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江苏省南师大附中2015届高三5月模拟语文卷(教师版)
实际上这是悲愤却故作旷达之辞,比直抒悲愤更感强烈。三个典故用在一起,不但气势连贯,而且意思曲折。末尾二句在情感表现上又有显著变化;变坦率为委婉,旷达为悲凉。“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化用刘禹锡《秋日书怀寄白宾客》诗“筋力上楼知”句意。看似写病后衰弱的寻常感觉,实则含有“英雄江左老”(辛词《满江红》)的悲愤。 更多宋词赏析文章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宋词三百首》专栏。 作者一生志在恢复中原,虽遭谗毁摈斥但坚持如故,因此表现在这里的便不是一般惊衰叹老的感伤,而是深恐功业难成的忧虑。刘辰翁说他“英雄感怆,有在常情之外”(《辛稼轩词序》),乃是深知作者人格与词意之言。
依上所述,此词蕴含的情感是异常深沉的,但词人使用的语言却又极为平淡。上阕描述气候的清冷、云水的舒卷和花鸟的静默,都无奇险之处,而寂寞沉闷的气氛已足以使人愁苦,下阕出语十分旷达,但政治上失意的情绪愈令人感觉凄凉结尾二语尤其淡朴浅近,犹如野叟闲谈,略不经意,“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感慨就表现得极其厚重。这种以淡语写深情的艺术,正如刘熙载说的“极炼如不炼,出色而本色,人籁悉归天籁”(艺概·词曲概),是一种更为精湛的艺术。
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辛弃疾同名词有两首,另一首词的原文如下(选自《唐宋名家词选》:龙榆生教授编选,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零年版。)
四、 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庄子《逍遥游》) (2)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郦道元《三峡》)
(3)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李白《蜀道难》) (4) 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杜牧《阿房宫赋》)
(5)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辛弃疾《永遇乐》) (6)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范仲淹《渔家傲》) (7)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论语》)
(8)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王禹偁《村行》)
五、 现代文阅读(一)(2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5题。
纸 张 炜
一想到“纸”这个字眼,就让人有一种温煦、一种富足的感觉。拥有许多纸,也就应有尽有了。薄薄的,匀细光润,各种颜色,简直非人力所能为。有人将发明纸的那个人当成神仙,这原是对的。我囤积纸的癖性由来已久,根深蒂固,不可救药。我用不了这么多纸,也无法传之后世,唯痛惜这些纸在身后的不测命运。当然,我会未雨绸缪,想想办法。
十几岁之前,纸是极珍贵的东西。那时的人吃物匮乏,连青草都吞了,树皮悉数剥下,哪里还有纸。有人吃一种棕色的土,黏而细,有香味,捏成长条,从一端吃下。这时没有纸。小学生的课本是黑粗纸印的,字与纸的颜色几乎相混。但我就在这时对纸着了魔。
我那个粗鲁的继父把纸藏在了床下,翻开他的军大衣和褥子就能看到一叠花花绿绿的纸,极薄,香气四溢,是用来卷烟的。我小心地抽出三两张,这是第一次偷。那时一般人家简直没有一点儿纸头,进门后四下张望半天就是找不到纸的痕迹。这是真正的贫穷。而继父竟然把一叠叠纸压在身子底下睡觉。大概他也知道这有多么奢侈,故而藏得严密,且与之相伴同眠。
后来吃物多了,粮食有了,纸也就不再罕见。最先看到成捆的白纸是在海港路代销店:柜台上有酒坛和醋坛,还有一捆纸。它要五分钱一张,贵极了。我买了一张,妈妈也买了一张。继父脸色很坏,他当然嫉恨。
我把所有的纸写上字之前,先抚摸它。它微笑着,好像说:来吧,给我写上吧。关于纸,我三十多岁算是见了大世面。那是进城后的事,那天由人引领,我来到了一个印刷车间,于是看到了堆成一人多高的纸岭。我的心立刻乱跳起来,两耳嗡嗡响。这些纸垒得像巨石,或卷成了碾砣一样,浑身闪烁着兰花瓣的光泽,嗅一嗅有千层菊的香味。我见四下无人,就伸
手抚摸了这成堆成岭的纸。粉白色的纸体温与人相同,约三十六度。黑纸凉一些。有一种橘红色的纸有些烫,像发着低烧。
也就是那不久,有人送给一叠印了方格的纸,美如画幅,我小心地收起。看许多人怎样使用:每一格填上一个字,有趣而神秘。这让我想起了种地:先修好畦垄,然后再播种。
一天半夜,我梦见那一叠簇新的纸打上了雨点,头上急出了汗珠。我醒来一遍遍抚摸完好的纸页,再也没有睡意。
