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甘肃省天水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一学段段中考试地理(理)
天水一中2012级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第一学段中考试题
地 理(理 科)
一. 选择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1.下列区域具有明确边界的是( )
①行政区 ②自然带 ③热量带 ④干湿地区 ⑤三江平原 ⑥山东省青岛市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⑤⑥ D.①⑥ 2.下列区域的划分以单一指标为依据的是( )
①热量带 ②干湿区 ③我国三大自然区 ④文化区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读“2006年我国水资源、人口、耕地和经济总量区域比重图”,完成3~4题。
3.人口数量最多、经济总量最大的区域是( ) A.西南区 B.西北区 C.南方区 D.北方区 4.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经济发展匹配较差的区域是( )
A.北方区和南方区 B.北方区和西南区 C.西北区和西南区 D.西北区和南方区 5.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比,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是( )
A.热量充足 B.光照充足 C.水资源丰富 D.土壤肥沃
2008年5月12 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8级强烈地震,政府相关部门立即安排了救援行动。据此回答6~8题。
6.人们在第一时间迅速掌握整个地震灾区建筑破坏情况,所利用的技术手段主要是( )
A.地理信息系统 B.全球定位系统 C.遥感技术 D.“数字地球”系统
7.在对震区被困灾民开展营救行动的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 )
① 地理信息系统(GIS) ② 全球定位系统(GPS) ③ 遥感技术(RS) ④“数字地球”技术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 8.GPS手持机多用于帮助人们快捷而准确地进行( )
A.资源普查 B.作物估产 C.定位导航 D.灾害监测 9.国家气象局每天为电视新闻提供的卫星云图主要使用了( )
①遥感技术 ②地理信息系统 ③全球定位系统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现代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对自然演化过程和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的捕捉、监测、描述、表达的能力迅速提高,为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同时也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据此回答10~11题。
10.关于全球定位系统在交通运输中的作用,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车辆跟踪 B.合理分配车辆 C.降低能耗 D.提高运营成本
11.为提高旅游观赏质量,临行前应通过查看有关资料了解目的地,对有关资料了解应通过( )
A.遥感技术 B.地理信息系统 C.全球定位系统 D.地理网络与虚拟技术
甘肃省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经民勤盆地。建国以来其上游地区修建了许多水库,拦截了几乎全部上游来水。随着人口增长、耕地扩大、城市发展,各类用水剧增,民勤的地表水骤减,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导致胡杨、沙枣林等植被大面积死亡。民勤绿洲面临消失的危险,并已成为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的沙源地之一。读图回答12~15题。 12. 民勤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 水土流失 B. 气候变暖 C. 旱涝灾害 D. 土地荒漠化 13.民勤成为北方地区沙尘暴沙源地的直接原因是( )
A. 植被稀疏,地表物质松散 B. 深居内陆,气候干旱
C. 多内流河,有断流现象 D. 地势低平,地形以盆地为主 14. 民勤绿洲面临消失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
A. 过度樵采 B. 过度用水 C. 过度放牧 D. 过度开垦 15.治理该地区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有( )
①合理调配流域水资源,节约和合理用水 ②以治为主,全面恢复荒漠植被 ③多途径解决农牧区能源问题 ④规划农林牧用地,退耕还林、还草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农牧交错带是指以草地和农田大面积交错分布为特点的生态系统,我国农牧交错带面积达81万平方千米,分布范围如图所示。据此回答16~19题。
16.关于农牧交错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a带属于农业生产潜力大的地区 B.a带植被是防风固沙的天然屏障
C.b带植被能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D.b地区是多民族聚居区
17.农牧交错带是生态系统脆弱的地区,造成其环境破坏的人为原因主要有( )
①人口增长速度快 ②压缩农业用地
