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浅析古筝教学与古筝演奏
不管哪个手指在运动,手型都要始终保持不变。如:在演奏轻快流畅的乐曲(或乐段、乐句)时,要注意腕部的放松,运用指尖的力量,用甲片尖端触弦,动作要小而快,才能使其发声轻巧,音色明亮,富有弹性。在演奏强有力的乐曲时,应注意甲片触弦面要稍大一点,指尖的爆发力可借助于手臂的力量,触弦点适宜选择在离前岳山 3cm左右处,才能发音饱满结实,又不会因为强奏而发噪声。再如:在演奏优美如歌的旋律时,左手的颤音应是振幅小而匀的美化型颤音。在演奏哀伤的旋律时,左手的颤音应密而紧。如果是悲愤的内容,左手的颤音应是振幅大、频率快,颤音效果带有棱角等等。总之,应该在调整、改进弹奏方式方法上下大功夫。这样,才有利于在今后的学习中解决高难度技巧,才能“艺高胆大”地做到得心应手的演奏乐曲。另外,要注意的就是在练琴中或演出中必须排除那些不必要的动作。我认为这一点对古筝表演艺术来说也很重要。但现在经常在舞台上看到一些人演奏时许多不必要的动作, 借以哗众取宠。其实这些不必要的动作, 常常是把力量不必要地耗费掉了, 并不利于演奏。在演奏过程中一定要放松。听起来这十分简单,谁也知道应该要放松,但许多人的致命弱点正是在于不放松。有的人一弹琴,两手就这样端起, 肩关节、肘关节都是发紧的,这样弹出来的声音必然是比较僵硬的, 同时也影响速度、力度。放松首先就是精神上要松驰,只有精神松驰,才能全神贯注地投入到音乐表现中去。再就是从肩部、臂部、肘部、腕部到手指都要放松,力点应在指尖。力量应通过大臂、小臂、手腕直通到指尖。从指尖爆发出来, 这样发出来的声音是集中的,而又是松驰的。相反, 有的人用力很大, 但很多都停滞在肩部、臂部, 这样弹起来很累, 而发出的声音都是比较僵硬的, 这种现象在弹摇指的时候, 尤为普遍。因此可以说不放松是造成音乐不佳的致命伤。
2、传统技法的演奏特点
传统技法是用右手弹拨筝弦演奏旋律,左手在码外弦段上以按、颤、揉、推等技法装饰旋律,即右手弹弦、左手按弦。而左手的吟揉滑按,“以韵补声”是传统技法的主要特色所在。古筝演奏中左手主要职“韵”,依靠左手的各种作韵技法对音乐旋律加以润饰, 使其更富于韵味。虽然近年来创作筝曲中左手参与弹奏愈来愈多,但其作韵技法的使用仍是主要的,左手的作韵千变万化,伴随着古筝乐曲(尤其是传统乐曲)演奏的始终,是古筝独特之处的所在,是古筝音乐的“灵魂”。左手“以韵补声”的特点,不仅应该保持,而且应该发扬,不能因为重视弹奏技巧就丢掉原有的特点,忽视了古筝演奏的韵味。“名指扎桩四指悬,勾摇剔套轻弄弦,
须知左手无别法,按颤揉推自悠然。”这首流传民间甚广的弹筝诗,正是传统技法的如实写照。左手揉弦的密度决定着音波的频率,直接关系到音色:以腕关节为轴心,利用掌指的自然重力和反弹力揉动的音波最为细密,其频率可达7-8Hz,具有轻柔的颤动感,因此有人称其为“颤弦”;以肘关节为轴心,借助手臂的自然重力作上下运动和肌腱振动,产生的音波在密度上比较疏松,其频率一般为5-6Hz,稍具紧张、激烈的感觉,有人称之为“擞音”;以腕关节为轴心,与指、肘关节有机配合揉动而产生的音波最大,频率仅3-4Hz,具有圆润、柔美的起伏感,也可进行种种自如的变化,有人称之为“吟弦”。选用何种密度的揉弦方法,这要根据乐曲的风格和情绪需要而定,或颤或吟,或密或疏,富有变化。
传统演奏手法上对作韵技法的运用,诸如轻重、缓急、波动的大小、时值的长短等,南北各流派是各有千秋的。一般来说,北派古筝风格较粗犷、泼辣, 重视外在形象的表现及对自然声响的模拟,右手弹奏技法较为复杂,左手作韵技法普遍运用得较急和深,具有律动感;南派古筝的风格则比较含蓄、柔美,力求内心情感的表述,效果性手法用得较少,作韵的技法在柔缓的基础上变化多样,韵味深长。
山东筝曲的作韵较为急促、明畅,密颤为其特点;山东筝派作品中《汉宫秋月》非常具有代表性,演奏运用了吟、滑、按等诸多技巧,风格纯朴典雅。山东筝曲左手揉弦幅度一般较大,在此曲中这一特色就非常突出。比如第二句的la就要在la、si之间大二度滑动,这样润饰音乐才能鲜活起来,才更符合山东筝曲的韵味特点。
客家筝曲源于“中州古调”,为突出古朴、淡雅的风格,作韵多和缓之技法,颤弦稍徐缓,近似于“吟”的音响效果;《出水莲》是传统的广东客家筝曲,音调古朴,风格淡雅,表现了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情操。左手则发挥按弦的
多种功能。
潮州筝曲受当地弦诗乐作韵以柔顺、婉转的技法为多,微颤独具特色;《寒鸦戏水》是潮洲弦诗《软套》十大曲之一,全曲以别致幽雅的旋律、清新的格调,独特的韵味,明快跌宕,演绎了寒鸭在水中悠闲自得,互相追逐嬉戏的情景。其左手的揉按韵昧较浓,揉弦频繁且时值长,使音乐语言紧密结合。
