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边城》导学案
课 题 边城 课时1 主备人:田晓 使 用教 师 收获和补充 使用时间 学生姓名 课型 组号: 审核人:赵宇芳 班级 学生编号: 小组评价: 教 学 过 程 【学习目标】 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和优美的环境描写。 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分析主要人物形象,重点是翠翠的形象。 3.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小说的主旨。 4. 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学习重点】 1、从人物的情感故事中,寻觅人性美与人情美的踪迹。 2、品味学习小说中诗一般的语言 【学习难点】 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学法指导】 1、仔细阅读全文,整体把握。 2、合作探讨,品味小说中体现的“人性美”。 【预习案】 一、导语设计 “美字笔画并不多,可是似乎很不容易认识,爱字虽人人认识,可是真正懂得它的意义的人却很少。”这是沈从文先生在他的散文《在昆明的时候》中的一段话。如此简单,如此熟识的两个字却鲜有人能参透其深意。世上最美丽的东西无过于缠绵的情思,那爱不管凄婉抑或豪迈都永远那么美丽,于是玉溪生说“春心莫与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鲍照也说“两相思,两不知”,如此之凄婉,如此之缠绵。沈从文用湘西的青山绿水、古朴纯纯的世俗人情去反照他心中的缠绵而质朴的爱和那人性之美,那么今天我们一起去发现这种美,用你我的心去共同体会。 二、作者介绍 沈从文,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苗族。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他1
的代表作。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并受废名影响,取其抒情笔调,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与温爱。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性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是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朴归真的牧歌情调。这种乡土抒情体的美学风格代表了京城作家一定的社会理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关于《边城》 这篇中篇小说以川湘黔三省交界的边城茶峒,二三十年代的恬静生活为背景,展开了一个悲壮的故事。在风光秀丽的湘西,在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又一个与世无争的70岁摆渡老人和15岁外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翠翠美丽纯洁,情窦初开,她爱上了城中管水码头的船总的次子傩(nuó)送,麻烦的就是船总的大儿子天保也喜欢翠翠。天保先求婚,老头也似有允意,但翠翠怎肯作答。这种复杂的多角关系势必引起矛盾冲突。弟兄俩夜晚上山唱歌,约定谁得到翠翠回答算谁赢。这种爱情“决斗”真是有地方特点。天保自知唱不过弟弟,乘船离家,结果失足死于河里。翠翠因天保之死,对老船夫有所误解。老人在雷雨夜猝死,傩送因反对父亲包办婚姻出走。从此翠翠终年孤苦伶仃守渡口,在碧溪岨等待着自己心爱的青年归来,可使“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小说在这三角恋爱的种种纠葛中,通过男女之爱、祖孙之情、父子之亲、睦邻之意,生动地表现了边城人健康、优美、质朴的人性美和人情美。沈从文通过这部爱情悲剧,揭示了人物命运的神秘,赞美了边民淳良的心灵。这部作品人物形象生动细腻,山光月色描写的诗意盎然。著名评论家李建吾称沈从文的《边城》是“一部田园牧歌式的杰作”、“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亚洲周刊》在评选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时,将《边城》评为百强第二名,真是很有见地。 2
【自主学习】 1、字音字形: 放散( )热气 寻觅( ) 喁喁( )说话 黑黝黝( ) 痴( )情 埋( )怨 焖( )瓜菜 间( )或 啭( )着喉咙 傩( )送 涎 ( )皮 莞( )尔而笑 蘸( )酒 蚱蜢( )( ) 歇憩( ) 糍粑( )( ) 2、初读印象 1、小说写了哪些人物?核心人物是谁? 2、课文四节内容有没有一个中心事件?围绕这个中心事件,四节内容具体写了什么? 【探究案】 1、 讨论分析翠翠这一主要人物形象? 2、外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3、分析讨论作品人物间的亲情关系和爱情关系,品味文中体现的人性美,感受湘西民间独具的风俗美、风情美。 3
【练习案】 1、按照要求,把下面的四句话从两个角度改写成两句话,并保留原有信息。(可酌情增减词语) ①《边城》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被誉为“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的长篇小说。 ②沈从文是长篇小说《边城》的作者。 ③小说叙述了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悲剧。 ④湘西秀丽的风光和质朴的人情被小说生动地描写了出来。 (1) 以《边城》为主语: (2)以沈从文为主语: 2、仿写,构成排比句式。 有人说《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 ,是 ,是 。因此,欣赏《边城》,需要有一种独特的眼光,如果仅把它当作一般的小说,就不能领略个中的真趣。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