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导师名单
等奖一次、三等奖3次,获“地质矿产部百名跨世纪科技人才”称号一次。现为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家审查组成员。为《工程地质学报》编委,具注册岩土工程师资格。 1、主要研究方向 2、主要在研项目
(2)常见非饱和特殊土的动力固结特征及其强夯加固微观机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孝襄高速公路膨胀土填料改良与边坡稳定问题研究(湖北省交通厅委托项目) (4)内外动力耦合作用下地质灾害的演化及其对工程安全的影响(国家973课题) 联系电话:010-82998610;Email:hurl@mail.iggcas.ac.cn
员、中国建筑学会工程勘察分会委员、国际IAEG中国国家小组成员,国土资源部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
(1)土体工程地质与岩土工程问题; (2)城市地质与环境工程地质;(3)地质灾害预测防治与危险性评价。
(1)西南水电开发重大高难地质工程信息获取与安全评价技术方法研究(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
郭敬辉,男,1963年1月出生于吉林省。198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岩矿及地球化学专业;1987年和
年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分别获得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现为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级变质
同位素年代学和岩石成因地球化学研究。曾赴英、德、日、澳、韩、朝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合作研究和访
流,现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保持合作关系。曾主持多项国家级研究课题,现为973“大陆深俯冲作用”项目中英文论文60多篇,其中第一作者论文20余篇。 1、主要研究方向
(1)中酸性和碱性岩浆岩成因与中生代碰撞后壳幔过程的地球化学研究; (2)高温/高压变质作用与早前寒武纪板块构造; (3)高级变质作用过程中的同位素体系与年代学;
(4)片麻岩地体成因的地球化学与太古宙大陆地壳生长机制。 2、主要研究成果
体制的存在和大陆碰撞模式的建立提供了确切的证据; 后的岩浆演化系列。
联系电话:010-82998541;Email: jhguo@mail.iggcas.ac.cn
任首席科学家。任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5届同位素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岩石学报》编委。已
(1)用变质岩石学、同位素年代学方法研究高压麻粒岩带的变质作用过程及时代,为华北克拉通早元古代末
(2)用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方法研究同碰撞和碰撞后花岗岩的成因,初步建立了苏鲁超高压带同碰撞到
符力耘,男,1964年出生,从事专业:固体地球物理;研究方向: 地球内部结构和勘探地震学;主要学术会会员
学习及工作简历:
1981/9-1985/8: 成都地质学院地球物理系石油勘探专业学习。
1985/9-1989/8: 中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研究中心工作,从事地震数据处理,任特殊处理组组长。 1989/9-1990/12: 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系,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
1991/1-1992/2: 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研究中心,从事地震方法研究,同时进行硕士论文研究。 1992/3-1993/3: 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系,博士研究生课程学习。
1993/4-1995/5: 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研究中心,地震方法研究室副主任,同时进行博士论文研究。 1995/6-1997/5: 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博士后。
1997/6-1999/7: 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地球与海洋科学系和大地构造研究所博士后。 员。
会兼职:美国地球物理联盟会员,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协会会员,国际神经网络学会会员,澳大利亚勘探地球物
1999/8-2003/12: 澳大利亚联邦科学院(CSIRO)石油资源研究所和澳大利亚国家资源研究中心(ARRC),
2002/8-2003/3: 加州大学地球和行星物理研究所(IGPP), 访问研究员。 1999/8-2004/9: 澳大利亚科廷大学物理学院客座高级研究员。 2004/1-现在: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研究兴趣:
(1)地球内部结构:区域地震相和地球内部结构,地壳波管理论,崎岖地表的统计与区域波场的统计。 (2)勘探地震学: 地震模拟,地震层析,地震反演,地震成象,复杂地表地震勘探问题。
岖表面上波的散射,单程波传,抛物方程理论,积分方程的Born序列逼近,介质与波场的尺度表达。 联系电话:010-82998364;Email:lfu@mail.iggcas.ac.cn
(3)数学地球物理与计算地球物理:边界元法,广义Lipmann-Schwinger 积分方程,分区非均匀中的波传
李国敏,男,1963 年生。于1984年、1988年和1994年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分别获得水文地质专业
硕士和博士学位。1994年 - 1996年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水文地质与环境教研室工作,历任讲师与副教授
