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07年中国传媒大学综合考试(艺术学)试题及其答案点评
声音、画面与情感的节奏融为一体时,抒情话语就给人以美好的感受。 【例子】
在音乐中,节奏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表现手段。音乐节奏具体指乐音的长短、高低、强弱等变化组合的形式,它是旋律的骨干,也是乐曲结构的基本构成因素。在舞蹈中,节奏同样是舞蹈艺术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和表现手段。舞蹈节奏一般表现为人体的律动,即人体动作的力度强弱、速度快慢,以及动作幅度能量的大小等,因此,舞蹈节奏常常体现为人体动作的韵律美。在影视中,节奏通过情节的发展,演员的心理、形体及言语动作影像造型色彩的组合与对比、镜头的角度与景别及长度与运动的变化、镜头与镜头之间的转换与组接,语言、音乐、音响的时值和动作的力度等方面来体现。影视节奏也表现为多种艺术因素的统一体的律动性。是视觉节奏与听觉节奏的有机结合体。
三、简答
1、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艺术的第一目的是再现现实。”克莱夫.贝尔说:“艺术不是也不可能是再现性的”;“再现往往是艺术家低能的标志”。简析这两种说法的关系。
考点分析:
本题考察的是关于艺术本质论中再现说(模仿说)VS表现说(情感说)的问题。
试题超精解(踩点得分):
车尔尼雪夫斯基和克莱夫·贝尔的对立,实质上是关于艺术的本质的对立,即“再现说”和“表现说”的对立。
在中外美学史上,从唯物主义方面解释艺术本质的,主要是再现说。再现说主张艺术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模仿和再现。
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开始流行一种“摹仿说”或“再现说”,认为艺术在本质上是对现实的摹仿,实际上也就是承认艺术是对现实的反映。赫拉克利特曾说:“我们从蜘蛛那里学会织布和缝补,从燕子那里学会造房子,从啼唱婉转的天娥和夜莺那里模仿唱歌。”亚里士多德则扬弃了柏拉图的客观唯心主义“理念说”的观点,肯定现实世界的真实性,认为艺术“实际上是摹仿”,艺术摹仿的对象就是真实的现实世界,因此艺术也是真实的。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达·芬奇更是坚持摹仿说,认为自然是艺术的源泉。他说:“绘画是自然界一切可见事物的唯一摹仿者??是自然的合法的女儿,因为它是从自然产生的。”“画家的心应像镜子一样。”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们也主张艺术是对自然的摹仿或再现,狄德罗说:“凡是自然所造出来的东西没有不正确的”。俄国19世纪民主主义革命者也倡导摹仿说或再现说,并做出系统的论述,如:别林斯基认为“艺术是现实的复制。”车尔尼雪夫斯基在其《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一书中更为明确地肯定说:“艺术的第一目的是再现现实”,“再现生活是艺术的一般性格的特点,是它的本质。”中国古代画论中的“师造化”说与西方摹仿说相似,也是从唯物主义角度理解艺术与现实的关系,认为现实是绘画的根源,强调画家要向自然学习,要真实地反映现实。“师造化”说是中国绘画美学思想的一条主线,“造化”泛指天地、自然界和一切主体之外的事物。如:隋姚最在《续画品》中提倡“心师造化”;唐张璪主张绘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五代荆浩在(笔法记》中主张“度物象而取其真”等等。摹仿说、再现说或“师造化”说,在艺术的本质问题上摆正了艺术
与现实的关系,所以基本是唯物主义的。但这种唯物主义还只是朴素的唯物主义,有的则是机械的唯物主义,还存在着许多矛盾,还不可能正确解释艺术的本质。如: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艺术的本质就是再现生活”,但他没有说明再现怎样的生活和怎样再现生活,不说明这两个问题,等于没有解答艺术是什么的问题。特别是关于第二方面的问题,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观点是非常片面的、极端的,他把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应用到美学上来,强调再现客观,否认表现主观,否认艺术家的主体性,片面地认为艺术只是对客观现实的“苍白的复制”、“拙劣的摹仿”,批评画家“造不出一个可吃的苹果”。艺术是要反映现实的,但是这种反映不是机械的反映,而是能动的反映,在这里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是不能低估的。车尔尼雪夫斯基是个唯物论者,但他恰恰看不到艺术创作主体的能动性,看不到意识对存在的反作用,所以只是一个机械唯物论者。 在中外美学史上,从唯心主义方面解释艺术本质的,主要是表现说。表现说主张艺术是艺术家内心世界的表现,是艺术家情感的自然流露。
