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茶 文 化 教案

茶 文 化 教案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6 17:15:46

师,深通茶事,对点茶“得之于心,应之于手,非可以言传学到者”。“茶圣”陆羽,也是寺院出身,虽非僧人,但成年后行迹时常出没寺院,并与许多僧人保持着真挚的友谊。

4)佛教与茶叶生产加工

我国江南许多名寺古刹,有专门从事茶作劳动的僧侣。唐朝寺院种茶是很普遍。他们自行种茶,采制茶叶。这就是人们常说“寺院茶”。唐代诗人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的诗句。寺院生态条件优越,十分宜茶,因而历史上许多名茶往往最初都出自禅林寺院。如:四川的蒙山茶、福建的武夷岩茶、江苏的碧螺春、浙江普陀佛茶、景宁惠明寺的惠明茶,余杭径山寺的径山茶,天台万年寺的罗汉茶,杭州法镜寺的香林茶,安徽黄山云谷寺的毛峰茶等。 二、茶与道教 1、道教的形成

道教约形成于东汉,至今已有1800年历史。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学派。 道教的社会思想来源:鬼神宗教;巫医方术;黄老之术(皇帝、老子为创始人):以虚无之道为世界本源,主张无为、虚静。 2、茶与道教的神仙思想

1) 茶的发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道教称茶为“灵芝”。 2)用茶祭祀

在我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可以追溯到两晋南北朝时期,据梁萧子显《南齐书》记载:南朝时齐世祖武皇帝,在他的遗诏里说:“我灵座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果、茶饮、干饭、酒脯而已。” 3)以茶作为随葬物

在我国的不少地区,长辈死后,若生前爱茶,做晚辈的就用茶作随葬品,以尽孝心,慰藉长辈在天之灵。用茶作为殉葬品,在我国民间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茶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人虽死了,但阴魂犹在,衣食住行,如同凡间一般,饮茶仍然不可少。一种认为茶是“洁净”之物,能吸收异味,净化空气,用茶作随葬物,有利于死者的遗体保存和减少环境污染。 4) 喝茶与成仙

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徐徐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清代.郑清之: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 3、茶与道教的祛病养生

道教追求长生不老,注重祛病和养生。五代毛文锡<茶录>:蜀之雅州有蒙山,山有五顶,顶有茶园,……若获一两以本水煎服之,即能祛宿疾,二两当眼前无疾,三两因以换骨,四两即为地仙。<禅玄显教篇>:道人居庐山天池寺,不食者九年也。畜有一墨绿鹤,尝采山中仙茗 4、道士与茶人

陶弘景:南朝著名医学家、隐士。信奉道家思想,对当时政治阶层又有一定的影响力,人称“山中宰相”。其《神农本草经集注》、《陶氏验方》、《药总诀》等众多医学著作中,都有对饮茶药理作用的阐发。《陶宏景新录》:茶可 “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 。《神农本草经集注》:“酉阳、武昌、庐江、竟陵皆有好茶,饮之宜人”孙思邈:隋唐时期著名道医,有药王之誉。所著《千金要方》 将茶作单方治头痛:“单煮茗作饮二三升许,适冷暖饮二升,须臾即吐。吐毕又饮,如此数过。剧者须吐胆,不损人”。李冶:唐朝著名女道士,茶痴。其本身精于琴艺,又擅长诗

34

词,同时又与当时儒士、名僧以及茶人联系密切,诗歌唱酬。其中她与茶圣陆羽的交往,常以诗赠答,成为茶史佳话。吕岩(即吕洞宾):曾修道于终南山,元明列入八仙,道教正阳派,号为纯阳祖师,俗称吕祖。是唐代著名茶人,写有茶诗,对僧人制茶极为称赞。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茶人,三教并尊。陆游:出身于奉道世

家,藏道书2000余卷。茶诗涉及道教内丹、外单方术,具较鲜明道教文化特色。 三、茶与儒教

儒家以孔孟为代表,核心思想:仁义礼智,以中庸为本。孔子的六经(六艺): 易、书(《尚书》)、诗(《诗经》)、礼(《仪礼》、《礼记》、《周礼》)、乐、春秋。 1、孔子《诗经》与茶:“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周原朊朊,堇荼如饴”。多次出现“荼”。 2、《周礼》与茶

