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4份试卷汇总)2019-2020学年天津市河东区语文高一(上)期末统考模拟试题
弟╳╳
2013年6月6日 七、作文
14.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生活中的事,大大小小,零零碎碎,或期待而失望,或坚守又放弃,或忧伤却幸福,或无奈但释怀……矛盾着,前行着。发现这就是生活,这才是成长。
读完这段话,你有何感想?请结合你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要求:有真情实感,兼有议论;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C 解析:1)C 2)A
3)面对大数据时代传播话语权的迁移,广大学者必须积极应对文化空间和教育背景的深刻变化,除了要秉承传统的“为学”精神,还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获取及交流方法。(意思相近即可) 2.A
解析:1)A
2)①耿直刚烈。如看了赵团长改过的剧本,一抬手将剧本扔出了窗外。②坚持原则。如在舞台上坚持按老剧本演,无人配合后悲愤“自尽”。③淡泊名利。如对赵团长追逐的奖牌、奖金不放在心上。 3)①从小说的情节上看,舞台上的荆轲已死,演员金科的艺术生涯也就此结束。②从人物形象上看,表现了金科对艺术严肃性的坚守,对现实的无奈,抒发了他内心的痛苦之情。③从小说的主题上看,批判了艺术媚俗的现象,也提出了传统艺术在当下该如何发展的问题,引人深思。④从小说的结构上看,篇末点题,使小说结构完整,主题深化。 3.D 解析:3)D
1)①热爱传统文化。能讲古今事,崇敬传统文化。②有民族自尊心。因长城名扬四海而倍感自豪,为他人毁长城盖私屋气愤不已。③负有担当精神。匿名捐钱修长城,写对联表明心志。
2)①“长城砖”是修造长城普通而又重要的材料,“长城砖”是老寿山的象征,他如长城砖一样平凡,但又有着勇于担当的精神。②“长城砖”是人民群众的象征,平凡的人民群众是民族精神的深厚根基。 二、文言文阅读
4.1) D 2) C 3) D
4) (1)李用楫心怀被驱逐的怨恨,又害怕洪天擢宣扬自己在海外的言论. (2)洪天擢以前在海外做官,有非同寻常的宝贝, 解析:1) D 2) C 3) D
4) (1)李用楫心怀被驱逐的怨恨,又害怕洪天擢宣扬自己在海外的言论.
(2)洪天擢以前在海外做官,有非同寻常的宝贝,又收受了很多钱财,可以偷袭杀了他。 5.1)D 2)A 3)B
4)(1)(向李实)推荐(韦贯之)的人很高兴,急忙把李实的话告诉韦贯之,并且说:“你今天到李实那里去,明天就能受到庆贺。”
(2)这件事就停止不办了。张宿对此怀恨在心,( 解析:1)D 2)A 3)B
4)(1)(向李实)推荐(韦贯之)的人很高兴,急忙把李实的话告诉韦贯之,并且说:“你今天到李实那里去,明天就能受到庆贺。”
(2)这件事就停止不办了。张宿对此怀恨在心,(韦贯之)最终还是被张宿陷害,诬陷他结朋连党,罢免了他的官职,让他做了吏部侍郎。 三、选择题 6.D 7.C 8.C 9.C 10.D 四、名句默写
11.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 万里悲秋常作客 艰难苦恨繁霜鬓 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亦以明死生之大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五、诗歌鉴赏
12.1)B
2)①体现了作者对京城生活的留恋与不舍之情。
诗人将离长安时,以明净的色调,简洁的笔触,描绘出长安一带山川明净而阔朗的秋天景色。 ②表现了诗人官场的失意。本诗前两联通过描写“秦川”、“日出”、“山河”、“城阙”之景渲染了一种明净、壮丽的氛围,反衬出诗人的官场失意之感; ③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和辞官归乡之前的怅惘、凄凉之情。
后两联通过描写“竹之声”、“松之色”、“霜露之浓”,营造了一种萧条、清冷之境,同时尾联中“归欤叹”和“凄”字又直抒胸臆。 六、语言表达
13.①称为“XX学兄”没有顶格②祝语“夏安”没有顶格③“寄”不得体 ④“雅正”不得体 七、作文
14.成长的滋味
时间的年轮已悄然转过了十六个春秋,生命的丝线也已拉扯了十六个年头。我成长在不知不觉中,但后知后觉以后,感悟……
不再是那个吵着要妈妈讲故事的小女孩,不会为了一个洋娃娃大哭大闹,而是常常看到镜中渐渐脱去稚气的外衣的自己,想着如何不再让妈妈爸爸太操心受累。成长的滋味是理解。
不再像以前一样摇着小脑袋童声童气的唱《小锣号》了,却常常被《二泉映月》感动得泪如雨下,体味着盲人阿炳留给我的悲伤苍凉的人生思考。成长的滋味是感悟人生。
