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学生就业意向的调查报告
做过不具体的职业生涯规划的人当中,大一的占47.5%,大二、大三分别占29.5%、23.0%;而在没做过的人当中大一的占18.4%,大二、大三分别占50.0%、31.6%。将年级与职业生涯规划情况用交叉列联表卡方检验时得到卡方的概率P值为0.001,将显著性水平a设为0.05,由于概率P值小于a,则应拒绝零假设,认为不同年级的学生所做的职业生涯规划情况不同。
在做过职业规划的人当中,大一占得比例最高,大二次之,大三处于最后。但这并不代表大一学生在做自我职业生涯规划是积极主动的,经过访谈得知这项工作是大一学生统一做的,是以成作业的形式来进行的,那么其最终的效果和质量便难以保证。而大二、大三做过职业规划的人占各自年级的53.7%、59.3%,仍有相当一部分人忽视了这项工作。综上所述,可以认为很多人对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导致的一个结果是在大四面临就业难关时由于无法及时对自己进行准确的职业定位而感到迷茫。根据以往调查显示,一些大学生那由于缺乏对自我的准确认识而在择业时出现乱投简历等一些盲目从众的行为。
2.学生对薪资的考虑。薪酬条件是大学生在择业时最看重的标准之一,下列是本次调查所得到的大学生关于未来工作的薪酬考虑:
大学生求职薪酬考虑(试用期后工资)302520百分比151050800-10001001-15001501-20002001-25002501-30003001-40004001-50005000以上图1-1 从图1-1可以看到,大学生薪酬考虑在1501-2000的占的比例最大,26.4%;其次是2501-3000这一区间的占19.8%;排第三的是区间2001-2500,占15.9%;最后区间四个3001-4000、1001-1500、5000以上、800-1000分别占11.0%、10.6%、10.1%、0.4%,,薪酬考虑在2500元以上的占46.6%,平均数为大约为2650,就目前人才市场的行情来说,这个数字是非常高的。根据2009年5月20日湖北
省省人才中心行业管理处发布的武汉人才市场供求信息分析报告显示,今年4月份武汉人才市场应届毕业生工资报价平均1322元,而且是上涨了的结果。从中可见二者的差距之大。大学生对薪酬考虑的标准,数据显示选择“对自身价值的评价”的人占总数的比例最大,为41.0%。而且“对自身价值的评价”这个标准随着薪酬区间的增长在所有选择标准中占的比例越来越大。由此可见,在进行自我定位的时候,有很大部分的学生自我估价过高,这直接导致了他们在择业时对职业的期望值过高。 3.自身就业成败首因判断。在对决定自身就业成败最重要的因素进行判断时,机遇、人际关系、平和的心态被大学生列为三个最主要因素,所占的应答百分比分别是22.2%、19.7%和17.5%,而实习经历、名校及高学历所占的应答百分比为15.0%和12.7%,可以看出目前大学生将机遇和人际关系作为重要的求职社会资本,而传统的名校及高学历的地位下降。
4.对自身就业的优劣势分析及所做的就业准备。对大学生关于自己在求职过程中的优劣势的看法进行调查得到的数据是:有占调查样本52.9%的大学生将个人品格看作是自己最具竞争实力的求职资本,专业技能、实习经历、学习成绩占的比例较低,分别为14.9%,10.1%和7.0%;谈到目前最欠缺的素质时,有42.5%的人选择了工作和实习经验,接下来是专业知识技能和与人沟通协调能力,各占26.8%和18.9%。
我们再看对目前学生正在进行的就业准备的调查,大学生列出了以下四个主要方面:1.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参加各种职业培训,拿到若干职业技能证书,占应答百分比20.5%;2.多方寻求实习机会,弥补经验不足的缺陷,增强求职的信心,占应答百分比18.7%;3.关注社会就业市场动态,随时调整自己的就业策略,占应答百分比16.9%;4.另外有占应答百分比15.9%的人无特别准备,相信“车到山前必有路”,顺其自然。综上所述,在进行就业准备工作时,大部分学生看重实习经历,希望获得实习的机会,以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 (四)学生对社会就业环境的认识
1.学生对就业形势的判断及对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认识。通过对调查问卷数据的整理及分析,有74.4%的学生认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困难,在对学生自己就业状况的调查中有77%的人选择了“就业有难度,但能克服”,说明我院学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认识还是比较清醒的,而且对自己的就业前景判断上比较乐观,说明虽然当前在金融危机下就业形势严峻,但是同学们在就业心态上还是比较平和的。在我们关于决定就业成败的因素的调查中有46.1%的同学选择了“平和的心态”,与对学生的调查结果是吻合的。
在对毕业生就业存在的最主要问题调查中,有35.5%的学生选择“缺乏工作经验”,各有20.2%的学生选择“毕业生就业定位不合理,择业挑剔”和“传统教育模式弊端多,学生综合能力差”两项,
同学们对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还是比较清楚的,对于后两项正好也反映了学生自身存在的一些就业障碍,说明同学们能够认识到这些问题,对这些问题同学们也正在有针对性地解决。 2.求职渠道的选择及对高校就业工作的看法。在针对学生求职渠道选择的调查中,有42.1%的学生选择通过校园招聘会寻找工作,有33.3%的学生选择了“社会招聘会”可以看出学生求职的主要渠道还是以招聘会为主,一方面是由于招聘会本身方便、可信,另一方面是学生对其他求职渠道了解程度不高,对其可信度持怀疑态度。