-1997年在瑞士苏黎世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7 - 2003年11月在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工作,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数值模拟;4 地下污染理论与防治对策研究;5 废物处置场环境水文地质风险分析与评价
科学部研究员(地质科学家)。2003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委。2003年12月
主要研究方向:1 地下水资源评价﹑管理及优化开采方案设计;2 地下水动力学;3 地下水流动与污染物
主要科研简历及成果: 1991年赴美国乔治亚大学自然资源研究所进行合作研究。1992-1993年赴德国卡塞
学土木系和海德堡大学环境物理所进行合作研究。1994 - 1996年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水文地质与环境教研
作,讲授“地下水流动数值方法”﹑“地下水溶质运移理论及水质模型”﹑“非饱和带地下水运动”等专业课程。
-1997年赴瑞士苏黎世理工大学水力学与水资源管理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从事地下变密度流体运移数值模
优化决策研究。1997 - 2003年在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工作,主要从事美国Yucca山核废物处置场水文
与地下水数值模拟研究, 以及裂隙系统中地下水流动与污染物运移模型研究。近十年来通过在国内外大学及研
构工作,在地下水资源评价﹑地下水动力学﹑地下水污染防治﹑核废物处置场环境水文地质风险分析与评价等
基础研究方面,特别是在推动计算机三维数值模型模拟在该学科的应用方面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参
主持的科研项目获得了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特殊贡献奖﹑全国第六届优秀勘察金奖﹑全国矿产储量论文40 余篇。
联系电话:010-82998620;Email: guominli@mail.iggcas.ac.cn
会一等奖﹑地质矿产部找矿一等奖﹑广西区科技成果三等奖﹑山西省科技成果二等奖等。先后在国内外刊物上
戴福初,男,1967年生于湖南新化县,1990年毕业于西安地质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系水文地质工程地
业,1993年在西安地质学院获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业硕士学位,1997年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获水文地质
程地质专业博士学位。1997-1999年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1999年10月在中国科学院地
究所任副研究员。1999年6月-2001年6月在香港大学土木工程系从事滑坡泥石流研究。2001年7月-2002年
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工作。2002年2月-2002年9月,在香港大学土木工程系任高级研究助理员。
1、主要研究方向 滑坡泥石流发生机理 滑坡泥石流灾害风险评价 滑坡/边坡稳定性评价与加固处理 地理信息系统在地质工程中的应用 试验土力学 2、主要科研简历及成果
年10月-2005年10月任香港大学研究助理教授,于2004年2月辞职。现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1995-1996年赴香港大学土木与结构工程系开展试验土力学与滑坡泥石流发生机理方面的合作研究,任研
理;1999-2001年赴香港大学土木工程系从事暴雨滑坡风险评价方面的合作研究,任副研究员;2002年2月
年10月赴香港大学土木工程系开展水库滑坡和暴雨滑坡方面的研究,任高级研究助理;2002年10月-2004年参加多项香港研究资助局资助的研究项目。近年来,在从土的力学特性出发研究滑坡泥石流发生机理、基于
被聘为香港大学岩土工程研究助理教授,主要从事暴雨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时空预测与水库滑坡方面的研究,主
滑坡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和暴雨滑坡泥石流时空预测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获香港工程师学会2001年度最佳论者SCI收录论文他人引用30余次。
先后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在国际杂志发表论文16篇,SCI收录15篇(第一作者13篇),第
范宏瑞,男,1963年9月生于安徽省巢湖市。1984年和1987年在南京大学地质系分别获得学士和硕士
1990年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94~199
赴西澳大利亚大学地质与地球物理系工作访问。近年来,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并以主要人员
份,参加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和中国科学院重大创新项目“大陆盆山系统和战略资源预测
究工作。现为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矿物包裹体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亚洲-太平洋地区国际流体包体学一作者SCI论文11篇,EI论文2篇。 1、主要研究方向:
(1) 碰撞造山带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如元素的亏损和富集)及有此而引发的熔体和流体产生的过程; (2) 流体作用过程对浅部地质的制约(包括岩浆活动、构造变形、矿质迁移与沉淀等); (3) 成岩成矿过程中地质流体的迁移方式和分布规律; (4) 造山带构造格架与流体运矿及储矿的关系; (5) 成矿带演化与流体活动幕次的关系; (6) 典型矿床成矿流体研究。 2、主要科研成果:
近年来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有:
(1) 典型成矿流体具有不同特征并有各自的成矿专属性; 志;
(3) 对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系统研究; (4) 对有机(石油)包裹体与盆地油气的生成演化进行了探讨; (5) 指出小秦岭地区脉状金矿具复式成因;
