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骨折术后康复
21
用横形 8 字绷带固定,并定期调整或更换 8 字绷带,骨折通常于 4-6 周后愈合。锁骨的血液供应非常丰富,骨折经复位固定后即使仍有较大的分离移位,也能很快愈合。鲜见不愈合者,因而通常无需手术,但近年来手术治疗日趋增多,以尽可能缩短外固定的时间。锁骨外侧端的骨折若影响到肩锁关节的稳定性,则必须手术解剖复位内固定,否则会后遗局部的酸疼和上肢提物无力。肩胛骨骨折一般无需手术治疗,以三角巾悬吊 3-4 周即可。但当骨折累及到肩盂关节面时,则需做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术后也以三角巾悬吊 3-4 周。 肱骨近端骨折 可以表现为大结节撕脱骨折、简单的外科颈骨折以及肱骨近端粉碎骨折。大结节撕脱后常向上方移位,一般需要在肩关节外展前屈位固定 3-4 周,这是一个艰难的体位,患者常常不能完全平躺,只能采用半坡位睡觉。无移位和轻度嵌插移位的外科颈骨折一般以下三角巾悬吊即可,无需手术,效果良好。肱骨近端粉碎骨折常有大小结节的移位,且多伴有肱骨头的脱位,有时还会累及肱骨头关节面,因此常需手术治疗,术后三角巾悬吊 3-4 周。高龄体弱不能耐受手术者,或者骨质疏松严重,估计手术无法作有效内固定者,只要不伴有肱骨头的脱位,也可采用简单的三角巾悬吊治疗。 骨折经临床处理后应即日开始握拳、伸指、分合手指、腕屈伸环绕、前臂旋转、肘屈伸、耸肩和肩带后伸的主动练习,但锁骨骨折后禁忌做肩带前屈运动。每组每个动作可做 3-6 次,每天练习数组,以后每天增加 2 次到每个动作 20 次左右。活动时幅度应尽量达做大范围,并逐渐增加用力程度。用悬吊带数天后疼痛减轻时,可做肩部在悬吊
22
带内前后、左右摆动的主动或助力运动,即钟摆运动。还可在悬吊带内做主动肘屈伸及前臂旋转练习,以及腕部与手指的抗阻练习,肘关节的屈伸应在三角巾的允许范围内进行。活动时应注意骨折部位的保护性固定,以免引起骨折处疼痛或骨折再移位。 ? 锁骨骨折 平时站立时宜双手后叉于腰部,保持抬头挺胸体位;睡眠时宜仰卧于硬板床上,背部两肩之间稍加垫高,保持与站立时相似的体位。第 2 周时增加手指握力练习,并做肩部外展、旋转的被运动或助力运动。第 3 周时增加肘部屈伸与前臂内外旋的抗阻练习,仰卧位时,做头与双肘支撑的挺胸练习。内固定稳定者应尽早开始做肩带周围肌群的等长收缩练习。 康复第三阶段 骨折愈合、去除固定时即进入康复第三阶段。肩关节是一个非常灵活的关节,能够进行许多方向的活动,包括屈曲、伸展、内收、外展、内旋、水平屈曲、水平外展等,以及复合的上举动等。活动度训练时显然要照顾到所有这些方向,与肩部的多方向活动相匹配的是,肩关节周围的肌肉也可以分成相应的组群。 第三阶段康复的重点在于活动度与肌力的训练。 8 字绷带去除后的第 1 周内,仍需以三角悬吊保护。 第 1-2 天,站立位,上身向患侧屈并稍前倾,用健脂托住患肢前臂,放松患肢肌肉使之自然下垂,做肩部的前后左右摆动,逐渐努力增大运动幅度,称为肩部的钟摆运动。 第3-4天,将上述运动过渡到主动运动,即依靠患肢肩带肌的力量活动,并开始在健肢的帮助下抬高患肢,做肩关节的活动范围的被动恢复。 第6-7天,开始做肩关节各方向和各轴位的主动运动、助力运动和肩带肌的抗重力和抗阻力练习。其中,爬墙
