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工程学题库-大气等
侧向低浓度一侧流动的过程。随着反渗透膜制造技术及装置的迅速发展与完善,反渗透工艺已在海水及苦咸水淡化、饮用水处理、高纯水制备等领域得到了较多的应用。在电镀、食品工业等废水处理方面也有应用。
3、微滤、超滤和纳滤等——依靠压力和膜进行工作,制膜的原料也是醋酸纤维素或聚酰胺、聚砜等,但删去热处理工序,使制成的膜孔径较大,能够在较小的压力下工作,而且有较大的水通量。微滤技术适合于去除胶体、悬浮固体和细菌,现多用于取代深床过滤,降低出水浊度,强化水的消毒,有时也作反渗透的预处理。超滤能去除相对分子量大于1000~100000的物质,如胶体、蛋白质、颜料、油类、微生物等。纳滤又称低级反渗透,可分离相对分子量大于200~400的物质,如硬度离子、色素等,有些较大分子的有机物也可被除去。
2-29 微滤、超滤、纳滤和反渗析有何区别?
微滤、超滤和纳滤等——依靠压力和膜进行工作,制膜的原料也是醋酸纤维素或聚酰胺、聚砜等,但删去热处理工序,使制成的膜孔径较大,能够在较小的压力下工作,而且有较大的水通量。微滤技术适合于去除胶体、悬浮固体和细菌,现多用于取代深床过滤,降低出水浊度,强化水的消毒,有时也作反渗透的预处理。超滤能去除相对分子量大于1000~100000的物质,如胶体、蛋白质、颜料、油类、微生物等。纳滤又称低级反渗透,可分离相对分子量大于200~400的物质,如硬度离子、色素等,有些较大分子的有机物也可被除去。
2-30 试述加氯消毒的原理。
1、氯气溶于水后发生水解反应,生成的次氯酸HOCl是弱酸,又发生离解反应。平衡受水中氢离子浓度的影响。当pH>4时,溶于水的Cl2几乎以HOCl和OCl-的形式存在,极少以Cl2的形式存在。当pH=7时,HOCl约占80%,OCl-约占20%。一般认为,Cl2、HOCl、OCl-均具有氧化能力,而不少研究表明Cl2、HOCl、OCl-三者中,HOCl的杀菌能力最强。
2、当水中有氨存在时,氯和次氯酸极易与氨化合成各种氯胺。各种氯胺水解后,又会生成HOCl,因此它们也具有消毒杀菌能力,但不及HOCl强,而且杀菌作用进行得比较缓慢。
3、氯还可以与水中其他杂质特别是还原性物质起化学作用,如Fe2+、Mn2+、NO2-、S-等无机性还原物质以及一些有机性还原物质。
2-31 水消毒与杀菌的区别?
水消毒是用物理、化学方法去除水中的病原菌、病毒和寄生虫,以保证人类用水的安全和卫生。其目的是水中的病原细菌和其他对人体健康有害的微生物。消毒和杀菌不同。杀菌是杀灭水中一切微生物。生
活污水和某些工业废水中含有大量细菌,有时还含有较多的病原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卵等。通过一般的废水处理,它们也还不能全部被去除,为了防止疾病的传播,在排入水体之前,也需要进行消毒。
2-32 除氯以外,还有哪些消毒方法?发展前途如何? (一)物理消毒法
1、加热消毒 消耗大量燃料,只适合于少量饮用水。 2、紫外线消毒
紫外线消毒与氯消毒相比,具有以下优点:①消毒速度快,效率高。据试验,经紫外线照射几十秒钟即能杀菌。一般大肠杆菌的平均去除率可达98%,细菌总数的平均去除率可达96.6%。此外还能去除加氯法难以杀死的某些芽孢和病毒。②不影响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不增加水的嗅和味。③操作简单,便于管理,易于实现自动化。
紫外线消毒的缺点是不能解决消毒后在管网中再污染的问题,电耗较大,水中悬浮杂质妨碍光线投射等。
(二)臭氧消毒
臭氧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气体,有特臭,强氧化剂,且极不稳定,分解放出[O]。[O]具有强氧化能力,是除氟以外最活泼的氧化剂,能杀灭病毒、芽孢等具有顽强抵抗力的微生物。臭氧消毒接触时间短,不受水中氨氮和pH的影响,能氧化水中的有机物,去除水中的铁、锰,并能去除嗅、味和色度,还能完全去除水中的酚。
但是,臭氧法的主要缺点是基础建设投资大、耗电量大;臭氧在水中不稳定,容易分解,因而不能在配水管网中保持持续的杀菌能力;臭氧需边生产边使用,不能储存;当水量和水质发生变化时,调节臭氧投加量比较困难。
(三)重金属消毒
银离子能凝固微生物蛋白质,破坏细胞结构,达到杀菌目的。消毒方法有:利用表面积很大的银片与水接触,或用电解银的方法,或使水流过镀银的砂粒等。此法的缺点是价格高,杀菌慢,只能用于少量饮用水的应急消毒。至于长期饮用重金属离子消毒的水对人体有何影响,尚无定论。
在杀灭湖泊或水库中的藻类时,硫酸铜是最常用的化学药剂。 (四)综合消毒法
各种消毒法结合使用已为国外水厂提倡。如:臭氧-氯消毒。其步骤为:先用臭氧氧化水中酚和消灭病毒,改善水的物理性质,然后在水中加氯,保证管网中的灭菌能力。有的水厂也用臭氧-紫外线
-氯消毒。
第三章 水的生物化学处理方法
