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关于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通海县文化事业局
关于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一、当前通海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1、文化馆基本情况
县文化馆实行文化馆、文管所、博物馆三块牌子,一套班子操作。2005年从业人员13人,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4人,其他职称8人,举办展览9个,辅导和组织文艺活动36次,藏书150册,下基层开展服务96次,组织讲座1次,财政拨款39万元,主要是工资拨款。年末固定资产原值85.4万元,公用房屋建筑面积2690m2,业务用房1943m2,馆办文艺团体1个。
2、图书馆基本情况
2005年图书馆从业人员8人,高职1人,中职1人,其他6人。总藏书65068册,其中:图书46834册,古籍1756册,善本182册,报刊16478册,开架书刊30096册,累计发放借书证1791个,总流通人次115757人次,外借49973册次,举办读书活动2次。财政拨款28.7万元,主要是拨付工资款。年末固定资产原值260.2万元,公用房屋建筑面积2201m2,书库753m2,阅览室473m2,阅览室座位108个。 3、乡镇文化站的基本情况
全县乡镇农村文化站(中心)机构9个,从业人员13人,正式职工11人,临时工2人,其中:中级职称1人,其它职称
-1-
及职员10人。2005年举办展览17场,组织文艺活动115次,藏书35365册,举办各种培训班20场次,培训班结业1364人次,到村社下基层服务196次。全年财政拨款和零星收入39.854万元,其中:财政拨款29.922万元,主要是支付人员工资。上级补助5万元,铺面收入1.2万元,其它茶水等收入3.732万元。全年支出56.667万元,收不抵支,亏本16.813万元。支出项目,其中:基本建设支出17.667万元,经营支出0.6万元,人员费用支出37.859万元,公用支出(包括福利、维修、各种设备购置、税金)15.049万元,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0.956万元。年末固定资产原值113.983万元,公用房屋建筑面积4475m2,其中:文化业务活动用房3310m2,到村社指导文化户9户。订阅报刊杂志179份,黑板报面积79m2。目前能够开展活动的项目借阅、扑克、健身、麻将、文艺辅导、培训、锅炉、茶水、摄像、黑板报、诗书画等活动。此外,各乡镇还有党校、职校、工青妇学校、老年学校等单位在开展培训、娱乐等文化体育活动。
4、据统计,全县村级文化活动室40个,40人,房屋使用面积2780m2,使用面积在30m2以上的20个,藏书29270册,目前能够开展的阵地活动有扑克、麻将、借阅、练功、健身、象棋、茶水等。到目前,全县农村文艺队206支,活跃在农村基层,为广大农村群众提供文化娱乐场所和丰富的精神食粮。 此外,社会文化市场中全县文化经营户215户,其中:音像制品出租零售78户,打印、复印32户,书报刊、杂志31
-2-
户,歌舞娱乐22户,电脑网吧10户,台球6户,印刷企业、个体31户。民办非企业文化类5户。
2004年对全县爱好文学艺术人员及人才进行统计,其中:文学57人、书法54人、美术44人、摄影44人、音乐30人、舞蹈70人、曲艺20人、戏剧创作30人、表演230人、器乐演奏60人、民间文艺250人(包括高台、地会、狮子、龙灯、虾灯、白象等)、民间工艺(包括木雕、石雕、铜器、刺绣、银饰、服饰等),共计1018人。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文化馆、图书馆是财政只保个人工资、社会各项保险。办公费、业务费等等费用得不到保障,图书馆的照明电费、水费、报刊杂志征订费有时没有。乡镇文化站的投入也相当微薄,乡财政也只保文化站在编人员的工资,有时连个人的各项保险、奖金也不能保证,由于人手不够,聘请临时工费用完全自己负责。县乡文化单位家家受穷,日子寒酸。经费的困难,影响到单位业务的正常开展,该开展的阵地活动开展不了,很多文化站都是个人作奉献,想尽办法力所能及的开展一些阵地活动。村、社文化活动室投入为零。 2、人员的问题。由于经费问题困扰、福利待遇差等等因素,影响到文化人心的不稳定,责任心就更不用说了,个别人员一旦有发展机会,在作另攀高枝的打算,身在曹营心在汉,家穷人难住。目前很多文化站都是一人在支撑,编制少,人员限制,
-3-
既是负责人又是工作人员,工作忙于应付。文化站人员现在大部分是拿职员工作,拿职称工资的不多,工资职称与单位工作岗位的不相协调,工资晋升、考核受到影响,也不利于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发展。现在由于文化站人员空缺,业务停滞。部分文化站人员被抽调,从事其他工作,挂羊头卖狗肉,形成空壳。 3、站址、设施设备问题。目前秀山、里山、四街文化站无站址。河西文化站居住在河西文庙内,文庙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消防安全隐患。九街、高大文化站房屋腐朽,修缮困难,杨广文化站借用村委会房屋,2007年4月租期将满,面临无站址状况。纳古业务单一,兴蒙文化站用房几家共用。文化站的设施设备老化严重,音响、投影、放映、功放、乐器、桌椅、书籍、资料损毁严重,长期没有更新,现已无法使用。文化站的问题,可谓根深蒂固。上世纪九十年代,社会在发生变革,由公有制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随之带来了人们对文化消费需求的转变,年轻人转向了电脑网络,中老年人转向小群体的自娱自乐健身运动,大众转向了家庭电视,有闲人员转向了KTV、歌舞厅、卡拉OK、茶吧、聊天,大量的知识靠电脑上网获取。而文化站功能退化、服务单一、设施陈旧,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大众的文化消费了,文化站没有清醒地认识到危机的到来,没有及时转换思想,转变服务功能,导致文化站走向困境。 4、县乡电影放映的问题。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电视网络进入家庭化,大量的时尚文化传入,VCD、DVD、录象带广泛进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