(6) 认为西澳Yilgarn地块受条带状铁建造控制的Nevoria金矿具后生成因; (7) 系统研究了豫西爆破角砾岩筒区多类型组合金矿化流体成矿特征; (8) 冀西北东坪超大型金矿是由高温低盐型NaCl-CO2-H2O成矿流体形成的;
(9) 流体不混溶、水-岩反应及古大气水的混染是造成新疆哈图金矿金沉淀成矿的主要因素; (10) 详细论述了水-岩反应及其在金矿成矿过程中的行为和作用;
(11) 富含REE的成矿流体对白云鄂博巨型稀土-铁-铌矿床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制约; (12) 低盐度CO2-H2O±CH4流体在胶东三山岛超大型金矿成矿中的作用。 联系电话:010-82998218;Email:fanhr@mail.iggcas.ac.cn
事、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流体包裹体实验室主任。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七十余篇,其
(2) 古老变质流体对对金矿成矿区有明显的制约作用,提出了华北地台周边与金矿成因有关的花岗岩体及其判
潘永信,博士, 研究员1985年和1988年在中国地质大学分别获学士和硕士学位,1998年在中国科学院地副研究员;2002年12月晋升为研究员。2000年作为英国皇家学会皇家学者在利物浦大学合作研究;2001年
理所获博士学位。1988年至1995年在太原理工大学任助教、讲师;1998年12月被聘为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
访问奖研金资助在美国明尼苏达岩石磁学所工作;2003年作为德国洪堡学者在慕尼黑大学地球物理所和波茨坦
地学中心合作研究。曾获得1999年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二等奖;2002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青年科技奖。主
参加过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和中科院资助研究项目。2004年获得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刊物引用愈百次。 一、主要研究方向
1998年以来,在《J. G. R.》、《G. R. L.》、《GJI》、中国科学等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 被SCI收录38篇;
主要从事岩石磁学、地球磁场古方向和古强度变化、生物地磁学和环境磁学等应用的基础性研究。(1)
成因磁性矿物对剩磁记录影响和古环境意义:与德国科学家合作,揭示出磁细菌化石磁小体是德国南部湖泊碳
沉积物的主要磁性来源;(2)矿物和岩石磁性:从实验角度研究各种岩石和沉积物中磁性矿物特征,形成和相
换,它们对古地磁和环境磁学记录的贡献。例如,揭示了菱铁矿热分解氧化经历了由磁铁矿和磁赤铁矿向赤铁
转变过程和磁性质变化,有助于识别加热引起的矿物变化何时和如何影响古地磁实验和数据解释;(3)地球磁
对古强度和高分辨率磁性地层研究:利用中国黄土沉积序列研究地球磁场相对强度变化。通过末次冰期黄土的
古强度研究,拓宽了现有相对古强度研究材料;实验揭示出了1.2百万年以来黄土层至少记录了七个地磁漂移
从实验角度证明了黄土具有记录高分辨率地磁场方向变化的能力;(4)地质历史时期地球磁场绝对古强度研究二、近期拟开展研究工作设想及研究条件
强度记录是探索和建立地球动力学模型的重要约束条件之一,利用不同方法确定火山岩记录的绝对古强度。
探索生物与地球磁场的联系是富有挑战性和创新性的研究领域。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资
对我国不同气候带典型湖泊和土壤沉积物中磁细菌和生物成因磁性矿物,利用现代岩石磁学方法,开展沉积物
物磁学研究:建立化石磁小体的岩石磁学识别标准;研究磁细菌和化石磁小体对沉积剩磁的贡献和其环境指示
同时,与国内外生物学家合作,开展生物与变化外磁场关系研究,以及探索生物磁信号接收器,为探讨生物与
磁场联系积累基础资料。所在研究所拥有国际水平的岩石和矿物磁学测试仪器,“零磁”空间、变梯度磁场和变 联系电话:010-82998406;Email:yxpan@mail.iggcas.ac.cn
磁场线圈、磁细菌分析系统等设备,另外还拥有先进的透射电子显微镜等, 能够满足研究所需实验和观测条件
张剑锋,男,1963年11月生,博士,研究员。1984年获大连理工大学学士学位,1987年获大连理工大
士学位,1990年获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1998至1999年在荷兰Delft理工大学地震与声学实验室从事研究
2001年在荷兰Delft理工大学应用地球科学系从事研究工作。1989至2002年在大连理工大学任教,1995年起理研究所工作,任研究员,油储地球物理学科组组长,所学位委员会委员。
授。200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2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02年起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
主要从事勘探地球物理和油气藏的地震勘探方法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复杂介质中地震波传播数值模拟方
反射地震波场成像方法等。提出了一类可在地震波模拟中精细刻画地质单元的几何形态及材料特性(液、固、
裂缝)的新方法,很好地解决了三维复杂形状地表、非平面介质界面对地震波场的反射、衍射,含风化层的近
构造、裂缝构造、混合的液/固/孔隙介质构造中地震波场数值模拟等问题。在地震波场偏移成像研究中,发展了
于各种复杂介质构造的显式短算子和最优分裂Fourier法等波场延拓方法,籍此提出了三维非均匀、各向异性、
吸收和多尺度非均匀构造的地震波场深度偏移方法,较好地解决了真幅值偏移和三维深度偏移等问题。作为第一刊发表论文12篇。
联系电话:010-82998158;Email:zhangjf@mail.iggcas.ac.cn
已在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Geophysics、Geophysical Prospecting等勘探地球物理领域的国际重要学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 邮 编:100029 电话:010-82998001 传真:010-6201084
版权所有? 2009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京ICP备05029136号 文保网安备案号:11010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