约5分钟)(课件9)
通过三个课堂练习及一个研究性课题(课件10),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五:板书设计: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一、溶解的过程 (一)溶液 (1)定义 (2)特征 (3)组成
(二)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三)、乳化作用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