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

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26 3:38:45

注:h为槽盒外壳高度。

5. 5. 3 水平敷设时电缆支架的最上层、最下层布置尺寸,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最上层支架距构筑物顶板或梁底的净距允许最小值,应满足电缆引接至上侧柜盘时的允许弯曲半径要求,且不宜小于表5.5.2所列数再加80~150mm的和值。 2 最上层支架距其他设备的净距,不应小于300mm;当无法满足时应设置防护板。 3 最下层支架距地坪、沟道底部的最小净距,不宜小于表5.5.3所列值。

5. 5. 4 电缆构筑物应满足防止外部进水、渗水的要求,且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对电缆沟或隧道底部低于地下水位、电缆沟与工业水管沟并行邻近、隧道与工业水管沟交叉时,宜加强电缆构筑物防水处理。

2 电缆沟与工业水管沟交叉时,电缆沟宜位于工业水管沟的上方。 3 在不影响厂区排水情况下,厂区户外电缆沟的沟壁宜稍高出地坪。

5. 5. 5 电缆构筑物应实现排水畅通,且符合下列规定: 1 电缆沟、隧道的纵向排水坡度,不得小于0.5%。

2 沿排水方向适当距离宜设置集水井及其泄水系统,必要时应实施机械排水。 3 隧道底部沿纵向宜设置泄水边沟。

5. 5. 6 电缆沟沟壁、盖板及其材质构成,应满足承受荷载和适合环境耐久的要求。

可开启的沟盖板的单块重量,不宜超过50kg。

5. 5. 7 电缆隧道、封闭式工作井应设置安全孔,安全孔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沿隧道纵长不应少于2个。在工业性厂区或变电所内隧道的安全孔间距不宜大于75m。在城镇公共区域开挖式隧道的安全孔间距不宜大于200m,非开挖式隧道的安全孔间距可适当增大,且宜根据隧道埋深和结合电缆敷设、通风、消防等综合确定。

隧道首末端无安全门时,宜在不大于5m处设置安全孔。

2 对封闭式工作井,应在顶盖板处设置2个安全孔。位于公共区域的工作井,安全孔井盖的设置宜使非专业人员难以启动。

3 安全孔至少应有一处适合安装机具和安置设备的搬运,供人出入的安全孔直径不得小于700mm。

4 安全孔内应设置爬梯,通向安全门应设置步道或楼梯等设施。

5 在公共区域露出地面的安全孔设置部位,宜避开公路、轻轨,其外观宜与周围环境景观相协调。

5. 5. 8 高落差地段的电缆隧道中,通道不宜呈阶梯状,且纵向坡度不宜大于15°,电缆接头不宜设置在倾斜位置上。

5. 5. 9 电缆隧道宜采取自然通风。当有较多电缆导体工作温度持续达到70℃以上或其他影响环境温度显著升高时,可装设机械通风,但机械通风装置应在一旦出现火灾时能可靠地自动关闭。

长距离的隧道,宜适当分区段实行相互独立的通风。

5. 5. 10 非拆卸式电缆竖井中,应有人员活动的空间,且宜符合下列规定: 1 未超过5m高时,可设置爬梯,且活动空间不宜小于800mm×800mm。 2 超过5m高时,宜设置楼梯,且每隔3m宜设置楼梯平台。

3 超过20m高且电缆数量多或重要性要求较高时,可设置简易式电梯。 5. 6 其他公用设施中敷设

5. 6. 1 通过木质结构的桥梁、码头、栈道等公用构筑物,用于重要的木质建筑设施的非矿物绝缘电缆时,应敷设在不燃性的保护管或槽盒中。

5. 6. 2 交通桥梁上、隧洞中或地下商场等公共设施的电缆,应具有防止电缆着火危害、避免外力损伤的可靠措施,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电缆不得明敷在通行的路面上。

2 自容式充油电缆在沟槽内敷设时应埋砂,在保护管内敷设时,保护管应采用非

导磁的不燃性材质的刚性保护管。

3 非矿物绝缘电缆用在无封闭式通道时,宜敷设在不燃性的保护管或槽盒中。 5. 6. 3 公路、铁道桥梁上的电缆,应采取防止振动、热伸缩以及风力影响下金属套因长期应力疲劳导致断裂的措施,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桥墩两端和伸缩缝处,电缆应充分松弛。当桥梁中有挠角部位时,宜设置电缆迂回补偿装置。

2 35kV以上大截面电缆宜采用蛇形敷设。

3 经常受到振动的直线敷设电缆,应设置橡皮、砂袋等弹性衬垫。

5. 7 水下敷设

5. 7. 1 水下电缆路径的选择,应满足电缆不易受机械性损伤、能实施可靠防护、敷设作业方便、经济合理等要求,且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电缆宜敷设在河床稳定、流速较缓、岸边不易被冲刷、海底无石山或沉船等障碍、少有沉锚和拖网渔船活动的水域。

