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导师名单
网站地图│RSS│联系我们│内部网│所长信箱│建议留言│En
页 │ 概况简介 │ 机构设置 │ 研究队伍│ 科研成果 │ 实验观测 │ 合作交流 │ 教育园地 │ 学会学报 │ 图书馆 │ 党群工作 │ 创新文化 │ 科学普地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园地 > 导师介绍
部分导师简介
博士学位,并在第四纪研究室从事研究工作。现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丁仲礼,1957年1月出生于浙江嵊州市,198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地质系,1988年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
丁仲礼研究员的主要研究领域为第四纪地质学、古环境学、古全球变化,长期以来,根据我国第四纪黄土
三纪红粘土沉积,恢复过去七百万年来中国北方干旱区气候、环境演变历史,及其与全球变化的关系。在一系变化,全球冰量变化及与青藏高原抬升的关系。
外与实验室工作的基础上,系统论述了黄土高原气候变迁的旋回性、周期性等,并探讨了气候演变同地球轨道
目前,丁仲礼研究员已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在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30多篇,被国际SC
的论文引用率达200余次。1997年获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一等奖、同年获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优秀科学课题负责人。
联系电话:010-82998301;Email: zlding@mail.iggcas.ac.cn
1999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九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负责人;国家重点基础科研规划项
翟明国,1947年12 月出生于河南省济源市。1976 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地质系,1976 -1979年在西北大
教。 1979年起,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读研究生,获硕士和博士学位。 1982年起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
作,先后任助研、副研、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室主任。长期从事变质岩石学、前寒武纪地质学和地技支撑工作。
联系电话:010-82998224;Email:mgzhai@mail.iggcas.ac.cn
生院获理学博士学位。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岩石与大地构造专业。 主要研究方向:1、超高压变质作用;2、造山带与沉积盆地动力学。
学研究,也曾从事火山岩岩石学的研究。 1999年起,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主管外事
王清晨,1950年2月出生于河北省邢台,1977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地质勘探系,1985年在中国科学院
主要科研简历及成果,先后研究燕山晚前寒武纪沉积盆地、中国显生宙造山作用、大别山-苏鲁超高压变
P-T轨迹、超高压变质地体的形成-折返等重要科学问题。发现山东威海超高压榴辉岩的麻粒岩相叠加变质作
识别出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带北界为大型韧性剪切带;提出以垂向挤出机制为主的超高压变质岩多阶段折返
编绘了连接大别山与合肥盆地的一套地质-地球物理综合断面图,归纳了盆山耦合动力学机制。到1999年,
国内外学术刊物及学术会议上发表和宣读论文49篇(第一作者)。1997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排
二)。
联系电话:010-82998513;Email:qcwang@mail.iggcas.ac.cn
白武明,男,1956年2月生于陕西省西安市。1981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动力学专业。获
学位;1981年到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从事地球动力学的研究工作;现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1、地球动力学专业高温高压实验室研究;2、地球动力学过程的数值模拟。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高温高压地球动力学开放实验室主任;国际地震和地球内部物理委员会(IA
主要研究成果:1、水在地幔矿物中的溶解及其对流变和部分熔融的影响;2、高温高压条件下岩石的变形 联系电话:010-82998407;Email:baiw@mail.iggcas.ac.cn
速和电导率的特性;3、地幔内部密度横向变化及其对流过程;4、大陆内部块体动力学和地震过程的数值模
朱日祥,1955年生于山西大同市,1978年毕业于山西大学物理系理论物理专业,1984年在中国科学院地究所副所长。
主要研究方向:1、地球磁场与地球内部物理过程;2、构造磁学;3、环境磁学。
理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89年在中国科学院地质所获博士学位,现为中科院院士,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
主要科研简历及成果,1992年赴法国科研中心进行合作研究,1993年被国家教委批准为博士生导师,1
赴美国加州大学进行合作研究,1997年赴法国科研中心进行合作研究。近年来主要从事固体地球物理学基础性
工作,在极性转换期间地球磁场形态学、地球磁场与地球内部物理过程相关性以及构造古地磁等学领域取得了
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揭示了一个完整的极性转换过程是由多次快速倒转构成。这一结果加深了人们对地球磁场
倒转机理的认识。基于观测结果,提出地磁极性倒转在时间分布上具有不对称性。这些成果不仅在国内开辟了