表现说在中国和西方都有大量的主张者。中国古老的《尚书·尧典》中就说:“诗言志,歌永言。”这很类似于表现说的观点。这种观念被后人总结为中国诗歌的一种传统,给中国的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带来重大久远的影响。《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无论是称为“志”,还是称为“情”,它们很显然都是指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在西方,表现说的代表人物有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英国美学家科林伍德等,其影响波及西方近现代艺术以至20世纪世界艺术的发展。克罗齐等人对艺术的解释则完全是出自其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体系。克罗齐在他的《美学原理》中主张:艺术是主观精神的产物,是直觉的创造,是艺术家“诸印象的表现”,是一种“心灵的活动”。他说:“直觉即表现”,“直觉只能来自情感,基于情感”。法国反理性主义哲学家柏格森也是直觉主义的代表之一。英国美学家科林伍德则继承和发展了克罗齐的理论,主张“表现活动”可以仅仅在造型艺术家的头脑中发生,认为“当一件艺术作品作为一种事物的创造仅仅在造型艺术家心灵中的时候,它已经被完美地创造出来了”。他在《艺术原理》中也强调艺术的表现性质而否定艺术的再现性质。他认为真正的艺术不是也不可能是再现性的,只有通过自己创造一种想象性经验或想象性活动以表现自己的情感,才称得上是真正的艺术。20世纪西方一些现代主义艺术家接受了克罗齐、柏格森和科林伍德的表现说,主张艺术就是主观感觉、情感、心灵的表现。法国野兽派画家马蒂斯曾说:“我首先所企图达到的是表现”。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这便是克莱夫·贝尔的艺术定义。“在各个不同的作品中,线条、色彩以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激起我们的审美感情。这种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地感人的形式。” 即是“有意味的形式。”值得注意的是,贝尔的艺术定义内含两个方面,一是艺术的形式性,一是艺术的有意味性。艺术形式必须有意味,即能唤起我们的审美感情而不是传达某种思想和信息。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差别,就在于它们的形式是否有意味,在于这种形式是否触动我们的审美感情。换言之,按照贝尔的艺术定义,艺术并不以再现为特征。 “艺术不是也不可能是再现性的”;“再现往往是艺术家低能的标志。”贝尔认为:一切艺术问题,都同某种特殊的感情相关,而这种感情在形式中才被知觉到。
虽然再现说与表现说都具有很大程度的合理性,但也都存在着明显的理论偏见,都没有概括出艺术本质的全部事实。再现说强调社会生活对艺术的
本源地位,强调艺术对生活的依赖关系,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同时在一定意义上忽视了艺术与创作主体之间的关系,忽视了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的主观能动性。而表现说与再现说相对,关注了艺术家的内心世界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创作主体的能动性和自主性,同时它又忽略了生活对艺术的最终决定意义和艺术对生活的依赖关系。与上述两种观念不同,也存在着另外一种试图避免再现说和表现说的理论局限的说法,即能动反映说。笔者比较认同这种说法,艺术离开生活就失去了它的客观基础,离开作家的主体意识,艺术就丧失了它的存在意义。能动反映说辩证地处理了生活、艺术家和作品之间的关系,既承认艺术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强调了艺术家的独特创造力,真正概括了艺术总是体现为再现与表现的统一这样一个基本的事实,真正揭示了艺术的本质属性。
2、舒曼说:“在一个美术家心目中,诗歌却变成了图画,而音乐家则善于把图画用声音体现出来。”简析不同艺术形式在艺术表现上的相同现象。
考点分析:
本题考察艺术门类论中各种艺术门类(形式)之间有着许多相通之处。(“艺术通感”)
试题超精解(踩点得分):
一切艺术都是心灵的艺术,都是审美世界大家庭的一员,只是各自所用的感性材料不同而已。如果我们从某一艺术形式的角度去审视其他各种艺术形式,我们将不难发现,其他艺术形式都或多或少具有该艺术形式的表现特征。这就意味着,不同的艺术门类在审美意蕴、表现手法等方面本来就有许多相通之处,我们将其称为“艺术通感”。
比方说,从诗的角度看各类艺术形式的诗性表现特征,可以说:绘画是有形的诗,音乐是有声的诗,舞蹈是灵动的诗,雕塑、建筑是凝固的诗(也有人称之为“石头写成的诗”)。历来称诗画为“姊妹艺术”或“孪生姊妹艺术”:古希腊西蒙尼德斯最早提出“画是一种无声的诗,而诗则是一种有声的画”;我国宋代张舜民也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苏轼评王维的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各艺术门类的这种通融关系,得到了音乐学家舒曼的证实,他说:“有教养的音乐家能够从拉斐尔的圣母像得到不少启发,同样,美术家也可以从莫扎特的交响乐中受益非浅。不仅如此,对于雕塑家来说,每个演员都是静止不动的塑像,而对演员来说,雕塑家的作品也何尝不是活跃的人物。在一个美术家心目中,诗歌都变成了图画,而音乐家则善于把图画用声音体现出来。”