朝觐礼:君臣之礼——贡茶

六礼:冠礼、婚礼、伤礼、祭礼、乡礼、相见礼——茶礼、茶祭、赠礼。 民风——茶俗 3、《周易》与茶

陆羽创制的八卦煮茶风炉就运用了《周易》中的三个卦象:坎(水)、巽(xun风)、离(火)分别标于炉内三格中,炉足上写下:“坎上巽下离于中,体均五行去百疾”,充分体现儒家思想。

4、茶与修身养性:茶的品性为恬淡、平和、自然、清雅,与儒家的追求一致。 四、茶与婚俗

在我国历史上,茶被看作是一种高尚的礼品、纯洁的化身、吉祥的象征物,使茶的内涵上升到精神世界。茶与婚姻的关系就是一例。 1、我国古代婚俗与茶

唐太宗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三十二世藏王松赞干布到大唐请婚,唐太宗决定把宗室养女文成公主下嫁于他。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按照汉民族的礼节,她带去了陶器、纸、酒和茶叶等嫁妆。这是我国茶与婚礼联系的最早记载。唐朝,社会上“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反映在婚礼方面,茶叶不仅成为女子出嫁时的陪嫁品,而且还在唐以后逐渐演变成一种茶与婚礼特殊形式—茶礼。当时在北方它是指女子出嫁时随身而携的所有嫁妆,俗称“下茶”。而在南方,“茶礼”却是指男子向女子求婚的聘礼,俗称“茶定”。

宋人吴自牧在《梦梁录》里记述了杭州当时婚嫁风俗,“丰富之家,以珠翠、首饰、金器、缎匹、茶饼,加以双羊牵送。”“茶礼”是男女确立婚姻的重要形式。“茶礼” 之兴起,对唐宋以后的元、明时期婚礼习俗产生了很大影响,“茶礼”几乎成为婚礼的代名词。女子受聘“茶礼”,俗称“吃茶”。姑娘只受一家茶礼,不“吃两家茶” 。曹雪芹《红楼梦》中王熙凤对林黛玉诙谐地说:“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如:侗族订亲,请媒娘到姑娘家提亲,对姑娘的父母说:“某某家托我上你家找碗油茶吃,不知二老意下如何?” 媒娘通过送过来的油茶判断做媒的成败,若是油茶碗底是凉饭,说明姑娘家对这门亲事冷谈,若是油茶碗底是热饭,说明姑娘和他的父母亲同意这门亲事,媒已做成。 2、茶在婚姻中的意义:

1)取茶树的“坚贞”、“不迁”之意

明朝《七修类稿》:“种茶下子,不可移植,移植则不复生也。故女子受聘,谓之吃茶,又聘以茶为礼者,见其从一之义”。

35

2)茶树是一种四季常青的植物。茶又象征着爱情之树常青,婚姻之果常甜,从茶中图个吉利。所以在古代婚礼中人们馈送“茶礼”再加上其他果品和饰物,就包含着婚姻美满的良好祝愿。

如:在西藏,人们历来把茶叶看作是珍贵吉祥的礼物,男婚女嫁时以茶作聘礼。《西藏图考》载:“西藏婚姻……得以茶叶、衣服、牛羊肉若干为聘礼。” 结婚时必须熬出大量的酥油茶来招待贺喜的宾客,而且熬出的茶汤要色泽红艳,以祈求婚姻美满幸福。

3)我国各民族习俗:

求婚茶:云南拉祜族人民,当男方去女方家提亲时,必须带去一包茶叶、两只茶罐及其它礼品。而女方家通过品尝男方送来的茶叶质量的好坏,作为了解男方劳动本领高低的主要参考条件。退婚茶:贵州侗族的男女婚姻由父母决定后,如姑娘本人不愿意,可以用退茶的方式退婚。订婚茶:内蒙、辽宁一带的撒拉族,男方请媒人说亲双方同意后,便择定吉日,由媒人向女方家送“订婚茶”。订婚茶一般是四斤的茯砖茶一块、耳坠一对以及其它礼品。我国西北部的东乡族小伙子订婚,礼品是茯茶二盒和方糖二盒,再加上一些服饰。送茶包:我国西北回族、东乡族、保安族的婚俗。青年定婚时,男方准备一包茯茶用大红纸包封起来,或者用红纸剪成各种花样,贴在茯砖上;再用红纸做成两个方盒,装上冰糖、红枣等食品,外用红线扎住,请媒人送到女方家中。此外,侗族的闹油茶、亲婆茶 ,湖南衡阳一带的合合茶等

