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陕西省商洛商南高中2019届高三二模文综地理试卷 含解析
陕西省商洛商南高中2019届高三二模文综地理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本人的姓名、准考证号等考生信息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2B铅笔将准考证号填涂在相应位置。
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改动题号、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均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第Ⅰ卷(选择题,共44分)
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8年1月21日北京迎来了去年冬季的初雪,相对于多年平均状况足足推迟了近一个多月。下图为我国26个省级行政中心多年平均初雪日统计图,下表为北京2018年1月21日~24日天气资料。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造成去年北京初雪日期推迟的关键因素是
A. 冷空气长期控制,降温幅度小 B. 暖空气势力弱,水汽不足
C. 城区经济发展,热岛效应强 D. 大气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凝结核不足 2.降雪过后,北京市民进入“极速制冷”“冷冻周”模式,其原因不包括 A. 新雪反射太阳辐射,地温低 B. 融雪吸收热量,气温低 C. 气温低湿度小,体感温度低 D. 天气晴朗,大气逆辐射弱
3.下列关于各地区的省级行政中心多年平均初雪日的推测,正确的是 A. 西南地区夏季风势力强,初雪日期全国最晚 B. 西北地区离冬季风源地最近,初雪日期全国最早 C. 华南地区离冬季风源地最远,初雪日期全国最晚 D. 东北地区纬度较高,初雪日期集中在10月 1.B 2.C 3.D 【解析】
1.降水形成需要较为充足的水汽和冷空气,北京初雪时间晚,关键是暖空气势力弱,水汽缺乏,故 B正确。冷空气势力强,降温幅度应较大,故A错误。城市热岛效应强,与初雪日期无关,故C错误。大气治污有一定效果,但雾霾现象仍存在,说明凝结核仍很多,故D错误。
2.新雪对太阳辐射反射强,地温低,大气接受的地面辐射少,气温低; 融雪吸收热量,气温低;天气晴朗,大气逆辐射弱,对地面保温效果差,气温低;湿度大,体感温度低。因此降雪过后,北京市民进入“极速制冷”“冷冻周”模式,其原因不包括C。
3.各地区的省级行政中心多年平均初雪日,结合图中曲线推测,东北地区纬度较高,距离海洋近,
水汽较多,初雪日期应是全国最早,集中10月;西北地区离冬季风源地最近,但水汽少,初雪日期比东北地区晚,因此全国最早说法错误。故D 正确、B错误。 初雪日期应是冬季风影响的结果,西南地区因为高山阻挡,受冬季风影响小,初雪日期全国最晚,故A、 C错误。 【点睛】
本题解答的关键是掌握降雪的形成条件:①充足的水汽;②冷空气影响,气温下降;③凝结核。 第三小题难度较大。
土壤全氮含量是指土壤中各种形态氮素之和。下面图甲为贡嘎山植被垂直分布图(海拔3500m处为林线),图乙为贡嘎山东坡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沿海拔变化图。读图回答4 -6题。
4.a植被对应的自然带是
A.针叶林带 B.常绿阔叶林带 C山地荒漠草原带 D.亚高山草甸带 5.贡嘎山东坡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
A.随海拔的升高而逐渐增大 B.随气温的降低而逐渐增大 C.在a、b植被过渡带处较大 D.均不受植被类型的影响 6.贡嘎山东坡
A.次生阔叶林处微生物活动微弱 B.林线附近残枝落叶的分解速度较快 C.a植被归还地表的生物量大于落叶林
D.a植被处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高于次生阔叶林处 4.A 5.C 6.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山地的垂直自然带,随着山脉的增高植被也随着发生变化,垂直变化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4.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气温的降低,植被从常绿阔叶林,向叶阔混交林、针叶林、高山灌丛过度,图中b为针阔混交林,a为针叶林,选择A。