23
运动是一种简便易行且非常实用的肩关节活动度训练方法,练习时以身体的正面对墙壁或箱柜而立,相距 15-30 厘米,在健肢的帮助下将患肢抬起,手掌扶牢墙面,四指交替墙面或柜格面向上爬行,达一定程度后,还可做压肩动作。 在去除固定的最初 2 周内,避免肩带过分用力和过多的前屈运动。至第 3 周以后再进行扩大肩带和肩关节各个方向活动和肌力的练习。肱骨外科颈嵌插型骨折应适当推迟钟摆运动和爬墙运动的时间,外展型骨折患者禁忌做静力兴肩外展练习和爬行练习,内收型骨折患者禁忌做静力性肩内收练习。 肱骨干骨折 发生在肱骨外科颈以下 1 厘米至肱骨髁上 2 厘米之间的骨折,称肱骨干骨折,多见于成年人。上肢活动时肱骨干所受应力较大,且由于骨折运近端肌肉的牵拉作用,使骨折多有移位,手法复位后难于维持,且外固定比较困难,因而常需手术治疗。桡神经在肱骨中段部位紧贴肱骨后方走行,中段骨折时有可能将之嵌夹在骨折端内,手法复位比较危险,切开复位能在直视下看到桡神经,相对要安全很多,但有时仍然会出现神经的牵拉伤。肱骨干骨折内固定效果确切,术后常能早期活动。 术后 3 天内疼痛反应比较明显,可以做手和腕部的主动活动,逐渐过渡到上臂肌群在主动等长收缩,同时辅以消肿的 RICE 原则。 3 天以后疼痛反应减轻,即可在健肢的帮助下开始肩和肘关节的被动运动。在 2-3 天内增加至全幅度活动度,术后一周可以开始上肢肌群的主动等张练习,有条件的可做等速练习,以及肩和肘关节的主动运动。 3-4 周以后,除肌力仍稍弱外,整个患肢的功能即可接近于完全恢复。 在肱骨骨折术后的康复训练
24
中,主要涉及到肩和肘两个关节,肩关节的活动度及肌力训练方法恰如前述。肘关节本身是一个单轴关节,仅能做屈曲和伸展两个动作,相应配置了屈肌群和伸肌群两组肌肉。但是,肘关节的固定必然会累及到前臂的旋转功能,而且在前臂的旋转动作中,选后的力量主要来自上臂屈肌群中的肱二头肌。因此,肱骨骨折后的康复内容必须包括前臂旋转功能的训练。 肘部骨折 肘关节的屈伸使人类的手能够远近自如地移动,这种杠杆作用对手功能的发挥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虽然肘关节仅能围绕单一的轴做屈伸运动,但肘部骨折会影响到前臂的旋转功能,从而对手功能的发挥起到不利影响。常见的肘关节附近骨折包括肱骨髁上骨折、髁间骨折、内上髁骨折、外上髁骨折、尺骨鹰嘴骨折、尺骨冠状骨折以及桡骨头骨折等。这些骨折以不稳定骨折与累及关节面者居多,大多数有手术指征,需要切开复位,而且术后一般仍需辅以石膏外固定,但肘关节上下关节面接触弧度大,吻合较紧密,在损伤后特别容易产生粘连、挛缩和骨性的活动度障碍。所以肘部创伤、骨折、脱位后的制动期应尽可能短,并要尽可能固定于功能位。 肱骨髁上骨折、简单的内上髁与外上髁骨折以及尺骨鹰嘴骨折 采用AO 的加压钢板、拉力螺钉和张力带钢丝等技术作内固定后,常能重建骨折局部的稳定性,术后无需石膏外固定,可以早期活动。在术后 3 天的疼痛期内,可做肘关节远近肌群的等长收缩,肩、腕和手指各关节的全幅度活动度被动与主动练习,在采用 RICE 原则消肿的同时,也鼓励病人下床活动。术后 3-7 天,即可增加轻柔的小幅度的肘关节被动活动,以健肢帮助及不引起明显疼痛为度,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