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儿童文学概论笔记
第一章 儿童文学本质论 儿童的概念
儿童是指人类社会中18岁以下的公民,(3-18周岁)。儿童是成人社会对“童年”的普遍假设。“中世纪没有儿童(时代)”——法国,菲力浦·阿利斯 儿童观的几种历史模式
1.“白纸”之喻:教育可以随心所欲的改变。 英国 约翰·洛克 “白板”说
2.“植物”之喻:从教育的立场去发现儿童。 法国 卢梭 著作:18世纪,《爱弥儿》堪称是儿童的福音书
3.“成人之父”之喻:浪漫派诗人用文学来发现儿童。布莱克《天真之歌》 ,华兹华斯《序曲》被认为是 一首自传诗歌,《虹》中将儿童尊奉为成人之父, 蒙克梭利“蒙氏教育法”《童年的秘密》。 4. “未完成品”之喻 儿童呈现的主要精神特质
1.儿童文化的艺术性 2.儿童文化的游戏性 3.儿童文化的生态性 儿童文学的定义
是以文字(含图画书中的图画)阅读(包裹读给孩子听)为传播形式的文学作品;是成人为儿童创作的,或成人未必专为儿童创作,但实际上已被儿童广泛接受的文学。
儿童文学=儿童·成人·文学 周作人提出“儿童的文学只是儿童本位的,此外更没有什么标准”的儿童观,即“儿童本位”思想。周作人的“儿童本位“论诞生于五四时期,它通常被认为是儿童文学走向现代化的标志。 儿童文学的三个层次与两大门类
三个层次:1.幼年文学(幼儿文学)(3-6、7岁) 2.童年文学(儿童文学)(6-12岁)
3.少年文学(12-18岁)
两大门类:A 儿童本位 B 非儿童本位
王泉根定义儿童文学:作文文学大系统中一个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的儿童文学,是成年人为吸引,提升3-18岁少年儿童鉴赏文学的需要而创作的一种专门文体。它既是幼年文学,儿童文学, ,又是“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与“非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所构成的整一体。
第四章 儿童文学的叙事视角与艺术母体
儿童文学的叙事视角 1.叙事视角文本——世界
1.儿童视角 2.成人视角 3.两代人对话、对比的视角 4.少年作者视角 儿童艺术的母题
1. 儿童的母题:顽童的母题、自然母题、爱的母题(刘绪源)
2. 成长的母题:幻想的母题、动物的母题、自然母题(王泉根) “儿童文学“一词由来
1. 古已有之 2.民间创作的口头文学 3.文人著作的书面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的特质
1. 现代性 2. 故事性 3.幻想性 4.成长性 5.趣味性 6.朴素性
(“成长”:成长小说就是以叙述人物成长为主题的小说,就是讲述人物成长经历的小说。它通过一个或几个人物成长经历的叙事反映出人物思想和心里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变化过程。) (儿童文学的文体特征:1、故事性2、幻想性3、趣味性)
(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1、纯真美 2、稚拙美3、变幻美4、质朴美) 艺术母题 一、关于母题
一个母题是一个故事中最小的能够在传统中的成分。——汤姆孙
方卫平——母题的本义是叙事中最小的单一要素,它作为最小的叙事元素,可以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转化发展出无数的作品。
刘绪源——本书所运用的母体概念居于一个更高的层次,它超越了题材概念所包含的具体性,明确性,它不再拘泥于作品主人公身份,作品展开环境以及故事情节等具体事物,母题就指一种审美眼光,一种艺术氛围,一个相当宽广的审美范围。
分类:1.爱的母题:A 母爱型 :成人对于儿童的眼光洋溢着爱意(亲切温和)
B父爱型 :端庄深邃
2.顽童的母题:儿童对自己的眼光,童稚的氛围
3.自然的母题:成人以及儿童对儿童的眼光
二、爱的母题
1.《贝洛童话》与儿童文学前史
贝洛:法国作家,夏尔·贝洛 《贝洛童话》 1697年出版,它是世界儿童文学创作的一个正式的开端。又名《鹅妈妈的故事》或《昔日寓言道德教训的故事》,共8篇,即《睡美人》《小红帽》《穿靴子的猫》《小拇指》《蓝胡子》《取水姑娘和仙女的故事》《灰姑娘和水晶鞋》《一簇发里凯》。 寓言:启发人诚实、忍耐、有远见、勤恳