5.贡嘎山东坡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 随海拔的升高有时增加,有时减小,A错;随着高度增加,气温的降低,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有时增加,有时减小,B错;从图中看 在a、b植被过渡带(2500-2700m)处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较大,C对; 均受植被类型的影响,D错。 6.次生阔叶林处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小,说明微生物活动强,分解快,A错; 林线附近(3700m以上)残枝落叶的分解速度较慢,B错; a植被(2900m)归还地表的生物量大于落叶林(1900m),C错; a植被处(2900m)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高于次生阔叶林处(1700m),D对。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山地的垂直自然带,随着山脉的增高植被也随着发生变化,垂直变化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钱塘江河口段河床高度受径流与潮汐共同影响,在不同季节、不同河段受侵蚀或堆积作用而发生明显变化。研究人员曾连续多年对闸口至澉浦段河床高度进行测量,结果表明:枯水期仓前以西升高,
以东降低。历史上钱塘江河口潮强流急,河床宽且浅,冲淤幅度很大,导致主河道摆动频繁。20世纪60年代以来,水利部门对钱塘江河口进行了治理,缩窄江道是其中重要措施(如图4所示)。据此完成7~9题。
7.江道缩窄前,关于夏季仓前东西两侧河段河床高度的变化,推测合理的是 A.河流作用为主,西侧侵蚀降低,东侧堆积升高 B.河流作用为主,西侧堆积升高,东侧侵蚀降低 C.潮流作用为主,西侧侵蚀降低,东侧堆积升高 D.潮流作用为主,西侧堆积升高,东侧侵蚀降低 8.缩窄江道的主要目的是
A.减轻海水入侵强度 B.增加陆地面积 C.缩短南北航运距离 D.稳定入海江道 9.江道缩窄后,钱塘江最佳观潮点
①东移 ②西移 ③潮差增大 ④潮差减小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7.A 8.D 9.A 【解析】
7.由材料可知“枯水期仓前以西河床高度升高,以东降低”,结合所学知识再加上材料信息中“河口段河床高度受径流与潮汐共同影响”,可以推测出枯水期河水水位下降,河流径流量少,而枯水期时海水上溯势力较强,可能大致到达仓前,受海水顶推作用影响,河水到达仓前以东河段较少,所以仓前以西河段以沉积为主,仓前以东河段则受海水冲淤影响较大,故出现研究人员测量的结果。而夏季河水水位上涨,径流量大,此时海水受河水的前行冲击,进入河道的上溯段应向东推进,所以缩窄前河床高度的变化应以河流作用为主,仓前东侧河道受河水携带泥沙沉积的影响再加上东退的海水顶托作用的影响,沉积应有所增加,所以东侧河床堆积增高;而仓前以西河段夏季由于河流径流量大,受海水顶托作用弱,其侵蚀应该有所增加,故此其西侧河床则因侵蚀而降低,据此选A。 8.据材料可知,在20世纪60年代河道没有缩窄前,河流的“主河道摆动频繁”,所以缩窄河道是为了减少主河道的摆动、稳定入海江道,D对;由于江道缩窄,海水受狭窄河道的影响,波涛激荡,势力更强,所以其入侵程度会有所增强,A错;虽然缩窄后河道受限,陆地面积有所增加,但并不是其主要目的,B不符合;虽然该河流受地形等条件限制,航行较少,但很明显河流并不是南北航向,而应该是东西航向,对南北岸间的航运联系而言,虽然可以缩短距离,但这并不是缩窄主要目的,C不符合。故本题选D。
9.最佳观潮点,应该在潮差大的地方,一般海水入江后受地形变窄的限制,易形成更大的海潮,也就是说潮差增大,再从图上可以看出当河道缩窄后,由宽到窄的喇叭口明显东移,所以当江道缩窄后钱塘江最佳观潮点东移且潮差增大,故选A。
中俄石油运输管道穿越了多年冻土区。多年冻土分为活动层和多年冻层上下两层。冻胀丘是指多年冻土区由土和地下水受冻胀作用形成的丘状地形,其中季节性冻胀丘每年冬季发生,夏季消失.据
此回答下面小题。
10.据图分析,该区域冻土活动层和多年冻层的分界深度是 A. 3m B. 6m C. 9m D. 12m
11.对季节性冻胀丘的形成及防治,正确的是
①冬季低温是冻胀丘形成的重要条件,可提高土壤水分,起到保温作用 ②土壤湿润是冻胀丘形成的重要条件,可开挖沟渠,排走地表水和地下水
③治水是关键,可在管道两侧的地下建设截水墙等阻水工程,阻止地下水流向管道 ④为防冬季低温,应在管道上铺砂石,通过提高地温让其不冻结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10.B 11.B 【解析】
10.多年冻土活动层冻土夏季融化,冬季冻结。多年冻层夏季不融化,6 m以下的多年冻层全年地温小于0℃,全年处于冻结状态,是多年冻层。所以多年冻土活动层与多年冻层的分界深度为6 m,B对。A、C、D错。
11.土壤湿润是冻胀丘形成的重要条件,可开挖沟渠,排走地表水和地下水,②对。提高土壤水分,冬季更易形成冻胀丘,①错。治水是关键,可在管道两则的地下建设截水墙等阻水工程,阻止地下水流向管道 ,③对。在管道上铺砂石,不能提高地温,没有防冻效果,④错。B对,A、C、D错。 36.(24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黄沙掩盖下的丝绸之路
材料二 我们将地图上的古城和古遗址连接起来,就可以显示出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大致走向和地理位置。事实是令人震惊的:丝路南道及其连接的古城,几乎全部被深埋在沙漠腹地;而现代公路干线及其连接的绿洲城镇,几乎全部远离古遗址,更贴近昆仑山的山前地带。古今道路竟然相距平均100多千米之遥。这一事实,清晰地显示了汉代以来塔里木盆地南缘沙漠与绿洲的进退局势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巨大变迁。
材料三 塔里木河下游曾经是“一望草湖,村舍不断,缩芦为室,水鸟群飞”的景象,而现在这里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