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全套教案
课时目标 1.欣赏欧阳询的书法作品,掌握书写楷书的方法。 2.朗读、背诵古诗《观书有感》二首,体会诗人读书的独特感悟。 要点把握 1.赏析欧阳询的书法,练习用钢笔写楷书。 2.诵读古诗《观书有感》二首,获得感悟。 教学过程 一、书写提示 1.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导语:书法是我国汉字特有的传统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在我 试着欣赏欧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按照文字的特点及其含义,以不同的书阳询的书法,用体笔法、结构和章法书写而成的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被人们誉钢笔练习楷书。 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我国历史上曾涌现出许多书法大家,今天我们就去认识其中的一位——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 2.教师出示欧阳询的字帖,引导学生认读。 提示:教师不必要求学生领会句意,只要能认读即可。 3.引导学生了解欧阳询和《九成宫醴泉铭》。 ◆简介欧阳询: 欧阳询(557—641) 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初唐著名的书法家,“楷书四大家”之一(另外三位分别是唐朝
颜真卿、唐朝柳公权和元朝赵孟頫)。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位并称“初唐四大家”;因其子欧阳通亦擅长书法,故其又称“大欧”。其代表作有楷书《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行书《仲尼梦奠帖》《行书千字文》。欧阳询对书法有独到的见解,有书法论著《八诀》《传授诀》《用笔论》《三十六法》。 ◆了解《九成宫醴泉铭》: 《九成宫醴泉铭》 是唐贞观六年(632年)由魏征撰文、书法家欧阳询书写而成的楷书书法作品,是欧体楷书的典范,被誉为“天下第一铭”,历来为学书者所推崇。该书作笔力劲健,点画虽然瘦硬,但神采丰润饱满,向上的挑笔出锋含蓄,带有隶书笔意。字体结构典雅大方,法式严谨,看似平正,实则险劲。字形采用长方形态势,字距、行距都较大,章法显得宽松而清晰。 4.师生合作研讨欧阳询的楷书,学生练习书写。 (1)教师结合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欧阳询楷书字体的特点。 明确:用笔方正,笔力刚劲,点画的起、收及转折处一丝不苟。字形竖长,各部分之间穿插巧妙,结构十分严谨。整体上显得既平正端庄,又险劲生动。 (2)学生用钢笔在字帖本上练习楷书,教师指导。 方法指导:学生在练习楷书时应注意坐姿端正、握笔方法正确等。 二、日积月累 1.激趣导入,引发兴趣。 赏书法、学导语:同学们,在本单元第一课里我们学习了宋代大学问家古诗,多方面感朱熹对读书的看法,他的“读书有三到”很精辟,给了我们深刻知我国优秀的的启示。现在我们再来读一读他的两首诗,体会一下他的读书感传统文化。 受。 2.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庆元二年(1196年),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今江西省黎川县)双
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在此期间,他往来于南城、南丰。在南城,他应利元吉、邓约礼之邀作《建昌军进士题名记》一文,文中对建昌人才辈出发出由衷赞美。他又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为读书亭书写“书楼”,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还在该村写下了《观书有感二首》。 3.学生自读《观书有感》(其一),借助工具书读通诗句。 观书有感(其一)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需注意的字音:徘(pái)徊(huái) 鉴(jiàn) 为(wèi) ◆易混淆的字:鉴——签 徘——排 (1)借助工具书及联系诗句理解词语。 [鉴]镜。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徘徊]诗中比喻天光云影在特定范围内来回浮动、起伏。 [渠]它,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那,通“哪”,怎么。 [清如许]这样清澈。 [为]因为。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需要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 (2)学生自读自悟,给诗句划分节奏。 明确朗读节奏: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学生与同桌说说诗句的意思,互相纠正理解不恰当的地方。 诗歌大意: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要问为什么那方
塘的水会这样清澈,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 (4)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诵读诗歌,边读边体会诗歌阐述的道理。 4.学生分组品读诗句,交流体会。 预设:这首诗寓哲理于生动形象的比喻之中,富于理趣,一直为人传诵。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这首诗时应把感悟诗歌阐述的哲理作为重点。学生在交流学习的时候,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进行解读,以加深学生对诗歌阐述的哲理的理解和运用。 5.小组推选学生在班级展示交流成果,教师点评总结。 交流示例: 生:这是一首哲理诗。全诗以方塘做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生: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解决疑问、获得新知、提高认识的情形颇为相似。 生:诗中所表达的这种读书感受也可以做广泛的理解。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常常被人们用来比喻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生:后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生:我们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 教师总结:这是一首富有哲理的小诗。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诗歌中所表现的读书有所领悟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