上世纪20年代初商务印书馆出版《各省童谣集》,朱天民,内收16个省的203首歌谣。 爱的母题(上)——母爱主题 一、《童话小诗》
二、早期民间童话的主题几乎都是母爱 如下特征:
1.大多没有教育目的,没有微言大义,读来如行云流水,有信口开河之妙,随意性,即兴性较强。如《童话》
2.这些童话故事离我们比较遥远,但所谈的都是母亲们感兴趣的话题,处处渗透着母亲特有的关切。 故事模式:以邪恶开始,以婚礼告终的发展模式。
3.这些故事比较曲折,但并不过于惨烈和刺激,而最后一般总是以大团圆作结。 4.这些故事在结构上往往采用回旋反复的方法,篇幅较短小。
5.这些作品的语言往往体现母亲慈祥与安详,同时也有适度的幽默和夸张,它十分符合儿童渴求游戏的心理。
爱的母题(下)——父爱母题
1. 父爱型作品处理人生难题的方式是现实的,深刻的,父爱型最爱的特点的直面人生,它
已向成人文学的方向垮了一大步,其审美追求也开始转向“解释人生难言的奥秘”,它往往具备“撄人心”的力量。
2. 2.衡量父爱型作品现实性因素的最高标准是看它是否有利于儿童更顺利的度过儿童的
“分裂时期”。例如:美国怀特的《夏洛的网》。 顽童的母题
一、“顽童”的母题出现(1964年)
19世纪到20世纪为高潮期,最为孩子喜欢。
顽童母题对儿童文学史最大的贡献:抑制了教育主义的无限发展 代表作
(19世纪以前):1.德国 拉斯伯《明希豪森奇游记》
2.西班牙 无名氏《小赖子》 3.英国《爱丽斯漫游奇境记》
4.美国 马克·吐温《汤姆索亚历险记》 5中国 吴承恩《西游记》
20世纪(高潮):6.英国 巴利《彼得潘》
7.芬兰 扬森《精灵帽》
8.法国 圣埃克絮?佩里 《小王子》
9.瑞典 林格伦《长袜子皮皮》《小飞人》三部曲,标志着高潮的到来
三、林格伦作品的意义及顽童性作品的审美特征(在意外的认同中获得狂喜) 1.他总是能让人感到一种意外的兴奋,痒痒的,蠢蠢欲动的感觉。
2.他总要打破一些熟悉的框框,冲决一些习以为常的事情,使你感到突如其来的痛快淋漓。 3.这种美感常常是狂野的,蛮勇的。在趣味横生中带着某种豁出去的放纵感,其外表还带着一点破坏性,但它却是一种令儿童们欣喜异常,合乎儿童天性的审美情感。
林格伦作品最大的意义:把成人眼中的“儿童”转化为“顽童”儿童,突破成人眼中传统儿
童的框框。
四、《明希豪森奇遇记》的独特贡献(书写了不同于一般好孩子心理儿童思维的顽童的思维)
1.“吹牛法”(自我夸大法):在想象中夸大自己,并炫耀这种夸大。
2.无边界的延伸法:将平时收到的启示,人已延伸到成人难以想象的毫不相干的范围中去。 3.巧遇外接法:想象各种忽然得到的外援,比如得宝而又划不清想象和真实的界限。 五、《爱丽斯漫游奇境记》
生活理想:“放手让儿童自己去玩”“纯精神的游戏”平等思想
顽童母题是一种金题文学概念,是迄今儿童文学中最具有审美价值的。 自然的母题
一、三大主题与三大母题的关系 三大主题:爱、死亡、自然
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与成人文学的唉与死以及自然这三个主题存在对应转化的关系。 二、主题发展原因:韦苇《世界儿童文学概论》中新现“动物文学”创作高潮。(20世纪中) 1.根据“复演说”的理论 2.儿童永远是好奇的 3.儿童审美眼光具有“宽泛性” 4.“成人与儿童共同的眼光”即全人类的共同眼光。 三、发展概括
18世纪。英国 笛福·斯威夫特《格列弗游记》《昆虫记》 19世纪,法国 法布尔《海底两万里》 凡尔纳 《神秘岛》
20世纪,美国 杰克《荒野的呼唤》《雪虎》当代 加拿大 汤西顿《宾果》《狼王洛波》 澳大利亚女作家 帕赖特森《太空人遇险记》加拿大 汤西顿《我所熟悉的野生动物》 奥地利 娅旦森《野生的艾尔莎》法国 黎达《刺猬家庭》《海豹冒险旅行记》 英国 伦格《跳高能手蛙鱼》美国 凯伊《海豚再问又再答》 四、审美特征
黎达的《刺猬莉莉》跨越日常世俗的超脱感。
1.它不把作品的重点放在那些惊心动魄的情节上或场面上
2.黎达特别擅长描写动物们日常的,静态的(而非热烈的拼搏与斗争),富有诗意。 3.黎达动物小说中的时间跨度往往很大。
汤西顿《狼王洛波》——传递出大自然的“神秘感”和“惊异感”。
1. 怪异行动 2.惊人专长“小战马” 3.“怪异”动物 4.“不常见”与众不同性格
第五章 中国儿童文学概述
一、中国儿童文学的萌发 1、 口头的儿童文学创作 A. 民间儿童文学的韵文作品
明代 吕坤《演小儿语》是我国第一部个人搜集整理的儿歌集,共收46首。清代《天籁集》共收48首儿歌,每首都有编者按语。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