在学生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看法的调查中,有62.1%的学生选择了“有一定作用”,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对自己成功就业有一定帮助,另有18.9%的学生选择了“不了解,说不清”,在这部分学生中,我们通过数据分析06级学生有13人,占到06级学生样本的22.3%,所占比例最高。通过这一数据我们不难看出到目前为止,06级学生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了解不够,对学校发布的就业信息关注不足,这值得学院就业指导部门注意。在对于高校就业指导信息的获取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有42.5%的学生最想从学校就业指导中获取用人单位信息,另有19.3%的人想要获取应聘技巧方面的信息,这说明学生求职中对以上两方面内容了解不够。
四、结论及建议
(一)调查分析结论
通过对调查资料的统计和分析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人文学院大学生在就业意向方面的基本情况,能够得出以下结论:
1.学生对于个人就业有所准备,但未能充分利用就业资源。通过以上结果我们看到三个年级的大部分学生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过规划,但并不具体,这就会导致择业的盲目性,“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虽然正被人们所接受,但是如果缺少一个职业理想,走一步算一步,那么最终是不利于个人进步的。在就业心态上,我院学生还是比较平和的,都能认识到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然而大部分学生并未悲观、失望。然而,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学校的就业指导信息了解甚少,忽视了这一有效资源。
2.个人定位趋于合理,但与现实状况仍有差距。通过调查数据我们不难看出我院的大学生对于去西部就业还是能够接受的,相比以前有所改变。但无论从就业行业选择上看,还是从就业地区选择上看,大学生对自我的定位仍然较高,很多学生不愿意从事基层工作,在意向上只愿选择一些较稳定且收入较高的职业,殊不知这些毕业生们“挤破头都要往里钻”的职业的竞争压力很大,且对个人要求很高,一般刚毕业的大学生是没有机会争取到的。
3.信息利用不足,求职渠道较窄。在我们进行的求职渠道选择的调查中,绝大多数同学都是选择“招聘会”这种形式,只有很少的人期望通过网络及其他媒体求职,求职渠道的选择上比较狭窄,
这显然是与当今飞速发展的网络信息时代极不相称的。诚然,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有各种虚假信息,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大部分正规网站及其他媒体上的信息都是有一定可信度的。一方面是由于网络招聘本身的发展还没有现实的招聘会成熟,另一方面大学生不信任网络等媒体的招聘信息,这一点似乎有因噎废食之嫌。
4.就业价值取向多元化,主体意识增强。通过对大学生行业选择原因的调查分析中,我们知道现在大部分的大学生把个人兴趣作为选择工作的主要原因,而稳定和收入高等不再是职业选择地最重要因素,越来越多学生的认识到毕业后自己将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进入就业市场,自我作为独立的价值单位有着更加明确的自主性和选择性[2],因此,就业不只是一个给别人打工、为自己谋生的手段,更重要的是就业要符合个人兴趣,实现自身价值。
(二)对策及建议
大学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摇篮,那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职业意识,使之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
就是大学教育的首要目标。学校要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因该做到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及时发布相关就业政策、信息。职业意识由就业意识和择业意识构成。就业意识指人们对自己从事的工作和任职角色的看法;择业意识指人们自己对未来从事职业的期望。职业意识是一个人未来择业的目标,也是个人发展的理想,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对于择业的盲目性有很好的预防作用。因此,以后的职业生涯规划要引导学生为自己的职业选择作出具体的计划。另外学校应该及时地将就业信息和人才市场动态通过校园网络等宣传媒介发布出去,加强宣传,以便于学生在就业意向上作出适当调整。
2.加强思想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现阶段,虽然毕业生在择业观念上呈现多元化趋势,但是一些脱离社会实际的择业观念依然存在,自主择业并不等于自由择业,职业的选择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法规和社会实际,要鼓励学生投身社会基层工作,从基层做起,把个人愿望与国家需要、与就业现实联系起来。
3.开展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就业心态,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个人定位。积极的心态造就积极的人生,一个人的就业心态对其成功就业是有很大影响的,自信带来成功,自卑招致失败。学校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最自己合理定位,发挥自身优势,弥补自身不足,积极乐观地面对就业,从容地解决自身就业问题。
[1]中国教育新闻网 2006年06月 www.jyb.com.cn
[2]郑洁 .当代大学生就业意向现状调查[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