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土壤学》复习题new

《土壤学》复习题new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1 16:26:59

7. (×)氨化作用只能在有氧条件下才能进行。 8. (×)土壤中氮的硝化作用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进行。 9. (×)胡敏酸呈可溶状态的土壤酸碱性环境是强酸性。 10. (√)胡敏酸的分子量大于富里酸。 11. (×)同一土壤中形成原始腐殖质的单分子完全相等。 12. 13. 14. 15. 16.

(√)土壤有机质的粘结力比砂粒的粘结力大,比粘粒的粘结力小。 (×)硝化过程没有微生物参与也能发生。

(√)增施有机肥料,无论对砂质土或粘质土,均有良好的改良效果。 (×)只要不断地向土壤中施入有机物质,土壤有机质含量就能不断地提高。 (×)只要多施有机肥,土壤有机质就会相应的不断提高。

三、名词解释

1. 土壤有机质:泛指以各种形态和状态存在于土壤中的各种含碳有机化合物。

2. 土壤腐殖质:是有机质经过微生物分解和再合成的一种褐色或暗褐色大分子胶体物质。 四、简答题

1. 简述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及存在状态?其组成中包括哪些部分?

来源:动植物、微生物的残体和有机肥料。

存在状态:机械混合状态、生命体、溶液态、有机-无机复合体态。 包括普通有机化合物和特殊有机化合物-腐殖质。 2. 土壤腐殖质形成过程一般可分哪两个阶段?

可分矿质化、腐殖化两个阶段。 五、论述题

1. 论述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及调节措施。

(1)概念:有机质泛指以各种形态和状态存在于土壤的各种含碳化合物。

土壤肥力:是在太阳辐射能的影响下,能及时调节和适应各种外界条件而不断地供给作

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能的能力。

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

(1)是植物和微生物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 (2)腐殖酸对植物有多方面的生理活性 (3)能增加土壤的保水保肥性能 (4)能提高土壤缓冲能力

(5)能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质 (6)能加深土壤颜色,提高土壤温度

(7)能减轻或消除土壤中农药的残毒和重金属污染 调节措施: (1)种植绿肥 (2)增施有机肥料 (3)秸杆还田

3. 比较HA和FA的异同点。

二者共同点:

(1)组成元素: 都是由C、H、O、N、S等主要元素及少量的灰分元素如Ca、Mg、Fe、Si等组成。

(2)结构:以芳香族核为中心,带有多种功能团。 (3)性质:两性亲水有机胶体。

5

(4)都溶于碱。 二者不同点:

(1)元素:C、N含量和C/H比值为HA>FA,但O和S的含量HAFA。 (3)缩合程度:HA>FA。

(4)功能团及数量: 羧基和酚羟基的含量:HAFA (5)酸性:HA

(6)溶解度: HA不溶于水,HA一价盐溶于水,二价以上盐溶解度低;富里酸有相当大的水

溶性,FA一、二价以上盐都溶于水。 (7)颜色:HA黑褐色;FA浅黄色。 (8)胶体凝聚性:凝聚力HA>FA。 4. 以蛋白质为例说明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

(1)概念:有机质矿化过程指复杂的有机物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同时释放出矿质养料的过程。

(2)蛋白质矿化过程:

① 水解过程:蛋白质在微生物分泌的蛋白水解酶的作用下,逐步分解成各种氨基酸:蛋白质→水解蛋白质→消化蛋白质→多氨酸(多肽)→氨基酸。这类物质一般不能为作物直接吸收利用,只为进一步转化提供原料。

② 氨化过程:氨基酸在微生物分泌的酶的作用下,进一步分解成氨。氨化过程只要温度、湿度适宜,不论在好气或嫌气条件下均能进行。氨化过程可以通过水解、氧化、脱羧基、还原几个途径进行。

③ 硝化过程:在通气良好的条件下,铵态氮通过亚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的相继作用进一步转化为亚硝态氮和硝态氮,也是植物可利用的氮素养分。若在通气不良条件下,硝态氮经反硝化细菌的作用,进行还原过程,造成土壤中氮的损失。 第四章 土壤孔性和结构