③轮作套种 ④盲目开荒,粗放耕作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8.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生态与生产功能是( )
①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畜产品供应基地 ②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粮食供应基地 ③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和饲草料供应基地 ④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和重要粮食供应基地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9.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发展方向是( )
A.增大坡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 B.大量开垦荒地,提高人均耕地面积 C.大规模机械化,建成商品粮基地 D.退耕还林(草),发展舍饲养殖
通过对我国野骆驼遗骸和文献记栽的研究,得到其分布变迁图。读图完成20~22题。
20.从图中可以看出,野骆驼( )
①曾生活在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 ②分布范围由亚热带季风区扩展至西北干旱区 ③文献记载区主要在温带草原区和温带荒漠区 ④目前主要分布在陕西和内蒙古交界地区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1.与遗骸分布区、文献分布区相比较,目前的野骆驼分布区( )
A.气候更干旱 B.地形更崎岖 C.河网较密集 D.热量更充足 22.影响野骆驼分布区变化的因素包括( )
①草原开垦 ②过度放牧 ③大量捕杀 ④种群退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某地,相同面积、不同土地覆盖水土流失的观测结果如表。据此完成23~24题。
混交林地 降雨量降雨径流量泥沙量(mm) 强度 (L) (kg) 33 14 19 弱 很强 强 111 29 28 0.1 0.5 0.3 坡耕地 径流量(L) 155 327 113 荒草地 油松幼林地 泥沙量径流量(kg) (L) 41.3 39.4 1.2 153 71 51 泥沙量径流量泥沙量(kg) (L) (kg) 1.7 0.8 0.4 154 212 52 18 25 0.6 23.相同降雨强度下,泥沙量由小到大依次为( ) A.混交林地、坡耕地、荒草地、油松幼林地 B.混交林地、油松幼林地、坡草地、荒草地 C.混交林地、油松有林地、荒草地、坡耕地 D.混交林地、荒草地、油松幼林地、坡耕地 24.下列判断中,符合该地情况的是( )
A.自然恢复植被的生态效益优于人工单一树种针叶林 B.开垦坡地可有效改善当地生态环境 C.森林树种越单一,生态效益越优 D.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优于退耕还草
据报载,我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即在亚热带湿润的岩溶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裸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据此,回答25~26题。 25.“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主要是( )
A.风化作用、开山取石 B.风蚀作用、过度放牧 C.水蚀作用、滥伐森林 D.沉积作用、环境污染 26.根据“红色荒漠”的特点,对其进行治理首先要做的是( )
A.大力开荒种田,保持植物覆盖率 B.加强农业生产综合开发 C.发展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生产 D.大力采取退耕还林举措 下图表示世界能源消费构成的变化,读图,回答27~28题。
27.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能源依次是( )
A.煤、石油、天然气、水电和核电 B.石油、天然气、煤、水电和核电 C.天然气、石油、煤、水电和核电 D.煤、水电、核电、石油和天然气 28.在本国能源消费构成中,图中所示能源①居首位的国家是( )
A.瑞士 B.法国 C.中国 D.英国
29.在山西省能源基地的建设中,要有重点地加强哪些方面的工作,才能保证能源基地高效、有序的运转( )
①架设超高压输电线路 ②加强交通建设 ③引水工程建设 ④发展煤化工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四川西部的攀枝花是解放后依靠丰富的铁矿资源发展起来的我国重要的钢铁基地。读图完成30~32题。
30.该地区矿产资源开发的有利条件有( )
A.铁矿储量大,矿产组合好 B.在两河交汇处,航运便利 C.临近铁路枢纽,交通便利 D.接近钢铁产品的消费市场 31.该区域矿产资源的开发,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是( )
A.带动第一、三产业比重的提高 B.推动钢铁及相关工业的发展 C.促进人口迁移和民族团结 D.促进社会治安的改善 32.伴随矿产资源的开发,该区域可持续发展中应克服的主要问题是( )
A.用地紧张和交通拥堵问题 B.能源资源短缺问题 C.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问题 D.水资源不足问题 33.下列能源中,属非可再生能源的是( )
A.风能 B.生物能 C.天然气 D.太阳能 34.坑口电站建设的作用不包括( ) .A.减轻铁路运输压力 B.改善能源工业结构
C.增加经济产值 D.减少山西的环境污染 35.我国在山西布局有色冶金工业的最主要优势是( )
A.能源丰富 B.工业基础雄厚 C.水源丰富 D、靠近市场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