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骨折术后康复
37
第三阶段进行负重情况下的活动度训练与肌力练习,并增加步行和平衡能力训练。 粉碎不严重的髌骨骨折一般都能做到张力带内固定,这样可以允许病人在术后第 1 周时即下地负重行走,直接进入第三阶段康复,术后 4 周左右可恢复社会生活。对严重粉碎的髌骨骨折难以做到张力带内固定者,在术后 4-6 周骨折可以愈合,待骨折愈合后进入第三阶段。股骨髁上与髁间骨折在术后 8 周左右可以开始部分负重练习;此后逐渐增加负重程度,进入第三阶段,争取在术后 12 周左右重返社会生活。虽然同样是干骺端骨松质,但股骨髁位于上方是施力,而胫骨平台则位于下方是受力者,因此胫骨平台与近端骨折后,负重时间要更晚些,在 12 周左右才可以开始部分负重,过早负重可能会造成胫骨平台的再次塌陷。胫骨平台骨折术后第三阶段的其他康复措施都是相类似的,只是时间上要稍晚些而已。 胫腓骨骨干骨折 与股骨干骨折一样,除了无移位的骨折外,胫腓骨骨干骨折一般都有内固定手术的指征,但就最终效果而言,无移位骨折的手术治疗也要优于石膏固定。由于胫骨是小腿部主要的支持结构,腓骨所受应力很少,因此,手术通常只需作胫骨的复位与内固定,腓骨一般不需处理,这与前臂的尺桡骨骨折后需同时手术内固定是明显不同的。胫骨骨干是坚硬的皮质骨,骨折后应用 DCP 、 LC-DCP 、交锁髓内钉以及最新的生物型钢板等都允许术后的早期负重活动。必须注意的是,胫骨中下 1/3 处,是其血液供应的薄弱环节,骨折后容易发生骨不连接,特别要爱护骨膜,注意保存此处软组织的血供。 书后当天开始练习足、髁和髋的主动活动度,做股四头肌与胫前肌、
38
腓肠肌的等长练习。术后第 3 天开始进入第二阶段; 1 周后开始负重行走,进入第三阶段。 股骨干、膝关节附近与胫腓骨骨干骨折后的康复训练有相似之处,重点在于膝关节活动度与伸屈膝肌力的训练。活动度练习中,连续被动活动是极为有用的方法。 足踝部骨折 足踝部是骨折的常见部位,对病人生活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处理方案的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最终的功能恢复状态。踝关节与其他关节有明显的不同,它由 3 块骨及其韧带系统参与构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关节,在步行的不同时相,不仅距骨在髁穴中有前后的滑动与轴向德旋转,而是下胫腓联合还存在微动。平时临床上所说的踝关节骨折一般是指累及到内踝、外踝和后踝的骨折,这是一个约定俗成的狭义定义。事实上,踝关节的解剖区域还包括胫骨端和距骨,其中,胫骨远端关节附近的粉碎性骨折被称为皮隆( Pilon )骨折,有明确的手术指征,但手术的难度较高;距骨骨折则是全身最容易发生骨折而又不愈合的四个部位之一,并容易出现缺血性坏死。 趾骨骨折 足部的其他部位也都会发生骨折。常见的有第五趾骨基低部骨折,称为琼斯( Jones )骨折,石膏固定效果良好。其他的骨如 5 块趾骨、 14 块趾骨、 3 块楔骨以及足舟骨、骰骨等都会发生骨折,一般无需手术,但有时严重的直接暴力作用后会产生明显的移位,并且多为开放性骨折,此时不仅要考虑骨折的问题,更要考虑软组织的问题。跟骨是一块非常奇特的骨,从外形看,它极其不规则,三维结构非常复杂,而且有四个关节面,后面三个与距骨相关节,前面一个与骰骨相关节。从力学结构来看,它完全由骨松质构成,却要承担全
39
身的重量,从生物进化角度来看,在人类直立走以前,跟骨并不负担体重,它的承重功能完全是进化的结果。跟骨骨折也由此而成为一个复杂的骨折,至今为止,学术界对于跟骨骨折的治疗策略仍然存在争议,不同的作者对于手术指征、手术方式、手术时机等都有不同的看法,而最终的疗效仍然不甚理想。但有一点是比较明确的,跟骨骨折的手术最好是在伤后 1 周左右肿胀消退以后进行。 踝关节骨折 同样是一种非常复杂的骨折。幸运的是,目前对于踝关节骨折的分型、各型的发生机制等基础问题都已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并且也已经确立了比较公认的标准治疗策略,经恰当治疗的踝关节骨折不太会后遗明显的功能障碍,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踝关节骨折都会累及到踝关节的关节面,治疗目的是恢复关节正常的解剖结构,为早期活动提供充分的稳定性。手术指征一方面要看关节面受损的情况,另一方面还要看踝关节的稳定是否受到影响,稳定的无移位骨折可保守治疗,而不稳定的移位骨折最好选择切开复位内固定,从而获得解剖复位和稳定的固定。踝关节稳定性的判断不仅要看骨折的类型,还要分析软组织的受损组织。当然,手术指征得掌握还需要考虑病人的年龄、基础疾病、主观要求以及经济情况等。 对于康复治疗而言,只存在三种情况,一是不手术,只用石膏固定;二是手术后用石膏固定;三是手术后不用石膏固定。 采用保守治疗石膏固定者,遵循三阶段康复治疗原则。骨折经临床处理后即开始按 RICE 原则消肿。石膏内的小腿肌肉等长收缩,抓握足趾,及做膝、髋关节的全副活动度主动活动。第一阶段时由于要消肿,病人常需卧床抬高患肢,对于体弱
40
者要增加床上保健操的内容。第二阶段时要鼓励病人在支具的保护下下床活动,患肢不负重,并加强肌力训练,防止肌肉过渡萎缩。第三阶段时骨折愈合、石膏拆除,主要进行踝关节活动的恢复训练,可采用热敷等各种理疗方法与运动疗法。 手术后用石膏固定者表明内固定仅能用于维持骨折块复位后的位置,但并不稳定,其康复方案与上述保守治疗者相同。 手术后不用石膏固定者表明内固定足够稳定,可以允许早期不负重活动。手术后当天即可开始肌肉的等长收缩,疼痛减轻后即可开始踝关节的被动与主动活动度训练,肌肉的等张收缩,以及足趾、膝、髋关节的主动活动。术后 1 周左右可在之具保护下不地负重行走,术后 4 周左右逐渐开始部分负重锻炼,术后 8 周左右开始完全负重行走。由于踝关节得到早期活动,一般不会出现明显的关节僵硬,因此第三阶段康复将大大简化。 足踝部骨折必然会影响整个足部各关节与踝关节的功能,踝关节是一个复杂的关节,它向足背方向的活动称为背伸,向足底方向的活动则称为趾屈。此外,它与中足的其他关节联动,还可产生内旋、外旋、内翻、外翻等活动。康复的重点在于踝关节屈伸及其肌力的训练,以最大限度地恢复其负重行走的功能。 脊柱骨折后的康复 脊柱构成人体的中轴具有支持保护胸、腹、盆内脏器的功能。椎骨的后方都有椎孔,相邻椎孔的上下缘以韧带相连后,形成椎管,椎管的内容物就是脊髓和马尾神经。脊髓的顶端部分与大脑是直接连接的,无论在结构上还是在功能上,脊髓都是大脑的延伸,是中枢神经的一部分。脊髓在向下行走的过程中,每经过一个椎间孔就向外发出一对脊神经、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