一、填空

1. 比起表层土壤,底层土壤容重(大)。 2. 比起底层土壤,表层土壤容重(小)。 3. 土壤密度的近似值是(2.65 g·cm-3)。

4. 非活性孔隙的当量孔径一般为(小于0.002mm)。 5. 土壤孔隙按当量孔径可分为(非活性孔隙)、(毛管孔隙)、(通气孔隙)三大类。 6. 一般来说,砂土、粘土、壤土总孔度从大到小排列顺序为(粘土)、(壤土)、(砂土)。 7. 粘质土的总孔隙度比砂质土(大),容重比砂质土(小)。

8. 土壤中土粒因不同原因而相互团聚成大小、形状和性质不同的土团、土块或土片,叫(土壤结

构体)。 9. 形成团粒结构的胶结物质有(粘粒)、(无机胶体)、(有机胶体)。 10. 耕作对土壤的三个主要要求是(耕作阻力尽可能小)、(耕作质量好)、(适耕期尽可能长)。 二、判断题 1. (×)比重大小可以反映土壤孔隙状况。 2. (×)土壤密度大小可以反映土壤孔隙状况。 3. (×)土壤密度永远比土壤容重小。 4. (×)春天的土壤感觉松软是由于春风的作用。 5. (√)当量孔径与土壤水吸力成反比。

6

6. 7. 8. 9. 10. (×)颗粒排列很紧的土壤,其总孔隙度小,但通气孔隙相对较多。 (×)砂土的总孔度大于粘土。 (×)土壤孔隙可按其真实孔径来研究。 (×)土壤物理性质相对最好的土壤结构体类型为柱状结构体。 (×)土壤的宜耕期是指土壤适宜耕作的时期。

三、名词解释

1. 土壤孔隙:土壤固相的土粒或土团之间的空隙,称为土壤孔隙。

2. 土壤密度:单位体积的固体土粒(不包括粒间孔隙的体积)的质量称土壤密度。 3. 土壤容重: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土壤的烘干土重。

4. 土壤孔隙度:单位体积内土壤孔隙所占的百分数,称土壤孔隙度。 5. 土壤结构性、土壤结构体

土壤结构性:指土壤中单粒和复粒的类型、数量、品质及其排列状况等的综合特性。

土壤结构体:土壤中土粒因不同原因而相互团聚成大小、形状和性质不同的土团、土块或土片。 6. 土壤团粒结构:土粒胶结0.25~10mm的圆球形疏松多孔的小土团。直径小于0.25mm的称微团粒。 四、简答题

1. 土壤孔隙按当量孔径可分为几类以及每类的具体指标?

土壤孔隙按当量孔径可分为三级:非活性孔隙、毛管孔隙和通气孔隙。 非活性孔隙:土壤水吸力大于1500mb,当量孔径约为0.002mm以下; 毛管孔隙:土壤水吸力1500mb~150mb,当量孔径为 0.002mm~0.02mm; 通气孔隙:土壤水吸力小于150mb,当量孔径大于0.02mm。 2. 简述土壤孔隙状况的评价标准。

对旱地土壤而言,一般以耕层总孔度50-56%,通气孔度在8-10%以上,如能达到15-20%则更好;在整个土体内的孔隙垂直分布为“上虚下实”,耕层毛管孔度与通气孔度之比为2:1至4:1比较好。

3. 土壤结构体有哪些?并区分优良和不良结构体。

土壤结构体有:块状和核状结构体、柱状和棱柱状结构体、片状结构体、团粒结构体。 除团粒结构体是优良结构体外,其他都是不良结构体。 五、论述题

1. 论述团粒结构的形成机制及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机制。

1、概念:团粒结构指土粒胶结0.25~10mm的圆球形疏松多孔的小土团。直径小于0.25mm的称微团粒。

(2)团粒结构的形成机制(要点)

团粒结构的形成可以通过两个途径实现。一是多级团聚,即土壤单粒经过各种作用形成复粒(或称微团粒),复粒间又经各种作用形成团聚体。二是大块状的土体经过各种力作用而崩解成团聚体。在田间,这两个途径往往同时进行,互相促进,难于截然分开。

① 多级团聚:包括凝聚和胶结两个过程。a.凝聚作用;b.胶结作用。 ② 土块崩解:a.干湿交替;b.冻融交替;c.生物作用;d.耕作。 论述土壤团粒结构与土壤肥力的关系。(要点)