音乐与绘画常常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互相对应,相得益彰。音乐是流动的时间艺术,绘画是凝固的空间艺术,但它们有着共同的性质——最终归于人的大脑之中,使人们在感受中引起思维想象。优秀的绘画作品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从画面的色彩,线条、结构中感受到音乐的韵律和节奏,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优秀的音乐作品同时也是一幅美丽的画,而这幅画是一幅用音符当色彩、旋律作线条所绘出的只能用听觉去观看的心灵之画。例如音乐表现绘画的作曲法国印象派音乐大师德彪西的交响音画《大海》,他运用各种音响来表现大海的宏伟磅礴,变幻无穷的景色,通过音乐的各种音响材料描绘出对色光的感觉,又结合声态、动态、制造出一幅幅绝妙的大海图画。在美术史上也出现过许多
用绘画来表现音乐的大师和杰作。 出生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近代著名绘画大师惠斯勒,一生都试图把绘画艺术与音乐艺术巧妙地结合为一体,可以说是历史上最负盛名的“音乐画家”,他把自己创作的《白衣少女》称之为《白色交响曲第一》、《茫茫之夜》则称之为《夜曲》,他的画中除了大量用音乐术语命名外,直接以音乐为素材明明的有《钢琴房》、《音乐室》、《小提琴》、《二重唱》等。再比如,听巴赫的作品就常常想起伦勃朗的画。巴赫的作品是一种谦厚、庄重、纯朴的、舍己的精神,这和伦勃朗的作品在气质上很类似。伦勃朗运用丰富而浑成的色彩赋予了温暖的感情和深厚的人道精神;而欣赏门德尔松的协奏曲,就不禁会联想到波第切利的名画《维纳斯的诞生》。美丽的维纳斯站在光彩夺目的贝壳之中,从碧绿的海水中徐徐浮起时那清新、柔和、宁静的美妙感觉。 戏剧方面,梅兰芳曾学画于齐白石,并受《维摩说法图》、《九歌图》和《天女散花图》等启发,设计出了《天女散花》歌舞的服饰及舞姿;他还得益于顾恺之的《洛神》画卷,创作出了《洛神》歌舞,并从中再现了曹植《洛神赋》的意境美。随着电影艺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在戏剧作品中运用电影表现手段,取得了较好的艺术效果。如话剧剧本创作用“多场次、大跳动”的蒙太奇式结构方法,场面随时变幻,情节大幅度跳跃,使舞台场景恍如一组组镜头相继出现。这就使戏剧文学剧本创作突破了原有的时空模式,获得了新的发展。 为什么各艺术形式之间会有如此多的联系与相通之处呢?我们可以从艺术发生学的角度来解释这个问题。古代,至少音乐、舞蹈、诗歌是源于一家的。朱光潜曾论证过三者同源的问题,得出了它们“最初是一种三位一体的混合艺术”的结论。
事实上,艺术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不同门类之间相互吸收、相互利用,甚至重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门新的艺术,这也是实践反复证明了的一条规律。例如中国的戏曲,就是文学和歌舞、说唱表演的结合,又吸收了美术的因素,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 而电影艺术的综合性就更为突出。它借助于机械、胶片和物理学、光学、化学、电子、视觉生理学等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综合了各门类传统艺术,尤其是综合了文学、音乐、绘画等多种艺术成分。所以人们说“电影的伟大就在于它是很多艺术的综合”。但要注意的是这种综合的要求,必须符合电影艺术的要求,即遵循电影艺术创造的美学原则。再如春晚等电视综艺节目是通过“歌、舞、乐”节目艺术形式的有机融合,显示艺术门类之间的“和谐”。晚会对大量歌舞节目进行重新编排,力求还原歌舞节目的本原状态,尽力做到“歌舞融合”,以充分显示艺术门类之间的沟通融合、“和谐”发展的可能性。
不同的艺术门类之间之所以能够相互联系甚至结合在一起,是因为它们有着共同的本质。(1)它们都是客观世界在人的意识领域的审美反映,(2)都是以感性形象来反映世界, (3)都有艺术美共通的形式法则和基本元素。 这是它们共同的“基因”,是它们能够相互联系和融通的根本原因。
有必要说明的是,强调各艺术门类的融通关系,不是要抹煞各种艺术门类之间存在的差异。事实上,各艺术门类之间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比它们之间的相通之处更具根本性。正因为艺术之间确有差别而且差别很大,整个艺术领域才如此丰富多彩,才如此不断发展变化。然而,各艺术门类之间所存在的差异并非相距到了无法相比较的程度,恰恰相反,对各种艺术之间的差异理解越透,对每一种艺术的本质就钻得越深,也就越接近所有艺术的共同本质。因此,我也认为,正是各艺术门类之间所存在的差异给我们提供了将各艺术门类充分融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