第二节 茶与文学

有很多文人学士,与茶“结缘”。他们爱茶、恋茶、颂茶。所以,在中国的文学艺术宝库中,以茶为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可谓琳琅满目。这些作品借茶为题,用茶抒怀,写人、写物、写情,充分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现实生活与思想感情,深受人民的喜爱。

一、茶与诗词

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为后代留下的茶诗、茶词,不下数千首,具有数量丰富、题材广泛和体裁多样的特征,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支奇葩。 1、不同时期的诗词 1)中国最早的茶诗:

晋.左思的《娇女》诗:“心为茶荈剧。吹嘘对鼎沥”。 张载的《登成都楼》:“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 ;

孙楚的《孙楚歌》:“姜、桂、茶 出巴蜀,椒、橘、木兰出高山” 2)唐代茶诗

唐代,随着茶叶生产与贸易的发展,涌现了大批以茶为题材的诗篇。

李白的《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杜甫的《重过何氏五首之三》:“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白居易的《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亭欢宴》:“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

一碗喉吻润。

36

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此外,还有杜牧的《题茶山》、《题禅院》等,袁高的《茶山诗》、齐己的《谢邕湖茶》、《咏茶十二韵》等,以及元稹的《一字至七字诗·茶》、颜真卿等六人合作的《五言月夜啜茶联句》等等,都显示了唐代茶诗的兴盛与繁荣。 3)宋代茶诗

北宋斗茶和茶宴盛行,所以茶诗、茶词大多表现以茶会友,相互唱和,以及触景生情、抒怀寄兴的内容。最有代表性的是欧阳修的《双井茶》诗:

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凤爪。 穷腊不寒春气早,双井茅生先百草。 白毛囊以红碧纱,十斛茶养一两芽。 长安富贵五侯家,一啜尤须三日夸。……

苏轼《次韵曹辅壑源试焙新茶》:

“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末匀。明月来投玉川子,青风吹遍武陵春。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范仲淹的《斗茶歌》、蔡襄的《北苑茶》等。南宋由于苟安江南,所以茶诗、茶词中出现了不少忧国忧民、伤事感怀的内容。陆游《晚秋杂兴十二首》:

置酒何由办咄嗟(duo jie),清言深愧谈生涯。 聊将横浦红丝碾,自作蒙山紫笋茶。

杨万里的《以六一泉煮双井茶》:

日铸建溪当近舍,落霞秋水梦还乡。 何时归上滕王阁,自看风炉自煮尝。

4)元代

也有许多咏茶的诗文。著名的有耶律楚材的《西域从王君玉乞茶,因其韵七首》、洪希文的《煮土茶歌》、谢宗可的《茶筅》、谢应芳的《阳羡茶》等等。元代的茶诗以反映饮茶的意境和感受的居多。 5)明代

著名的有黄宗的《余姚瀑布茶》、文征明的《煎茶》、陈继儒的《失题》、陆容的《送茶僧》等。此外,明代还有不少反映人民疾苦、讥讽时政的咏茶诗。如高启的《采茶词》

雷过溪山碧云暖,幽丛半吐枪旗短。 银钗女儿相应歌,筐中采得谁最多? 归来清香犹在手,高品先将呈太守。 竹炉新焙未得尝,笼盛贩与湖南商。 山家不解种禾黍,衣食年年在春雨。

1)清代

也有许多诗人如郑燮、金田、陈章、曹廷栋、张日熙等的咏茶诗。清代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曾五次为杭州西湖龙井茶作诗,其中《观采茶作歌》最为后人传诵

《观采茶作歌》:

37

搜索更多关于: 茶 文 化 教案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师,深通茶事,对点茶“得之于心,应之于手,非可以言传学到者”。“茶圣”陆羽,也是寺院出身,虽非僧人,但成年后行迹时常出没寺院,并与许多僧人保持着真挚的友谊。 4)佛教与茶叶生产加工 我国江南许多名寺古刹,有专门从事茶作劳动的僧侣。唐朝寺院种茶是很普遍。他们自行种茶,采制茶叶。这就是人们常说“寺院茶”。唐代诗人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的诗句。寺院生态条件优越,十分宜茶,因而历史上许多名茶往往最初都出自禅林寺院。如:四川的蒙山茶、福建的武夷岩茶、江苏的碧螺春、浙江普陀佛茶、景宁惠明寺的惠明茶,余杭径山寺的径山茶,天台万年寺的罗汉茶,杭州法镜寺的香林茶,安徽黄山云谷寺的毛峰茶等。 二、茶与道教 1、道教的形成 道教约形成于东汉,至今已有1800年历史。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学派。 道教的社会思想来源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