那时我认识了一个姑娘。这是我三十多年里的一个突出记忆。她微胖,有刘海,脸上一层细小的绒毛闪闪烁烁,大眼像猫一样。我对她的到来只有感激。尽管三个月了,我们之间手都没有碰一下,也没有说什么表明心迹的话。渴望结束单身生活。我比她大许多。她第一次来到这寒碜的住处,直笑:你这里什么也没有。
我让她看了纸,一共几叠,其中一些是十几年前的积存了。我送她二十张浅红色的纸,她收下了。我一直记得她转身的样子,那条粗粗的发辫垂在背上。多么好,这座城市有这样的姑娘。
我还想送她一叠方格纸。可是她没有再来。 (选自张炜小说《远河远山》,有删改) 12. 请概括“我”囤积纸的原因。(5分)
① 纸本身的轻薄匀净、光泽温润、颜色各异,本身具有美的质感 ② 因为童年时物质极度匮乏,所以纸在我心中是极珍贵的东西 ③“我”因痛惜纸在身后不测的命运,所以未雨绸缪
13. 文中画线的两句话分别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4分) (1) 我把所有的纸写上字之前,先抚摸它。(2分) 表达了作者在方格中写字时的小心郑重。珍惜
(2) 我醒来一遍遍抚摸完好的纸页,再也没有睡意。(2分) 表达了作者噩梦之后惊魂未定:仍担心心爱的纸被损坏。珍惜
14. 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表达方面的特色。(6分) ①色彩渲染:作者用“粉白色”“黑色”“橘红色”凸显纸在颜色上的区别,呈现纸的多样(2分)
②多角度、多感官描写:作者通过触摸纸的温度、嗅闻纸的气温的不同动作去感受纸的区别,通过“垒”“卷”展现纸的不同形态,通过“心的乱跳”“耳朵嗡嗡响”展现自己见到纸岭的欣喜与激动。(2分)
③比喻,将纸比作巨石、碾砣展现纸岭的高大厚重。(2分) 拟人
三点特色符1分,有具体解释1分。表达效果提到纸的特点(多样、厚重)1分,作者的欣喜激动1分。(任选6点6分)
15. 探究本文的最后三段在全文中的作用。(6分)
① “我”给姑娘送纸侧面衬托了“我”对纸的喜爱,对纸的珍视。
② 姑娘和我对纸的不同态度形成了对比,表现了“我”不被理解的失落情绪。 ③ 结构上“我”送出的方格纸正是有人送“我”的,形成照应。 ④ 风格上含蓄隽永,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六、 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8题。
从审美距离到审美视角
高建平
① 自然欣赏的关键,是从自然中感受到美好的生活环境;艺术欣赏的关键,是与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产生共鸣。所有这一切,都不能离欣赏者太远。太远了,与人无关,就无法欣赏。于是,不失去距离,又不能太远,就成了一门关于距离的学问。
② 对此,布洛提出“距离的二律背反”。有两种力出现在审美经验中,一种将人拉向对象,一种将人拉离对象。只有两种力量维持了一种平衡,审美欣赏才有可能。
③ 将人们吸引向对象的一股力量,就是生活的趣味。对自然的爱好,是从中看见生活、生活的真实体验和对生活的向往。对艺术的爱好,是从中体现出生活中的情感、真实的情感和对情感的向往。
④ 但是将人们从对象拉开的那一股力量,则比较难理解。有一种理解,认为过度生活化是危险的。孔夫子提出,君子不党;英国绅士们警告:保持你的距离。人与人之间要保持距离,过于挤在一起,就激发了低级趣味,滑入到危险的关系之中。还有另一种理解,即认为艺术就是要与生活不一样。纵观文学艺术的历史,有着大量非现实主义——即不是“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来写作的作品。从神话、童话、民间故事到充满神奇色彩的影视动漫作品,用魔幻手法写作的文学和艺术,都在有意偏离生活。这时,艺术的力量不是像绳子一样拉着欣赏者,不让欣赏者滑向危险的生活,而是有一种魔力,将欣赏者带入到奇幻世界中。像《聊斋志异》《西游记》《封神演义》那样的神奇故事,所具有的不是否定性距离,而是具有通过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所造成的特有的美。
⑤ 距离由此取得了新的含义,有了肯定性的力量。它不仅无害,而且成为了艺术性本复。特别是在艺术这个充满创造性的领域,制造距离又打破距离,从而实现对距离的利用,可以成为一种艺术手段。
⑥ 当然,我们看待这个世界时,并不能设想一下子就能凭空拉开距离。对待大雾,能镇定自若,并欣赏雾中美景,产生诗情画意,是由观看者的艺术修养以及他的全部教养决定的。我们常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也是同样的道理。艺术教会了我们发现美。过去,这种美的视角被理解成一种态度,认为摆出一种态度即可。其实,这与其说是态度,不如说是能力,是一种发现美的能力。
⑦ 这种发现美的能力,是可以通过教育,特别是艺术教育来培养的。这是艺术的一个最重要的功能。艺术家通过风景的描绘,增强了人们对风景欣赏的能力。艺术家也通过对生活的描写,推动着人们从审美的角度来欣赏生活。
⑧ 在美学界,朱光潜常举这样一个例子:一个海边农夫当别人称赞他的门前海景美时,常会羞涩地转过身来指着屋后的菜园说:“门前虽然没有什么可看,屋后这园菜却还不差。”有人以此批评朱光潜鄙视劳动人民,是剥削阶级意识。真的是对朱光潜先生莫大的误解。
