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登高学生版导学案- 副本 - 图文
盐城市时杨中学201 3 —201 4 学年第 一 学期高 一 语文 学科 必 修 3 专题 3 学案 编号: 1 使用时间: 2013年4月日 班级: 小组: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登高》导学案
编制:臧一蓉 审核: 批准: 【学习目标】 备 注 1.了解杜甫生平、写作背景及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3.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问题情境】 1、识作者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如“三吏”、“三别”。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作品有《杜工部集》。 2、知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着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可惜严武不久病逝,使他失去了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 这首诗就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那一天,他抱病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 3、诵读诗歌,给加点字注音 猿啸( ) 渚清( ) 繁霜鬓( ) 潦倒浊酒杯( ) 4、诗歌阅读 (1)结合注释,理清诗歌大意。 (2)诗歌中有的词语能够帮助我们迅速把握诗歌的情感,找出来简要分析。 【我的疑问】 【自主探究】 1、首联描绘了怎样的图景?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盐城市时杨中学201 3 —201 4 学年第 一 学期高 一 语文 学科 必 修 3 专题 3 学案 编号: 1 使用时间: 2013年4月日 班级: 小组: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2、颔联描写了怎样的内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3、《登高》一诗具有怎样的艺术特色? 【目标反馈】 【课堂检测】 1、选出下列诗句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D ) A风急天高猿啸哀 高:高远 B渚清沙白鸟飞回 渚:水中小洲 C无边落木萧萧下 萧萧;象声词,风吹落叶的声音 。 D百年多病独登台 百年:一百年 2,杜甫的《登高》一诗被人称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古今七言律诗之冠”,请选出对其对仗理解不当的一项( D ) A首句“风”“天”“猿啸”分别与下句的“渚”“沙”“鸟飞”对仗读来富有节奏感。 B颔联的对仗十分精工。“无边” “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沉郁悲凉的对句出神入化。 C颈联的“万里”“百年”和上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 D颈联表现感情“万里”“百年”分别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 D【从横(空间)后从纵(时间)两方面着笔 3、阅读杜甫的《登高》,选出赏析不当的一项(C ) ..A.首联对仗工整,句中自对,上下句又自然成对,读来富有节奏感。 B.颔联中“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使人联想到落木之声、长江汹涌之状。 C.颈联中“独登台”表明诗人是在高台远眺,“百年”本喻暮年,此指有限的人生。 D.尾联中的“繁”字写出白发增多,“新停”传达出诗人的艰难处境:穷困潦倒,体弱多病。 【巩固练习】 备 注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叹落晖。 第1页共4页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