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1年农学动物生理学辅导讲义
3.呼气贮备量或补呼气量 4.残气量或余气量
5.功能余气量:平静呼气末尚存留于肺内的气量,是残气量和补呼气量之和。 6.肺活量:最大吸气后,用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量称为肺活量。它是潮气量、补吸气
量和补呼气量之和。
7.肺总容量:肺所能容纳的最大气量为肺总容量,是肺活量与残气量之和。
(二)肺通气量
1.每分通气量 是指每分钟进或出肺的气体总量,等于潮气量乘以呼吸频率。受呼吸的频率和呼吸的深度的影响。
2.无效腔和肺泡通气量 在呼吸过程中,一部分气体将留在从上呼吸道至呼吸性细支气管以前的呼吸道内,不参与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故这部分呼吸道容积称为解剖无效腔。 进入肺泡内的气体,可因血流在肺部分布不均而未能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未能进行交换的这一部分肺泡容积称为肺泡无效腔。肺泡无效腔与解剖无效腔合称为生理无效腔。
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肺泡通气量是指每分钟进入肺泡或由肺泡呼出的气体量,即能够与肺毛细血管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气体量。
(二)肺换气与组织换气
(三)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1.氧的运输
正常情况下,O2几乎完全是由血红蛋白(Hb)输送。Hb还参与CO2的运输,所以在血液气体运输方面Hb占极为重要的地位。 (一)血红蛋白的氧合作用 Hb与O2的结合有以下特征:
1.反应快、可逆、不需酶的催化、受Po2的影响。当血液流经Po2高的肺部时,红
细胞内Hb与O2结合,形成HbO2;当血液流经Po2低的组织时,HbO2迅速解离,释放O2,成为去氧Hb(或还原Hb)。
2.Fe与O2结合后仍是二价铁,所以该反应是氧合,不是氧化。
3.1分子Hb可以结合4分子O2。
2+
17
4.Hb与O2的结合或解离曲线呈S形 (二)氧离曲线 Po2与Hb氧饱和度之间的关系曲线称为氧解离曲线。氧解离曲线中,Po2和Hb氧饱和度之间呈现“S”形的曲线。
1.曲线上段:相当于Po2 60~100 mmHg之间,该段曲线较平坦,表明Po2在此范围内变化时,对Hb氧饱和度影响不大。
2.曲线中段:相当于Po2在40~60 mmHg之间,曲线坡度较陡。在这一范围内,随着Po2下降,Hb氧饱和度较明显降低,解离出大量的O2。安静时,混合静脉血的Po2为40 mmHg,Hb氧饱和度为75%。曲线中段的意义就是有利于组织细胞从血液中摄取O2。
3.曲线下段:相当于Po2在15~40 mmHg之间,曲线坡度最陡。意味着在这一范围内,只要血中的Po2稍有下降,血氧饱和度就会大幅度下降,释放出大量的O2。该段曲线代表O2贮备,其生理意义是有利于活动组织细胞从血液中摄取足够的O2。
(三)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
1.pH和Pco2的影响 血液pH降低([H]升高)或Pco2升高,使Hb对O2的亲和力降低,氧解离曲线右移;血液pH升高([H]降低)或Pco2降低,使Hb对O2的亲和力增加,氧解离曲线左移。pH和Pco2对氧解离曲线的这种影响称为波尔效应。
波尔效应有重要的生理意义,它既可促进肺毛细血管的氧合,又有利于组织毛细血管血液释放O2。
2. 温度的影响
3. 2,3二磷酸甘油酸的影响
4. Hb自身性质的影响: Hb与O2的结合还受其自身的影响。如某些氧化剂作用,Fe2+
氧化成了Fe3+,以及 CO与Hb结合占据了O2的位点,使Hb失去了运输O2的能力。
+
+
2.二氧化碳的运输
1.碳酸氢盐化学结合的量占总量的95%。物理溶解的量只占总量的5%左右, 2.氨基甲酸血红蛋白
18
CO2的解离曲线
CO2解离曲线是表示血液中CO2含量与Pco2关系的曲线。与氧解离曲线不同,血液CO2含量随Pco2上升而增加,几乎成线性关系而不是“S”形,而且没有饱和点(图5-5)。 O2与Hb结合可使CO2释放称为何尔登效应。在组织中由于HbO2释放O2而生成去氧Hb,经何尔登效应促使血液摄取并结合CO2;在呼吸器官中,则因Hb与O2结合,促使CO2释放。
(四)呼吸运动的调节
(一)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 1.肺牵张反射
在麻醉动物肺充气时,则抑制吸气;肺缩小,则引起吸气。切断迷走神经,上述现象消失,这种反射,称为肺牵张反射,也叫黑—伯反射。它包括肺扩张反射与肺缩小反射。 1)肺扩张反射
2)肺缩小反射
2.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 3.防御性呼吸反射
呼吸道黏膜受到刺激时所引起的一系列保护性呼吸反射称为防御性反射,主要有咳嗽反射和喷嚏反射。 (二)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
(一)化学感受器
1.外周化学感受器
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外周化学感受器受到动脉血中Po2降低、Pco2升高和[H]升高的刺激.
2.中枢化学感受器
位于延髓腹外侧浅表部位。中枢化学感受器的生理刺激是脑脊液和局部细胞外液中的[H]。血液中的CO2能迅速透过血—脑脊液屏障,与脑脊液中的H2O结合成H2CO3,然后解离出H,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
+
+
+
(五)实验 1.呼吸运动的调节 2.胸内压测定
19
六、消 化
(一)消化概述
1.消化与吸收
(一)消化 是指饲料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 (二)吸收 是指饲料的成分或经过消化道消化后的产物,通过消化道粘膜上皮细胞
进入血液或淋巴的生理过程。
2.消化方式
(一)物理性消化(机械性消化) (二)化学性消化 (三)微生物消化
3.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一)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特性
1.兴奋性较低,收缩缓慢。 2.具有自动节律性。
3.展长性强伸展性强,最长可达正常的2~3倍。 4.具有持续的紧张性。
5.对化学、温度和机械牵张刺激敏感,对电刺激不敏感。
(二)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可分以下三种类型:静息电位、慢波电位和动作电位
(二)口腔消化
1.摄食方式、饮水、咀嚼和吞咽
2.唾液的性质、组成和生理作用
3.唾液分泌及其调节
(三)单胃消化
1.胃液的性质、组成与作用
(一)胃液的性质和组成
胃液是一种无色、透明的强酸(pH=0.9~1.5)性液体。胃液的主要成分包括胃蛋白酶原、盐酸、粘液、内因子、电解质和水 (二)胃液的作用
20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