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红茴香穴位注射颈椎病的研究
红茴香穴位注射治疗颈椎病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主要因损伤或颈椎骨质增生、椎间盘变性、韧带钙化等退行性改变致脊柱内环境平衡失调,刺激或压迫脊神经根、椎动脉、交感神经或脊髓,产生以颈、肩、背、上肢、头、胸部疼痛或眩晕、耳鸣为主要症状的一组综合症候群。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以及空调、电脑的频繁使用等因素,导致颈椎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并具低龄化趋势。红茴香穴位注射治疗颈椎病具有疗效快、疗程短、痛苦小、安全的特点,值得推广。 颈椎病的最新诊断标准为:
(1)临床表现与影象学所见相符合者,可以确诊。
(2)具有典型颈椎病临床表现,而影象学所见正常者,应注意除外其他病患后方可诊断颈椎病。
(3)仅有影象学表现异常,而无颈椎病临床症状者,不应诊断颈椎病。
诊断依据分别为:
(1)颈型:①主诉头、颈、肩疼痛等异常感觉,并伴有相应的压痛点。②X线片上颈椎显示曲度改变或椎间关节不稳等表现。③应除外颈部其他疾患(落枕、肩周炎、风湿性肌纤维组织炎、神经衰弱及其他非椎间盘退行性变所致的肩颈部疼痛)。
(2)神经根型:①具有较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且范围与颈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相一致。②压头试验或臂丛牵拉试验阳性。③
影象学所见与临床表现相符合。④除外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腱鞘炎等)所致以上肢疼痛为主的疾患。
(3)脊髓型:①临床上出现颈脊强损害的表现。②X线片上显示椎体后缘骨质增生、椎管狭窄。影象学证实存在脊髓压迫。③除外肌萎缩性脊膀例索硬化症、脊髓肿瘤、脊髓损伤、继发性粘连性蛛网膜炎、多发性末梢神经炎。
(4)椎动脉型:关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问题是有待于研究的问题。①曾有猝倒发作。并伴有颈性眩晕。②旋颈试验阳性。③X线片显示节段性不稳定或枢椎关节骨质增生。④多伴有交感症状。⑤除外眼源性、耳源性眩晕。⑥除外椎动脉I段(进入颈6横突孔以前的椎动脉段)和椎动脉III段(出颈椎进入颅内以前的椎动脉段)受压所引起的基底动脉供血不全。⑦手术前需行椎动脉造影或数字减影椎动脉造影(DSA)。
(5)交感神经型:临床表现为头晕、眼花、耳鸣、手麻、心动过速、心前区疼痛等一系列交感神经症状,x线片有失稳或退变.椎动脉造影阴性。
(6)其他型:颈椎椎体前乌嘴样增生压迫食管引起吞咽困难(经食管钡剂检查证实)等。
颈椎病红茴香穴位注射
(主要穴位如右图):1,以
颈椎病变部位相应的颈夹脊穴、阿是穴为主。局部配穴:加大椎、肩井、肩中俞、肩外俞。辩证取穴:头晕、头痛加风驰、风府,伴肩胛痛加天宗,伴肩臂痛、麻木加肩髃、肩贞、
曲池、外关、合谷、阿是穴等穴。2,患者取坐位或俯卧位,用5ml针筒一次性注射液抽取2~4ml红茴香注射液(可联合利多卡因一起使用),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夹脊穴处针尖向脊椎方向刺入,常规穴位直刺,肩井穴浅刺,一般根据患者胖瘦可刺入0.6~1.2寸,以有麻酸胀感为佳,回抽无血即可缓缓注入药液,若患者诉有周围或上肢放射的感觉,效果最好。注射后嘱患者休息3~5分钟。红茴香注射1~2天内患者可能会觉局部疼痛,此为活血化瘀、去除毒素的反应,反应过后患者会觉浑身舒服。一般注射1~3次不等即可痊愈。如能配合口服营养神经药及活血化瘀药效果更佳,如予患者甲钴胺片每次1片,每日3次,舒筋定痛胶囊每次4颗,一日2次。嘱患者注意姿势,经常仰头,常做颈椎保健操,防治复发。
红茴香穴位注射颈椎病治疗机制:
通过穴位注射红茴香,不仅持续刺激了穴位而且使其活血化瘀、散寒止痛的作用大大增强。颈夹脊穴每穴下都有从相应椎骨下方发出的脊神经后支及其相应的动、静脉丛,故针刺颈夹脊穴可以直接刺激脊神经后支,一方面刺激脊髓释放化学传递物质,产生镇痛作用,另一方面还具有主治相应的神经阶段分部区域疾患的作用;同时还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组织代谢和营养血管神经,并在交感神经的调节作用下,使病灶局部的炎症、水肿吸收,缓解颈、肩、背肌肉痉挛。40余年的现代实验也证明了红茴香注射液具有扩张血管、降低血粘度、增大血流量,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改善微循环以消除水肿炎症、松解受压组织等作用。
典型病例:
顾某,女,74岁,因头晕恶心于2007年8月31日就诊。患者头晕伴颈部板滞5d, CT检查示: C5-C6椎间盘膨出。查体:颈椎活动尚可, C5-C6棘突轻压痛,转头试验阳性。舌淡红、苔薄白,脉弦。诊断:颈椎病椎动脉型;治疗:取红茴香注射液2ml2支,利多卡因注射液2ml,药液混合后分别注射至C5-C6夹脊穴,两侧肩井穴,两侧阿是穴。治疗后患者即感颈部轻松,隔日复诊时述头晕较前好转。治疗3次后头晕症状明显好转,治疗7次后头晕及颈部板滞症状基本消失,再行3次巩固治疗后告愈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