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跨文化交际 - 图文
附件3
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 毕 业 论 文 (设 计) 开 题 报 告
所在系部: 专业: 英语 学 号: 姓名: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中英禁忌对比研究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英语作为一种国际性语言在当今国际交流中起着巨大的作用。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文化交流也日益加强。因此,国内外学者也越来越注重对英语和英国文化的研究。近年来,我国学习英语的人数持续增加,这股“英语热潮”也带动了中国与外国之前的交流。英语也成为中国人在与外国人交流的一种必不可少的交际手段。在文化交流沟通的同时,也会形成许多新的问题。这需要我们深入辨别文化之间的异同,遵循不同的文化规范。一个国家民族的政治经济、社会结构、生活方式、民族心理特征及其价值体系都使得不同的民族会产生不同的文化差异,也会导致文化上的忌讳和限制。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禁忌的产生、存在和延续有着明显的历史和社会文化根源,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禁忌的内容和形式往往大相径庭。了解和掌握中英不同文化之间的禁忌有助于交流,避免文化休克。研究中英禁忌的差异,有助于中西方的交际参与者冲破各自文化的约束去领略、认可和接受对方的文化的隐蔽性,各自调整态度、达成相互谅解,加深沟通,避免在交流过程中触犯禁忌,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邓炎昌在《语言与文化》一书第十章中谈到禁忌语时通过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详细论述在使用英语时所涉及的重要文化因素。必须掌握与这些因素有关的英语使用规则,才能措辞得当。 葛校琴在《英汉语言禁忌的深层文化映现》一文中从发展的角度勾勒出英汉语言禁忌的演变进程,从而揭示了英汉语言禁忌在深层文化上的本质差异。 杜学增曾在《中英文化习俗比较》一书中,把社会中所存在的这些禁忌现象概括为九大类,他们分别是:社交禁忌;公共场合禁忌;饮食禁忌;送礼禁忌;节日禁忌;宗教禁忌;颜色禁忌;数字与日期禁忌以及动植物禁忌。 (二)国外研究现状:
1
20 世纪80年代后,语言禁忌现象在西方受到更多社会语言学家和研究者的关注,其中较有影响力的著作有Don’t Do It:A Dictionary of the Forbidden, Sociolinguistics和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其中Sociolinguistics对语言禁忌的定义、意义和功能进行了详细论述。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给“语言禁忌”下过定义:“人们使用语言传达各种思想,但都力图避免谈及一些有失典雅的话题或事情,并将使人感到不快甚至难堪的字句称为语言禁忌”。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主要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关于禁忌的一些基本知识 第二部分:中英禁忌的区别 第三部分:避免使用禁忌语的策略 (二)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法,比较法,综合分析法,讨论法等。 四、主要参考文献: [1] Brown,P.&S.Levinson. Politeness: Some University in Language Usa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2]Peter Trudgill. Sociolinguistics: 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 and Society[M].Harmondsworth:Pelican.1983:23. [3]Philip,Thody. Don’t Do It:A Dictionary of the Forbidden[M].London:The Athlone Press.1997. [4]Rawson, Hugh. A Dictionary of Euthemisms and Other Double Talk. New York: Crown. 1981. [5] Wardhaugh, Ronald. 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6]陈原.社会语言学[M].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 [7]蔡建平.英汉禁忌语及其文化异同考[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4). [8]车少飞.中英委婉语和禁忌语语用比较[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6). [9]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 [10]杜学增.中英(英语国家)文化习俗比较[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11]葛校琴.英汉语言禁忌的深层文化映现[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2):39-41. [12]顾嘉祖,陆昇.Language and Culture[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13]李玲玲,陈集清.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禁忌语[J].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 2
学报,2003,(1) . [14]李君富.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的中英文禁忌语对比研究[D].辽宁:东北财经大学, 2007. [15]梁红梅.从语用的角度看英语“禁忌话题”[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4). [16]陆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 [17]马伟林.禁忌语语用功能探究[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4). [18]施晓伟.英汉语言禁忌的建构与解构[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 [19]田贵森.汉语禁忌语的社会语言学分析[J].北京外国语大学学报,1983. [20]郁龙余编.中西文化异同论[C].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89. [21]袁瑛.从英语中禁忌语的应用看英美社会的文化价值观[J].理论观察,2005, (4). [22]张继培,禁忌语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差异[J].考试周刊,2011年第75期. 五、研究进度: 2012年11月15日前 经导师同意,确定题目。 2012年11月30日前 完成选题,交论文开题报告。 2013年3月22日前 完成初稿,交导师审阅。 2013年5月3日前 中期检查及二稿修订。 2013年5月19日前 完成论文终稿,交稿。 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3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