研究方向,而且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并被多次引用;在环境磁学、地球磁场古强度和长期变化以及中 联系电话:010-82998201;Email:rxzhu@mail.iggcas.ac.cn
要陆块运动等研究领域,也取得了一些富有创意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刊物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42篇被SCI收
黄宝春,男,1966年出生于江苏海安,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所学位委
委员,地磁场与地球内部过程学科组组长;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客座研究员。1984年-1988年就读于地球物理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1996年-1998年在日本神户大学理学部从事博士后研究。
地质大学(武汉)应用地球物理系;1988年—1991年就读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并获硕士学位;1994年在中国科
近年来主要在古地磁学、岩石磁学、磁性地层学、环境磁学及大地构造学等领域开展综合研究,主持或作
要骨干参加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科技部及人事部的研究项目。一方面,建立了一条
比较完整和可靠的华北地块古生代的视极移曲线(APWP);修订了华北地块早三叠—早侏罗世的APWP。从
磁学角度探讨了中国三大地块古生代,特别是早古生代的构造演化历史及在全球古地理重建中的古地理位置
厘定了华北、扬子地块中生代的碰撞拼合的起止时限。另一方面,在中国西部的天山褶皱带及其南北两侧块体
展了印度/欧亚大陆始新世以来的持续碰撞和挤压的运动学响应等研究。对吐鲁番等天山山间盆地相对于其南
侧块体的陆内旋转运动模式、塔里木地块北缘至西伯利亚板块南缘之间的新生代南北向构造缩短量,以及中亚
第三纪红色沉积物中普遍观测到的偏低磁倾角异常的形成机制等提出了新的认识。近年来在《SCI》刊物上发奖)。
主要研究兴趣:
待发表的论文二十余篇,18篇论文被《SCI》刊物引用70余次。2000年获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青年科技奖(傅
1、应用构造磁学、岩石磁学、磁性地层学等开展综合研究,探索造山带及陆内不同构造单元的相互作用 3、应用岩石磁学、环境磁学等探索城市重金属污染、大气污染等的磁学机理及过程。
2、应用构造磁学、磁性地层学、磁组构等开展综合研究,探索青藏高原及中亚地区新生代隆升过程;
4、欢迎具有一定物理学、(应用)地球物理学、大地构造学、构造地质学或地球化学基础的考生报考。
联系地址:电话:010-82998412;Email:bchuang@mail.iggcas.ac.cn
李小凡,男,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导。1991年至1995年在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
位(研究方向为地震波散射理论及固体力学),并于1996年2月获博士学位。1995年9月至1996年10月在
剑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为地震波散射理论及固体力学);随后入南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研究地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遴选为博导。2000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及结构。 代表作: J. Int., 121, 82-102.
region, Geophys. J. Int., 126, 845-862.
and simulations. Geophs. Res. Letts., VOL. 28, NO. 15, 3003-3006. Geophys. J. Int., 128, 197-203.
究员、博士生导师。
动理论及固体力学。1999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从事地震波散射理论及散射层析成象研究,并被聘为
研究兴趣:地震波动及散射理论、地球物理非线性反演理论及方法、地震全波及散射层析成像、地球内部
1. Li, Xiaofan and Hudson, J. A., 1995. Elastic scattered waves from a continuous and heterogeneous layer, Ge
2. Li, Xiaofan and Hudson, J. A., 1996. Multiple scattering of elastic waves from a continuous and heterog
3. Li, Xiaofan, 2001. Scattering of seismic waves in arbitrarily heterogeneous and acoustic media: A general S
4. Li, Xiaofan and Hudson, J. A., 1997. Time-domain computation of elastic scattering from a heterogeneous
张忠杰,男,1964年4月出生,1991年博士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现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1、复杂介质中地震波传播及成象研究;2、典型构造域内各种观测地震数据处理与解释
主要科研简历及成果: 先后主持过中国科学院八五重点、九五重大(B)、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杰出青年
863青年基金等项课题。在各向异性介质中地震波传播、数学仿真、偏移成象等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在
宽角反射地震资料研究地球内部精细结构(各向异性结构及CDP反射图像重建)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项奖励。
联系电话:010-82998313;Email:zhangzj@mail.iggcas.ac.cn
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出版专、译著各一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先后获得过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一等