不再在作业本中故意写两个错别字来考察老师的眼力,却常常对老师花白的发丝、额上的皱纹以及沾满粉笔灰的手指充满感激。老师谆谆的教导和不倦的帮助让我对“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有了更深的理解。于是便有了心无旁骛、忘身书海、俯首案旁、用功到天亮的刻苦。成长的滋味是感恩报答。
不再为了一个意见不统一而和同学争得面红耳赤,却常常会在夜深人静时,品一杯冒着热气的苦丁茶,看着深蓝的夜空,让浮躁的心归于平静,数着星星抱着梦想入睡。成长的滋味是成熟。 成长的滋味是地上的一棵小苗渴望长成参天大树。 成长的滋味是海中的一条游鱼渴望跃过龙门,遨游沧海。
成长的滋味是天空的一只小鸟渴望自由自在的飞得好高好高,云海任由搏击。 ……
成长的滋味,自己体会。那似酸又甜、似辣又咸、似悲凉又快乐、似多愁又善感的滋味,萦绕着我度过了十六个春秋、十六个年头后,浸入我的魂灵,永远、永远……
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古代文学作品的传播具有强烈的“时差性”,有些作家的作品一写出来就立即得到迅速而广泛的传播,特别是知名度高的作家,其作品基本上能及时传播,如宋代苏轼、黄庭筠等人的诗文一落笔,即为人传诵。而有些作家的作品就很难及时传播,常常是生前藏之名山,身后才得以传之后世。宋人的文集,有一些是在作者本人去世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后由其子孙亲友刊印流传的。文学传播的“时差性”必然会造成作家影响的延后性,即作品传播滞后的作家,不可能对同时代的其他作家产生影响,而只有当他的作品传播之后才会产生影响。一般说来,作家知名度的高低与传播的速度与广度成正比。
作品传播的速度与广度,除与作家的知名度有关之外,又与作品本身的审美趣味有关,如北宋柳永的词作,符合当时市民大众的审美趣味,故传播及时而广泛,以至于“凡有井水饮处,背可歌柳词”。而北宋中后期的黄裳,是神宗朝的状元,在社会上的名气不算小,因为他写词,不注重娱乐性,不考虑听众的审美趣味,只是按自己的志趣写风雅之词,“以清淡为正,悦人之听者鲜”,所以无人传唱,也无人欣赏,只好孤芳自赏。
作品传播的历程,常常不是直线型的而是曲线型的,有沉寂期也有盛行期,有低谷也有高峰。有些作家作品的传播,具有连续性。在当时及后世都盛传不衰,如宋代欧阳修、苏轼和辛弃疾的作品,问世后历来都为人传诵,基本不断。有些作家作品的传播,则呈现出间歇性的特点。盛行一时后,就湮没无闻,沉寂一段时间后,又重新崛起。比如李清照的作品,在南宋盛极一时,当时刊行的李清照作品集有《李易安集》十二卷本,《易安居士文集七卷本》等多种版本。到了明代,李清照的作品集又全部失传,以致于像杨慎那样博学的学者,也未见过李清照的调集,而近代以来,随着李清照在文学史上地位的不断攀升,她的作品又得到了重新整理,并广泛传播。
作品的传播,又有突起的现象。当时流传不广,在后代某个时期,因为某种特别的机缘而大受关注,广为流传,之后又复式微。如宋末周密、张炎、王沂孙等人的唱和词集《乐府补题》,在当时传本极少,元明两代一度失传,清代康熙年间朱彝尊偶然发现,让人在北京镂板刊行后,即大受追捧,广为传播,词坛上一时形成学习模仿《乐府补题》的热朝,京城的词风为之一变。此后,《乐府补题》虽然并未绝版,但传播有限。
一个时期,不仅是传播当代的作品,还要传播前代的作品,一种作品,不仅是在当代传播,还要在后代传播,所以考察一个时期文学的传播,不仅要考察其同时代作家作品的传播,还要考察前代作家作品在该时代的传播。如研究宋代文学传播,就不仅要关注宋一代先后传播了多少宋人的作品和文集,还要注意当时传播了多少唐人及唐以前的文学作品集,前代哪些人的作品在宋代最具影响力。 ——(摘编自王兆朋《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的六个层面》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凡是知名度高的作家的作品,一写出来就立即得到迅速而广泛的传播。 B.古代很多作家的作品很难及时传播,宋代一些作家去世后作品才流传于世。 C.宋代苏轼、黄庭坚两人的诗文,因为作品通俗,所以基本上能及时传播。 D.欧阳修、苏轼和辛弃疾的作品传播历程是直线的,问世后历来都为人传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举北宋中后期的黄裳的例子,主要是为了论证作品传播的速度、广度与作品本身的审美趣味有关。
B.文章阐述李清照的作品在南宋流行,在明代失传,而又在近代广泛传播,论证了作品传播既具有连续性,又具有间歇性。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