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粒子的模型与符号》复习课评课稿
《粒子的模型与符号》复习课评课稿
潘桥中学:李律
本课是《科学》八年级第二册第一章《粒子的模型与符号》课,即通过“科学家探究发
现物质构成的科学史”来联系复习的科学知识:1、元素、分子、原子、离子的区别和联系;1、
1-18号元素的元素符号、原子序数、名称;3、区分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4、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等。物质的构成涉及的知识多,本节是让学生通过科学家研究发现物质构成微粒过程史的事例,对物质的构成建立初步的知识网络。学生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等知识还是比较模糊,缺乏系统的整理。因此,本节的教学通过创设科学史的教学情境的学习方式去获得知识,形成物质构成的系统知识。 一、重点突出、目标明确
刘盈盈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能创设“科学家探究发现物质构成的科学史”这样一个良好的教学情景,并能带领学生一步步进行探究,得出结论。重点有突出、难点有突破,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究过程中,同时情感教育突出。学生能很好的掌握好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和元素等概念,并将他们系统化、网络化。 二、教学设计的评价
教学设计理念依据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科学课程标准》中:让生活走向科学,让科学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情境下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整个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前后呼应。 三、教学过程的评价 1、创设情境,引领复习
刘盈盈老师创设“科学家探究发现物质构成的科学史”这样一个以时间为主线复习情境。科学史1:“物质是无限可分的”;科学史2:1803年,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科学史3:1811年意大利化学家阿伏加德罗提出分子学说;科学史4:汤姆生走上了科学实验的舞台,提出了原子模型;科学史5: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科学史6:波尔改进了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科学史7:美国科学家盖尔曼提出了关于强子结构的夸克模型;科学史8: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提出了元素周期律。将散乱的科学知识用“科学家探究发现物质构成的科学史”的情境进行连接,使学生对复习的知识能系统化、网络化。 2、注重学生思考,教学方法多样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如:“你对物质有什么认识?”、“道尔顿的原子模型我们形象的叫什么,主要观点?”、“原子一定比分子小”。有分组活动交流合作学习,取长补短,
如:“让学生分析科学史3中的哪些观点是正确的、哪些观点是错误的?”、“请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对原子内部结构加以具体叙述”。有教师的板书演示分析如:“分子、原子、离子的三种微粒的相互关系”的展示和讲解。有学生讲解分析如:“质子和中子有几个u夸克和几个d夸克组成?”。 通过环环相扣的探究,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或合作完成,将学生活动不断推向新的高潮,让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了“科学史是在不断进步的”和“勇于质疑和探究的精神”,教给学生的不止是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科学方法和质疑精神,真正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注重情感目标的培养
在教学中,通过教师有序的导、学生积极的参与、体验、合作、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具有主动、负责、开拓、创新的个性特征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机的结合。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和科学的学习态度。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面对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都得到成功的体验,充分体现了全面育人的新课标精神。 四、教学建议
1、由于停电不能用多媒体教学缘故,科学史的展示改为有学生朗读。同时提示学生注意朗读的速度和声音响度。
2、由于本节课科学史展示比较多,学生易混淆,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一条数轴,以时间为依据在数轴上标出各个科学史。
3、学生思考讨论设置较多,但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落实的不够有待加强。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