2 电缆不宜敷设在码头、渡口、水工构筑物附近、且不宜敷设在疏浚挖泥区和规划筑港地带。

5. 7. 2 水下电缆不得悬空于水中,应埋置于水底。在通航水道等需防范外部机械力损伤的水域,电缆应埋置于水底适当深度的沟槽中,并应加以稳固覆盖保护;浅水区埋深不宜小于0.5m,深水航道的埋深不宜小于2m。

5. 7. 3 水下电缆严禁交叉、重叠。相邻的电缆应保持足够的安全间距,且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主航道内,电缆间距不宜小于平均最大水深的1.2倍。引至岸边间距可适当缩小。

2 在非通航的流速未超过1m/s的小河中,同回路单芯电缆间距不得小于0.5m,不同回路电缆间距不得小于5m。

3 除上述情况外,应按水的流速和电缆埋深等因素确定。

5. 7. 4 水下的电缆与工业管道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宜小于50m;受条件限制时,不得小于15m。

5. 7. 5 水下电缆引至岸上的区段,应采取适合敷设条件的防护措施,且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岸边稳定时,应采用保护管、沟槽敷设电缆,必要时可设置工作井连接,管沟下端宜置于最低水位下不小于1m处。

2 岸边未稳定时,宜采取迂回形式敷设以预留适当备用长度的电缆。 5. 7. 6 水下电缆的两岸,应设置醒目的警告标志。

6 电缆的支持与固定 6. 1 一 般 规 定

6. 1. 1 电缆明敷时,应沿全长采用电缆支架、桥架、挂钩或吊绳等支持与固定。最大跨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满足支架件的承载能力和无损电缆的外护层及其导体的要求。 2 应保证电缆配置整齐。

3 应适应工程条件下的布置要求。

6. 1. 2 直接支持电缆的普通支架(臂式支架)、吊架的允许跨距,宜符合表6.1.2所列值。

表6.1.2 普通支架(臂式支架)、吊架的允许跨距(mm)

敷设方式 水平 400* 800 1500 垂直 1000 1500 3000 电缆特征 未含金属套、铠装的全塑小截面电缆 除上述情况外的中、低压电缆 35kv以上高压电缆 注:*维持电缆较平直时,该值可增加1倍。

6. 1. 3 35kV及以下电缆明敷时,应设置适当固定的部位,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水平敷设,应设置在电缆线路首、末端和转弯处以及接头的两侧,且宜在直线段每隔不少于100m处。

2 垂直敷设,应设置在上、下端和中间适当数量位置处。 3 斜坡敷设,应遵照1、2款因地制宜。

4 当电缆间需保持一定间隙时,宜设置在每隔约10m处。

5 交流单芯电力电缆,还应满足按短路电动力确定所需予以固定的间距。 6. 1. 4 35kV以上高压电缆明敷时,加设固定的部位除应符合本规范第6.1.3条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在终端、接头或转弯处紧邻部位的电缆上,应设置不少于1处的刚性固定。 2 在垂直或斜坡的高位侧,宜设置不少于2处的刚性固定;采用钢丝铠装电缆时,还宜使铠装钢丝能夹持住并承受电缆自重引起的拉力。 3 电缆蛇形敷设的每一节距部位,宜采取挠性固定。蛇形转换成直线敷设的过渡部位,宜采取刚性固定。

6. 1. 5 在35kV以上高压电缆的终端、接头与电缆连接部位,宜设置伸缩节。伸缩节应大于电缆容许弯曲半径,并应满足金属护层的应变不超出容许值。未设置伸缩节的接头两侧,应采取刚性固定或在适当长度内电缆实施蛇形敷设。

搜索更多关于: 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注:h为槽盒外壳高度。 5. 5. 3 水平敷设时电缆支架的最上层、最下层布置尺寸,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最上层支架距构筑物顶板或梁底的净距允许最小值,应满足电缆引接至上侧柜盘时的允许弯曲半径要求,且不宜小于表5.5.2所列数再加80~150mm的和值。 2 最上层支架距其他设备的净距,不应小于300mm;当无法满足时应设置防护板。 3 最下层支架距地坪、沟道底部的最小净距,不宜小于表5.5.3所列值。 5. 5. 4 电缆构筑物应满足防止外部进水、渗水的要求,且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对电缆沟或隧道底部低于地下水位、电缆沟与工业水管沟并行邻近、隧道与工业水管沟交叉时,宜加强电缆构筑物防水处理。 2 电缆沟与工业水管沟交叉时,电缆沟宜位于工业水管沟的上方。 3 在不影响厂区排水情况下,厂区户外电缆沟的沟壁宜稍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