浙江筝曲在江南丝竹乐的熏陶下,追求清秀、纯朴的风格,作韵技法简练、对颤弦的运用不大普遍,而多代以“揉”、“点”等技法来润饰旋律。
3、现代技法的演奏特点
现代技法是在广泛借鉴和吸取其他乐器的演奏技巧基础上发展的,其中指序弹法根据旋律进行的规律来安排用指的顺序,专门用于弹奏特殊音列和快速多变的旋律。按照指序弹法的要求,弹弦的手指不再局限,于右手的大、中、食三指,而是双手的十个手指,强调手指的功能和独立性,给现代筝曲的表现赋予了新的意义。
1953年,赵玉斋先生创作了《庆丰年》,解放了左手,曲调上运用复调的手法,采用了左右手交替和多声部演奏手法,大大丰富了演奏技巧,使古筝的演奏技术得到一个突破性的发展。1965年,王昌元成功创作出古筝曲《战台风》,使古筝演奏的技术、技巧,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而结束了古筝只能轻弹慢揉的时代,此曲中的扫摇、四点、密摇、扣摇、刮奏及使用无效区的噪音来制造台风效果等技法,都是创新技法,提高且丰富了筝的表现能力。当今变化多端的演奏技法,极大地丰富了古筝的表现力,无论是如泣如诉的乐曲,还是慷慨激昂的乐曲,都可以表现得淋漓尽致
所谓”轻拂宛如行云流水,重扫势若山崩海啸”,正是当今筝乐演奏的生动反映。随着古筝曲目题材日益广泛,演奏技法将会进一步完善创新,筝曲的表现手段将会更加丰富。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知道技法是古筝演奏的基础,要演奏出优美、明亮的音色,娴熟的技法是前提。
三 内涵补充——良好的艺术修养
要演奏好一首乐曲,不但要在音色方面与音乐情景共同变化,还要在心理和审美意识上与它相一致。演奏者不但要在演奏技巧上下功夫,更应在艺术修养上下功夫。
对一部作品的准确定位应来源于理性的思考,也就是说对作品的思想性、
音乐性、画面感等准确的分析,决定后来对音色、力度、速度的选择以及情感投入的分寸。演奏者对音乐作品的内涵体验越深刻越细腻,就越能调动诸如音色、节奏、力度等因素,塑造出栩栩如生的音乐形象;越能通过美的音色去感染人。“使别人也能体验到同样的感情”,这对于优秀的古筝演奏者以及所有优秀的演奏者来说,都是一个必须重视和具备的条件。 1、良好的专业素养
作为一名古筝演奏者,要弹奏出乐曲的理想音色,不但要具备高超的演奏技巧,还要有丰富的内心听觉和音乐记忆力。培养和发展音乐内心听觉能力,是全面提高器乐演奏者的音乐才能和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进一步了解和掌握音乐语言特点和规律的重要手段之一。作为专业古筝学生,其主要任务不仅是使自己如何掌握正确的弹奏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及丰富的音乐表现力。使自己拿到一份古筝乐谱时,在内心深处想象出旋律的流动与情感起伏。这种促使撞击共鸣的因素,称之为古筝演奏的内心听觉。内心听觉在演奏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作曲家主要是根据平时的生活经历,音乐素养和心里的情感先在内心提前听到他想表达的音乐,然后才能把它创作出来;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同样要在演奏之前提前在内心听到自己将要弹奏的音乐,以便在演奏过程中用内心的音乐来指导自己的弹奏以求得满意的效果;而观众在欣赏音乐时更要用听觉去欣赏。内心听觉对音乐具有创造性和指导性,正是这个特点,内心听觉显得更加重要。
提高自身的内心听觉能力,记忆力的训练是必须的。记忆是对过去感知事物的再现,那些具有良好内心听觉的演奏家都具有高超的音乐记忆能力,而背谱弹奏是增强音乐记忆力最主要的方法。背谱弹奏会促使全神贯注于头脑再现音乐中,运用内心听觉去回忆乐曲的旋律、节奏和乐曲的音色处理来指导弹奏,从而使弹奏达到更加理想的效果。背谱时我们可用分乐句和分乐段的方法,对于较难的乐曲,我们要先领会并牢记作曲家在每个乐段或乐章中所要表达的情绪,要背记音乐的思想。如果背谱过程中有遗忘,就可以通过回忆每个乐章的思想来串联整首乐曲。古筝艺术家对乐曲的准确诠释,是来源于对乐曲的正确理解,而正确的理解又依靠正确的读谱。只有正确的读谱,才能理解作品中特殊的音乐语言,同时,也为背谱演奏创下了良好的前提。背谱演奏的过程是音乐表现力全面提高的过程。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