(选自《文史知识》2015年第3期,有删改)
16. 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6分)
第一层(①):从自然欣赏和艺术欣赏谈到审美中的“中文”问题;
第二层(②—⑤)由布洛的“距离的二律背反”来谈“距离”的新内涵(新特征); 第三层(⑥)审美视角是一种发现美的能力;
第四层(⑦—⑧)从正反两个角度来论证要从审美的角度来欣赏生活。
(第三层和第四层可以合并为一层。)
17. 结合文意,说明第⑤段中“它不仅无害,而且成为了艺术性本身”'的含义。(6分) ①距离不仅不会妨害审美,还具有肯定性的力量(2分), ②可以成为一种积极的艺术手段(2分),
③将欣赏者带入到奇幻世界中,使艺术作品具有通过拉开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而营造出独特的美(2分)。
18. 简析文末“海边农夫”例子的内涵和作用。(6分) 内涵:
朱光潜认为,农夫觉得菜园不差而海的美景没什么可看,不仅是因为没有审美的距离(2分), 更是由于观看者的艺术修养以及他的全部教养决定的,农夫无法从审美的角度来欣赏生活(2分)。 作用:
说明发现美的能力需要艺术教育来培养的观点(或强调要从审美的角度来欣赏生活) (1分), 增强说服力。(1分)
七、 作文(70分)
1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没有比理性更高的东西了。——康德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顾城
要求:① 选好角度,自拟题目;② 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 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
根据这次材料,我们首先要搞清楚“理性”与“感性”的意思。“理性”一般指我们形成概念、进行判断、分析、综合、比较、进行推理、计算等方面的能力。意思和感性相对;也指处理问题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自然进化原则来考虑的态度,考虑问题、处理事情不冲动,不凭感觉做事情。其意义在于对自身存在及超出自身却与生俱来的社会使命负责。“感性”一般被理解为:凭借感官等认知的、基本由个人的感情决定的、并未深入思考而基本以第一印象来做判断的。在理解两者意思后,“理性”与“感性”哪个重要呢?那就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啦,只要观点鲜明即可。譬如:理性让我们生活得更好;理性造就成功;理性重于感性;理性地感受生活;让理性为爱开路;人生需感性,但更需要理性;让人生插上理性的翅膀;感性之余勿忘理性;感性诚可贵,理性价更高;用感性去构建和谐社会;感性让生活更精彩。这些立意均可看作是符合题意的。让思想与情感并存;让生活充满爱;让思想大放光彩;爱满人间;幸福源于情感等立意的,应该看作是偏离题意。 具体的按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评分。 【例文四篇】
这个世界需要理性
何谓“理性”?简而言之,独立思考,能理智地去认知、分析世界,去探求事物的本质。 在这喧嚣的、为利益所笼罩的世界里,人们跟风随大流的趋势愈来愈严重。盲目跟从,无疑是缺乏理性的思考的结果。盲目,只会导致不良的后果,甚至容易引人误入歧途,所以,摆脱盲目,学会理性才是最重要的,因为这个世界需要理性。
“理性”一词源于古希腊,后来在法国的思想家们的推动下,逐渐形成一种体系。这些启蒙思想家由于对社会的黑暗感到不满,希望冲破这一压抑人们思想的社会,从而提出的思想主张。他们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用自己的智慧去改造世界。因此,人们不可忽视了理性的重要作用,只有用理性的眼光、理性的知识才能有助于分析周围的事物,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所以,这个世界需要理性。
在彭宇案发生后,人们在对于这类似的情况时处于尴尬的境地。老人倒地后,该不该扶?这原本是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问题,却要人们思忖良久。在此之后,也发生过多起类似事件,而当中有很多人也于彭宇案有着相似的遭遇——为不受良心谴责,有人伸出援手去,反遭讹诈。这些层出不穷的现象,让人们深思,对于同一问题的处理,我们需要用理性的眼光去分析,以防止自己受到伤害,所以,理性思考是很重要的。或许,这个世界里多一点理性将会更加和谐。
美国伯利恒钢铁公司的创立者齐瓦勃,博览群书,充实自己,凭借自己过人的胆识,抱着坚定的信念,以一个打工者飞跃成为公司的创立者。他的成功绝非偶然,并非全是运气,而是他经常去思考一些问题,对周围的事物尤其关注。在阅读书籍时能理性思考,并不人云亦云。当有机会降临时,他勇于抓住机遇,最终成就了自己的梦想。可见,独立理性思考,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