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1年农学动物生理学辅导讲义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其基本功能是在血液和组织液之间进
行物质交换,调节全身有效循环血量。 (二)微循环的三条通路
1.迂回通路:是血液和组织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又称为营养通路。 2.直捷通路 血液从微动脉经后微动脉,通过毛细血管直接进入微静脉。 3.动—静脉短路:几乎不进行物质交换。一般皮肤中的较多,主要参与体温调节。
5.组织液和淋巴的生成与回流
(一)组织液的生产和回流
1.组织液 是血浆滤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
2.形成原因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 + 组织液静水压 )。
(二)影响组织液生成和回流的因素
1.毛细血管血压 2.血浆胶体渗透压 3.毛细血管壁通透性 (三)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
1.淋巴液的生成:少量的组织液(约10%)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液。 2.淋巴回流具有回收蛋白质,运输脂肪(在小肠),调节血浆与组织液间的液体平
衡和清除组织间的红细胞和细菌等功能。
(三)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1.心脏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
(一)心交感神经:加强作用
心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与心肌细胞膜上的β受体结合,产生正性变力(心肌收缩力加强)、正性变时(心率加快)和正变传导性作用(房室交界传导的速度加快)。 (二)心迷走神经:减弱作用
心迷走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与心肌细胞膜上的M受体结合,产生负性变力、变时和变传导性作用。
2.血管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了解)
13
(一)缩血管神经纤维
缩血管神经纤维又称为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
(二)舒血管神经纤维
1.交感舒血管纤维 2.副交感舒血管纤维
(三)脊髓背根舒血管纤维 (四)血管活性肠肽神经元
3.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一)心血管中枢 延髓心血管中枢 (二)心血管反射 心血管活动反射调节的生理意义在于使循环功能能适应于机体当时所处的状态或所处环境的变化。
1.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 1)经常性活动(感受阈值为60 mmHg);
2)窦内压在正常平均动脉压范围内变动,压力感受器最敏感;偏离正常水平愈远,
纠正异常血压能力愈低;
3)它属于负反馈调节。当血压突然升高,引起降压效应,称为减压反射。反之引起
升压效应。压力感受性反射的生理意义在于当某些原因使动脉血压发生变化时,通过减压反射的快速调节,维持动脉血压的相对稳定。 2.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 3.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
当血液中缺盐O2、CO2分压过高、H+浓度过高时,可以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的化
学感受器,反射性引起延髓内呼吸神经元和心血管活动的改变,引起呼吸加深加快,间接地引起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阻力增大、血压升高。
4.体液因素
(一)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三)血管升压素(抗利尿激素)
(四)实验
14
1.离体蛙心灌流 2.期前收缩与代偿性间歇 3.蛙心起搏点观察 4.蛙的微循环观察 5.动脉血压的测定
五、呼 吸
(一)肺通气
1.肺通气的原理
呼吸运动是肺通气的原动力,大气与肺泡气之间的压力差是肺通气的直接动力。 1.呼吸运动
呼吸肌收缩舒张引起的胸廓有节律地扩大和缩小。
1)吸气运动 主要是由膈肌和肋间外肌收缩完成。
2)呼气运动 是膈肌与肋间外肌舒张引起的。在平静呼吸过程中,吸气运动
是主动的,而呼气运动则是被动的。
3)用力呼吸 是机体活动时,呼吸将加深、加快。此时斜角肌、胸锁乳突肌
等辅助吸气肌参与。
2.呼吸运动的型式
1)腹式呼吸 由膈肌舒缩、腹壁起伏为主的呼吸运动。 2)胸式呼吸 由肋间肌舒缩、胸壁起伏为主的呼吸运动。 3.肺内压
肺内压是指肺内气道和肺泡内气体的压力。
4.胸膜腔内压 胸膜腔内压是指胸膜腔内的压力,简称胸内压。
胸膜腔是由紧贴于肺表面的脏层胸膜和紧贴于胸廓内壁的壁层胸膜形成的一密闭的潜在腔隙。胸膜腔内没有气体,仅有少量浆液。
胸内负压的形成原理: 胸膜外层受到胸廓组织的保护,故不受大气压的影响,胸膜内层的压力有两个:其一是肺内压,使肺泡扩张,其二是肺的回缩力,使肺泡缩小。胸内压=肺内压-肺回缩力。若以大气压力为零位标准,胸内压= -肺回缩力,数值为负值。
胸膜腔内负压的生理意义
15
1)使肺和小气道维持扩张状态,不致因回缩力而使肺完全塌陷。
2)有助于静脉血和淋巴的回流。胸内负压作用于胸腔内腔静脉和胸导管,使其被动扩张,管内压下降,有利于回流。
(二)肺通气阻力 1.弹性阻力和顺应性
肺的弹性阻力来自肺泡内壁液—气界面的表面张力,约占肺弹性阻力的2/3;肺弹性纤维的弹性回缩力,约占肺弹性阻力的1/3。
顺应性是指在外力作用下弹性组织的可扩张性。容易扩张者顺应性大,弹性阻力小;不易扩张者,顺应性小,弹性阻力大。顺应性(C)=△V/△P。
2.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由肺泡Ⅱ型细胞合成并分泌的一种复杂的脂蛋白混合物,其主要成分是二棕榈酰卵磷脂,它的极性端插入水中,非极性端伸入肺泡气中,以单分子层分布在肺泡内的液—气界面上,并随肺泡的张缩而改变其密度。
生理作用: ? ? ?
3.非弹性阻力
1)气道阻力:主要是指气体流经呼吸道时气体分子间和气体分子与气道之间的
摩擦力。是非弹性阻力的主要成分,约占80%~90%。
2)惯性阻力:是指呼吸器官移位时所产生的阻力。 3)粘滞阻力:来自呼吸时组织相对位移产生的摩擦
包括降低肺泡表面张力,防止肺萎缩塌陷; 维持肺泡容积的相对稳定;
减少肺间质和肺泡内的组织液生成,防止肺水肿发生。
2.肺容量与肺通气量
(一)肺容量
指肺内容纳的气体量。在呼吸运动过程中,肺容量随着胸腔空间的增减而改变。吸气
时增大,呼气时减小。
1.潮气量 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称为潮气量。 2.吸气贮备量或补吸气量
16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