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有机化学期中复习总结
有机化学总结
第一章
1、分子中原子的结合次序和结合方式,就称为该分子的构造 2、具有一定构造的分子其原子在空间的排列状况叫构型
3、由单键旋转而产生的分子中原子或基团在空间的不同排列方式,称为构象 4、 由于成键原子的电负性不同,而使整个分子的电子云沿着碳链向某一方向移动的现象叫诱导效应
5、一个原子或基团吸引电子的能力比氢强,就叫吸电子基。由吸电子基引起的诱导效应为负诱导效应,用-I表示。
一个原子或基团吸引电子的能力比氢弱,就叫斥电子基。由斥电子基引起的诱导效应为正诱导效应,用+I表示 6、碳正离子(carbocation)、碳负离子(carbanion)和碳自由基均为高活性的物种,通常称为活性中间体(active intermediate)。
第二章
1、凡直链烷烃叫正某烷
2、把在碳链的一末端有两个甲基的特定结构的烷烃称为\异某烷\3、在五或六个碳原子烷烃的异构体中含有季碳原子的可加上\新某烷\
CH3CH3CCH3CH2CH2CH2CH3异辛烷衡量汽油品质的基准物质异辛烷则属例外.
4、Sp3杂化轨道具有方向性,键角为109.50,四个 SP3 轨道的几何构型为正四面体
5、凡是成键电子云对键轴呈圆柱形对称的键称为σ键,σ键的电子称为σ电子. 6、σ键的特点:电子云呈圆柱形对称分布;可沿键轴自由旋转;重叠程度大;键能较大,可极化性较小
7、构象稳定性:对位交叉式 > 邻位交叉式 > 部分重叠式 > 全重叠式 8、沸点高低的判断方法
A:数碳原子数目——数目↑,b.p↑; B:碳原子数目相同——支链↑,b.p↓; C:支链数目相同——对称性↑,b.p↑; 9、熔点高低的判断方法
1.直链烷烃 M(碳原子数)↑,m.p↑(C3以后) (含偶数C,m.p↑的多;含奇数C,m.p↑的少。)
2.支链烷烃(同分异构体) 碳原子数目相同:支链↑,m.p↓(不利于晶格的紧密排列);对称性↑,m.p↑;高度对称的异构体—— m.p > 直链异构体。 10、相对密度:分子量↑,密度↑,但<1;支链↑,密度↓
11、卤素对烷烃进行卤代反应的相对反应活性为:F2 > Cl2 > Br2 > I2 12、H原子的反应活性次序为:3°H > 2°H >1°H 13、容易形成的自由基,一定是稳定的自由基。
卤素的反应活性:Br214、卤素的选择性:115、化合物在高温和无氧存在下的分解反应叫裂化反应
H4Cl2hνCH3ClCl2hνCl2CH2Cl2......CCl4Br2CH4 :Cl2101CH3Cl为主主CCl4为3.8Cl2说明:选择性越大,试剂的相对活性越低。
该反应难以停留在某一阶段,只能得到以某种产物为主的混合物。CH3-CH3600℃C2H4 + H2CH4+ C + H2CH4> 1200℃C + H2
16、裂解:更高温度下的深度裂化,以获得低级烯烃为目的
第三章
用“ Z ”(德语,Zusammen,共同)表示同侧。 用“ E ” (德语,Enlgegen,相反 )表示异侧。 1、有多个双键时,选主链要尽量将所有双键都包含进去。母体按双键个数称“ X二烯 ”或“ X三烯 ”,支链中含有双键时称为“ X烯基 ”。例:
CH2CHCH3CH2CHCHCHCH2分别为:乙烯基、丙烯基、烯丙基
2、键长短,键能高,键越稳定
3、在烯烃中,不与双键直接相连的碳原子采用sp3杂化方式。烯烃与烷烃的区别仅在于与双键直接相连的碳原子采用的是sp2杂化方式。 4、乙烯中键的特点
? 同sp3杂化轨道相似的是, sp2杂化轨道也是一头大,一头小,利于成键。 ? p轨道虽然有两叶,但却只有一个电子在其中运动,形成的?键虽然是上下两块,却只是一个共价键。
? 由于?键的形成,使得p轨道不能再以“头碰头”形式重叠形成?键,而只能采取“肩并肩”的形式重叠成?键。 ?键电子云对称地分布在键平面的上方和下方
? 一个?键由于分成了两块,相对?键来说结构较为松散,易流动。重叠小,结合力也较弱。离核远,受到核的引力也小,容易受到其它基团的影响而极化,较容易发生化学反应(这就是为什么双键较单键短,却更活泼的原因) 。
? ?键是侧面重叠而成,原子在旋转时, ?键会被破坏,双键中有一个?键和?键,因?键不能旋转,所以双键不能够自由转动(烯烃中顺反异构体
