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山东省2015届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考试地理试题 - 图文
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考试
地 理 2015.01
第Ⅰ卷 (选择题共50分)
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经过地球球心的一条直线与地表相交的两点互为对跖点。已知甲地(30°S,45°E)和乙地互为对跖点。读图,回答l—2题。
右图示意我国30°N某地正午时房屋内的光照情况,表格数据为正午时阳光照射在室内
地面上的面积统计。回答6—7题。
时间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一天 第二天 面积(m2) 7 6.99 6.98 6.97 6.98 6.根据图文材料信息,判断该地可能位于 A.青藏高原 B.四川盆地 C.江南丘陵 D.华北平原
7.下列地理现象中,符合该地此时期情况的是 A.地球公转速度加快 B.正处于6月 C.白昼逐渐增长 D.黑夜逐渐增长
下为某区域地质构造剖面与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8~9题。
1.与乙地经纬度相同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关于①②③④地理位置的正确叙述是
A.①位于西半球 B.②位于低纬度 C.③位于大西洋 D.④位于南温带 某高中研究性学习小组到右面等高线地形图所示区域实地考察。读图,回答3~5题。 3.在图示区域内,拟建一座防火嘹望塔,在①②③④选址方案中,嘹望范围最大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4.研究小组对该区域考察的项目最不可能是 A.山区植被种类调查 B.中心商务区选址研究 C.河流水质取样分析 D.村落空间分布研究
5.小明同学沿a→b剖面线绘制的地形剖面图,是下图中的
8.图中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区域性 B.差异性 C.整体性 D.相似性 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E处地形是向斜 B.F处地质构造是山谷 C.G处不宜修建大型工程 D.H处为岩浆岩
安徽省某中学气象兴趣小组,根据亚欧大陆局部地区等压线分布形势图,探究该省秋末冬初天气变化状况。据此回答10~11题。
10.根据右图,学生绘制了四幅安徽省天气要素变化图,最接近实际状况的是
第 - 1 - 页,共4页
11.该气象兴趣小组预报了安徽省未来两天天气状况,其预报结果最可能出现的是 A.皖北地区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危险等级较高 B.皖南地区可吸入颗粒物空气污染指数增加 C.皖北地区雨过天晴,农作物易受低温冻害影响
D.江淮地区出现狂风、暴雨、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右为四地气温年内变化和降水年际变化统计图。读图,回答12—13题。 12.下列有关四地气候特征比较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地年降水量最大
B.②地终年气温高,降水少 C.③地气温年较差最大 D.④地终年气温低
13.下列关于四地自然环境特征的推测,正确的是 A.①地终年温和湿润
B.②参地地貌成因以风力作用为主 C.③地河流有结冰期
D.④地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 D.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17.图中海域序号所示洋流 B.①海域耕为暖流 B.②海域西岸为暖流
C.①海域洋流方向为顺时针 D.②海域附近存在季风洋流
16世纪欧洲殖民者利用洋流运动规律航行,与非洲和南美洲之间进行不平等贸易,被称作北大西洋“黑三易,此贸易持续了400多年。依据材料和图,回答18—19题。 18.上页右图中殖民者从西班牙出发地的自然带是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D.温带草原带 19.从西班牙到西部非洲体现了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地域分异的特殊性
右为我国北方半湿润区某小流域不同时期土地利用ABCD型变化率图。读图,回答20—21题。 20.1998年之后该流域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主要表现为 A.由耕地、草地向林地转化 B.由耕地、草地向水域转化 C.由耕地、草地向城乡用地转化 D.由城乡用地向耕地、草地转化
21.据图可以推断,从1976年到2010年该流域生态环境
A.前期改善明显,后期改善缓慢 B.得到持续明显改善 C.前期改善缓慢,后期改善明显 D.改善效果不甚明显
人口现住地与出生地之间的分离,被称为终身迁移人口。右图为武汉市终身迁移人口(抽样数据)图。 读图,回答22—23题。
22.武汉市终身人口迁移主要来自 A.西南地医 B.华东地区 C.北方地区 D.周边省区
23.安徽、河南两省迁往武汉市终身迁移人口数量出 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发展程度差异 B.地域开放程度差异
C.人口迁出数量差异 D.与沿海发达地区远近差异
第 - 2 - 页,共4页
某地储水变化量为该地水量收入与支出之差。右图为四个不同流域多年平均储水变化量图。据此回答14—15题。 14.有关图中四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地冬季降水多,夏季降水少 B.②地植被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C.③地全年降水稀少
D.④地河流径流季节变他小
15.塑造图中④地区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流水 B.冰川 C.海浪 D.风力
右为“某半球30°~40°纬度带海陆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6—17题。
16.图中M地和N地的自然带分别是
甲、乙图分别是某市城市化过程及该市距市中心地租水平变化图。读图,回答24和25题。
24.图甲反映了该城市可能
A.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B.出现再城市化现象 C.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D.出现大量卫星城
25.若图乙箭头方向表示数值增加,则图中b地最可能位于 A.旧城中心区 B.远郊地区
C.新兴工业区 D.城市环形道路沿线
第 - 3 - 页,共4页
第Ⅱ卷 (综合题5小题共50分)
26.(10分)读下列图表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东南沿海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
27.(10分)我国东南一滨海城市的高中地理兴趣小组开展了“海陆风的现象及影响”小课题研究。甲图是学生绘制的该滨海城市的海陆气温日变化图;乙图是学生绘制的该地区海陆之间气流的运动状况图;丙图是该城市海陆风的天数统计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帮助他们完成这项研究。
材料二 2011年王村、李村土地利用情况表
“海陆风的现象及其影响”研究报告
(1)海陆风是沿海地区在一天之中,由于 的差异,风向以一天为周期,随昼夜更替而转换。它也是一种 ,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之一。(2分) (2)图甲中代表陆地的序号是 ;由图甲可推断,图乙中海风出现的时间约 为 (2分)
A.18时~次日7时 B.4时~当日14时 C.16时~次日8时 D.6时~当日18时
(3)从图丙可知,一年中海陆风出现的天数,因季节而异, (季节)最少。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
(4)简析海风对沿海城市大气环境的有利影响。(3分)
28.(11分)下图为“北半球某较大尺度区域示意图”。读图,分析回答问题。
(1)图示地区开发了以“青山、幽谷、溪流”为主题的旅游项目,若利用暑假时间赴该地区旅游,应注意防范哪些自然灾害?(2分)
(2)某游客在山区小路游览,在小桥至古庙一段行走感觉轻松,请分析其原因。(2分)
(3)简述王村、李村土地利用方式对图中河流的影响。(2分)
(4)描述图示区域的地形特征,并简述其对该地区聚落的影响。(4分)
第 - 4 - 页,共4页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