张毅刚,男,1962年10月出生,1988年毕业于法国洛林高等理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科学院地质
主要科研简历及成果: 分子动力学方法是在纯物理和材料学中广泛使用的、通过理论计算来有效获得物
种性质的一种方法。我们研究小组将该方法引用到地学中来,用于研究地球深部高温高压下物质的物理化学
为深入探讨地球内部各种动力学过程提供基础数据。因此,该研究综合交叉性很强,属于边缘学科。目前我们
研究水、熔体和外核液态铁的动力学性质(包括粘滞度、扩散系数、热导率等),并依据所获得的性质与地球电机等
杰出青年基金(60万元)。在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并获得了较高的引用率。 联系电话:010-82998370;Email:zhangyg@mail.iggcas.ac.cn
和地球化学方法获得的结果相结合,探讨地球深部所发生的动力学过程,如成矿流体运移、地幔交代、外核地
张毅刚曾在著名的美国卡内基地球物理实验室做博士后和合作研究。主持过国家基金委青年基金、面上基
肖举乐,男,1964年1月出生,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5年7月毕位;1995年4月-1997年3月在中国科学院地质所从事博士后研究。
西安地质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系,获学士学位;1994年3月毕业于大阪市立大学理学部地球科学系获理学博
主要研究方向:1、湖泊沉积记录的东亚季风变迁过程;2、末次冰期/间冰期旋回东亚季风的变率;3、东风与厄尔尼诺现象的动力学联系。
发表在国际SCI刊物上,主要学术成绩如下:
末次冰期、间冰期旋回东亚冬季风变迁的高分辨率时间序列,揭示了东亚季风的不稳定性特征。 区获得了第一个连续的风尘沉积序列,建立了湖泊沉积记录的东亚冬季风变迁的模式。 指标,建立了倒数第2次冰期以来湖区降水量变化的高分别率时间序列。
主要学术成果:十余年来,一直致力于东亚季风气候的地质记录研究,发表第一作者论文11篇,其中5篇
1、中国黄土石英颗粒的粒度组成,提出我国黄土中石英颗粒的粒度是东亚冬季风强度的直接代用指标,建
2、日本琵琶湖的风尘沉积,提出日本琵琶湖沉积中的细颗粒石英是来自亚洲内陆的粉尘,在我国大陆外围
3、琵琶湖的硅藻产率,提出琵琶湖中的硅藻的兴衰反映湖区降水量的大小,硅藻产率可作为湖区降水量的
4、东亚季风环流的3次转型,通过对比研究我国大陆和日本岛÷沉积环境的变化,提出东亚季风环流经过夏季风对比度增强,季风环流再次加强。
联系电话:010-82998380;Email:jixiao@public3.bta.net.cn
杨小平,宁夏固原人、1964年生、自然科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环境地质“百人计划”,2004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转型:约2.5Ma前。冬季风成形;1.2-1.1Ma前,冬、夏季风形成明显对比,季风环流增强;0.55-0.45Ma前
1992年在J. H?vermann教授指导下获德国格廷根(G?ttingen)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 1997年入选中国科
主要从事干旱地区环境及其演化、风沙地貌及风沙灾害防治、干旱地区古气候与水资源、绿洲演化等方面
究。曾对我国北方代表性沙漠晚更新世以来的环境演变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认为受中纬度西风环流和极地气
影响,在30ka时巴丹吉林和塔克拉玛干两大沙漠地区都经历过较湿润时段,开展了我国西部沙漠丘间地湖泊
过程及其地质历史时期演变的研究, 获得了对巴丹吉林沙漠地区湖泊特征及其演化较系统的认识; 对我国西北了新的认识。2001年获中国第四纪研究会?青年科学家?奖,2007年获COMLAND奖。
地区人类活动、气候变化及古水文演变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对极端干旱环境下区域水循环规
现任Quaternary Research 副主编,Catena, Geographical Research, Progress in Physical Geography, Qua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干旱环境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 电话:010-82998387; Email: xpyang@mail.iggcas.ac.cn
International, 第四纪研究 等期刊编委;国际地貌学家协会(IAG)干旱区工作组主席、中国地理学会地貌与第
郭正堂,男,1964年4月生,1990年于法国皮埃尔-玛丽居里大学环境地质系及法国国立农学院土壤科古全球变化(PAGES)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INQUA)古气候委员会副主席。 主要研究方向:1、第四纪环境与全球变化;2、古土壤与风化作用;3、环境数据库与信息系统。
获理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任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核心项
主要科研简历及成果: 主持过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两项国家八五重大基金项目三级课题。目前
国家九五重大基金项目二级课题“南方红土记录的古气候演化及南北气候对比”、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晚新
风化成壤过程反映的环境时空演化及其与全球变化的关系”、国家重点基础科研规划(973)项目专题“青藏高外发表科研论文60余篇。
联系电话:010-82998264;Email:ztguo@mail.iggcas.ac.cn 员。
主要研究方向:油储地球物理
升对周边地区环境的影响”。曾获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一等奖。到目前在
刘 洪,男,1959年9月生,198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工系,获博士学位。矿产资源与成矿理论研究室
主要科研简历及成果:1999-2001年,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油气勘探二次创业的前导研究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