的成因)。 5、?键和?键比较
?键 ?键 存在可单独存在于任何共一般不单独存在,只方式 价键中 能与?键共存 形成成键电子云“头碰成键电子云“肩并方式 头”重叠 重叠程度肩”重叠 重叠程度大 小
?键 ?键 ①键能大,较稳定 ①键能小,较不稳定 ②电子云受核约束大,电②电子云受核约束小,电性子云不易极化 子云易极化 质 ③成键两原子可绕键 ③成键两原子不能自由旋 轴自由旋转 转 ④两个原子间只能有 ④两个原子间可以有一个 一个?键 或两个?键
C-C ?键 C-Cπ键
电子云不易与外界接近 电子云暴露在外.易接近亲电试剂 6、并不是所有 “ 顺式 ”的结构都是“ Z式”的;同样“ 反式 ”的结构也不都是“ E式 ”的。
HCCCH37、
ClCH3顺-2-氯-2-丁烯 ;(E)- 2-氯-2-丁烯
8、烯烃的实验室制法 (1).醇脱水
醇在浓H2SO4或Al2O3催化下可以脱水生成烯烃 (2).卤烷脱卤化氢
条件:在乙醇溶液内进行,在强碱(常用KOH,NaOH)下,脱卤化氢。 9、烯烃的物理性质
? C4以下烯烃为气体,C5~C18为液体,C19以上为固体。 ? 其沸点随分子量增加而升高,仅比相应烷烃的沸点稍高。 ? 烯烃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 相对密度小于1。 10、烯烃的化学性质
碳原子电负性是否总是相等的?
? 在spn杂化轨道中,n数值越小,s成份则越大。
? s轨道靠近原子核,受核的引力大,所以在spn杂化轨道中,n数值越小,轨道越靠近核,电子越不易失去,电负性相对较大。即:
sp3HCHH? 电负性: s > sp > sp2 > sp3 > p
CHsp2CH2
11、烯烃的催化加氢大多为顺式加氢。从位阻小的一面进行。 12、烯烃的加氢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每一摩尔的烯烃加氢放出的能量叫做氢化
热。具体数值随烯烃结构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不饱和烃的氢化热↑,说明原不饱和烃分子的内能↑,该不饱和烃的相对稳定性↓。 13、烯烃顺反异构体的稳定性是:反式 > 顺式
14、双键碳原子连有烷基数目↑,氢化热↓,稳定性↑。 ? R2C=CR2>R2C=CHR>R2C=CH2>RCH=CH2>CH2=CH2 15、亲电试剂是指进攻试剂而言,而进攻试剂一般是指反应后,被加到反应物(底物)上的小分子试剂,对于一个反应是亲电反应还是亲核反应,是由进 攻试剂的性质决定的:进攻试剂是亲电的,反应就是亲电的;进攻试剂是亲核的,反应就是亲核的。
16、烯烃与卤素的加成,特别是Br2,在非极性溶剂中,反应困难,但加入少量水后(或者在极性容器中)反应立即发生。 17、不对称烯烃和不对称试剂加成时,试剂的负性部分总是加到含氢较少的双键碳上,正性部分总是加到含氢较多的双键碳上。这一经验规律称为Markovnikov 规则,简称马氏规则。
18、将烯烃通入浓硫酸中,就发生硫酸加成到双键上的反应,属离子型亲电加成反应,所以遵守马氏规则。
? 此反应可用于工业制备不同的醇,多为仲醇或叔醇,只有乙烯才能得到伯醇。——应用
? 烯烃双键上连有的烷基越多,反应越容易,反应所需温度也越低。 19、烯烃的硼氢化-氧化反应是一个由烯烃制备伯醇的反应。从其加成的结果看是反马氏加成,但其实质上却是符合马氏规则的反应。
H2O2B2H6RCHCH2(RCH2CH2O)3B(RCH2CH2)3BOHH2O
之所以此反应在实质上符合马氏规则,是因为在乙硼烷中的氢与卤化氢中的氢不同,它是带负电荷的氢。 ··顺式加成!
20、加成时都遵守马氏规则,加成产物都是马氏规则预期的产物。注意:在加HBr时有过氧化物存在下,硼氢化——氧化反应形式上是反马氏加成的 21、在常温下,将烯烃通入稀、冷KMnO4溶液或KMnO4 /NaOH中,则烯烃被氧化成邻二醇,同时高锰酸钾紫色褪去。此反应因现象明显故可用于烯烃的鉴别。 此
RCH2CH2OH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