(1)团粒结构具有适当比例的毛管孔隙与非毛管孔隙,即有利于水分和空气共存,又有利于水分和养分的供应与保持。

(2)团粒结构具有较强的蓄水抗旱作用。

7

(3)团粒结构与土壤空气及土壤养分的关系,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团粒间进行矿质化,而团粒内部进行腐殖化,每个团粒即象一个供应站,又象一个贮藏库,同时起着保存、调节和供应水分、养分的作用。

(4)有利于土壤温度的稳定 (5)有利于耕作 第五章 土壤水、气、热状况

一、填空

1. 土壤水按形态可分为(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水)、(重力水)四种类型。 2. 土壤水分饱和时,基质势为(0)。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土壤水分势能值(基质势)、(溶质势)、(压力势)、(重力势)包括四个分势。 土壤水分主要来自(大气降水)、(灌溉水)、(地下水)、(汽态水的凝结)四个方面。 土壤水汽从温度(高)处移向温度(低)处。

土壤水总是从土水势(高)处向土水势(低)处运动。

1907年,美国(白金汉)最先运用“能量”的观点来研究土壤水分。

土壤汽态水的运动形式主要有(凝结)和(扩散)两种。 土壤空气的更新方式主要有(整体交换)、(扩散)两大类。 土壤空气和大气的交换过程有(整体交换)和(扩散)。 土壤空气有(吸附态)、(溶解态)、(游离态)3种形态。 土壤湿度愈大,土壤(热容量)也愈大。 土壤热能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能)、(生物热量)、(地心热的传导)、(化学反应放热)四个方面。 土壤热容量分为(重量热容量)、(容积热容量)两种表示方法。 土壤空气的热容量比矿质土壤颗粒的热容量要(小)。

从温度较高的土层向温度较低的土层传导热量的性能称为土壤的(导热性)。 土壤导热率随含水量增加而(增加),并随容重增大而(增大)。 点)。

二、判断题 1. (×)非活性孔隙中保持的水对作物是有效的。 2. (×)烘干土即为风干土。 3. (×)毛管水是存在于毛管及大于毛管的孔隙中的水。 4. (×)膜状水对植物来说是无效的。 5. (×)某土壤含水量200g·kg-1,则1千克该土壤含水分200克。 6. (×)如果不断地向土壤供水,土壤水分就可以维持不饱和流运动状态。 7. (√)土壤导热率随含水量增加而增加,并随容重增大而增大。 8. (×)土壤空气中水汽总是饱和的。

9. (√)土壤水的流动方向是从土水势高处流向低处。

10. (√)土壤水分不是纯水,而是含有多种物质稀薄的溶液。 11. (×)土壤水分只有势能,没有动能。 12. (√)土壤热容量主要决定于土壤含水量。 13. (×)土壤有效水分最高上限是全蓄水量。

14. (√)一般土壤水分含量愈高,土壤热容量愈大。 15. (√)垄作的土壤吸热多于平作。 三、名词解释 1. 吸湿水、膜状水

8

18. 土壤温度日变化最高温度出现在(午后1-2点);土壤温度所变化最低温度出现在(日出前5-6

搜索更多关于: 《土壤学》复习题new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7. (×)氨化作用只能在有氧条件下才能进行。 8. (×)土壤中氮的硝化作用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进行。 9. (×)胡敏酸呈可溶状态的土壤酸碱性环境是强酸性。 10. (√)胡敏酸的分子量大于富里酸。 11. (×)同一土壤中形成原始腐殖质的单分子完全相等。 12. 13. 14. 15. 16. (√)土壤有机质的粘结力比砂粒的粘结力大,比粘粒的粘结力小。 (×)硝化过程没有微生物参与也能发生。 (√)增施有机肥料,无论对砂质土或粘质土,均有良好的改良效果。 (×)只要不断地向土壤中施入有机物质,土壤有机质含量就能不断地提高。 (×)只要多施有机肥,土壤有机质就会相应的不断提高。 三、名词解释 1. 土壤有机质:泛指以各种形态和状态存在于土壤中的各种含碳有机化合物。 2. 土壤腐殖质:是有机质经过微生物分解和再合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