3-1 水中微生物主要分哪几类?分别简单讨论它们在废水处理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细菌等各类微生物的种类与数量常与污水水质及其处理工艺有密切关系,在特定的污水中,会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微生物群落。
细菌是单细胞微生物,废水处理设备中出现的细菌种类很多。对净化污水有重要作用的细菌有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产碱杆菌属、芽孢杆菌属、黄杆菌属、微球菌属及假单胞菌属。其中假单胞菌属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污水处理的活性细菌之一,地球上存在的天然有机物都可以为假单胞菌属的细菌所分解。
真菌种类繁多,污水处理中分离出的真菌主要是霉菌。大多数真菌都是好氧菌,他们具有在温度较低的环境条件下生长繁殖的能力,适宜生存的pH范围是2~9。
藻类都是具有光合作用的自养型微生物,能通过光合作用放出氧气,对污水的净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原生动物是极微小的能运动的微生物,通常为单细胞生物,生物处理中常见的原生动物有肉足纲、鞭毛纲、纤毛纲和吸管纲的动物。原生动物不仅能吞噬部分有机物、游离细菌,降低污水浑浊度,一些原生动物还能分泌黏液,促进生物污泥絮凝。当运行条件和处理水质发生变化时,原生动物的种类也随之变化,因此,原生动物能起指示生物的作用。
后生生物在水处理设备中不常出现。轮虫是后生动物的典型代表,可非常有效的吞食分散和絮凝的细菌及颗粒较小的有机物。轮虫是好氧生物净化程度的有效指示生物。
在生物处理中,净化污水的第一和主要承担者是细菌,而原生动物是细菌的首次捕食者,后生动物是细菌的二次捕食者。
3-2 试简单说明活性污泥法净化污水的基本原理。
向生活污水中不断注入空气,维持水中有足够的溶解氧,经过一段时间后,污水中即生成一种絮凝体。这种絮凝体是有大量繁殖的微生物构成的,易于沉淀分离,使污水得到澄清,这就是“活性污泥”。 微生物和有机物构成活性污泥的主要部分,约占全部活性污泥的70%以上。活性污泥的含水率一般在98%~99%左右,具有很强的吸附和降解有机物的能力,可以达到处理和净化污水的目的。活性污泥法就是以悬浮在水中的活性污泥为主体,在有利于微生物生长的环境条件下和污水充分接触,使污水净化的一种方法。
3-3 污泥沉降比、污泥浓度和污泥指数在活性污泥法运行中有什么作用?良好的活性污泥应具有哪些性能?
污泥沉降比(SV):指曝气池混合液在100ml量筒中静置沉淀30min后,沉淀污泥占混合液的体积分数(%)。污泥沉降比反映曝气池正常运行时的污泥量,用以控制剩余污泥的排放,他还能及时反映出污泥膨胀等异常情况。
污泥指数(SVI):污泥指数是污泥容积指数的简称,指曝气池出口处混合液经30min沉淀后,1g干污泥所占的容积,以ml计。SVI能较好的反映出活性污泥的松散程度(活性)和絮凝、沉降性能。对于一般城市污水,SVI在50~150左右。SVI过低,说明泥粒细小紧密,无机物多,缺乏活性和吸附能力;SVI过高,说明污泥难于沉淀分离。
污泥龄()指曝气池中工作的活性污泥总量与每日排放的剩余污泥量的比值,单位是天(d)。它表
示新增长的污泥在曝气池中的平均停留时间,即曝气池工作污泥全部更新一次所需时间。污泥龄和细菌的增长处于什么阶段直接相关,以它作为生物处理过程的主要参数是很有价值的。
3-4 试比较推流式曝气池和完全混合曝气池的优缺点。
推流式曝气池呈长方形,水流形态为推流式。污水净化的吸附阶段和氧化阶段在一个曝气池中完成。进口处有机物浓度高,沿池长逐渐降低,需氧量也是沿池长逐渐降低。处理工业废水时的BOD5负荷为0.2~0.4 kg(BOD5)/[kg(MLSS)·d],MLSS浓度为1.5~3.5g/L。普通活性污泥法对有机物(BOD5)和悬浮物去除率高,可达到85%~95%,因此特别适用于处理要求高而水质比较稳定的废水。它的主要缺点是:①不能适应冲击负荷;②需氧量沿池长前大后小,而空气的供应是均匀的,这就造成前段氧量不足,后段氧量过量的现象。需要维持前段足够的溶解氧,就会造成后端氧量大大超过需要而浪费。此外,由于曝气时间长,曝气池体积大,占地面积和基建费用也相应增大。
完全混合法的流程与普通法相同。该法有两个特点:一是进入曝气池的污水立即与池内原有浓度低的大量混合液混合,得到了很好的稀释,所以进水的水质的变化对污泥的影响降低到了很小的程度,能够较好的承受冲击负荷;二是池内各点有机物浓度(F)均匀一致,微生物群性质和数量(M)基本相同,池内各部分工作情况几乎完全一致。由于微生物生长所处阶段主要取决于F/M,所以完全混合法有可能把整个池子的工作情况控制在良好的的同一条件进行,微生物活性能够充分发挥,这一特点是推流式曝气池不具备的。
3-5 常用的曝气池有哪些型式?各适用于什么条件?
推流式曝气池:推流式曝气池为长方廊道形池子,常采用鼓风曝气,扩散装置设在池子一侧,使水流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