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强化练三小说阅读(三)(含解析)
陈六奇怪了,我这会儿明明白白在你屋门口啊。
呦,瞧我这慌了魂的!大老吴在那边骂了自己一声,说我在村委会呢,你到这里来。 温锅温到村委会?陈六寻思着,大老吴又想捡什么宝?只要去村委会,大老吴都不会两手空着回去。
大老吴我警告你别跟我耍心眼啊!陈六气咻咻赶到村委会,大老吴正把双手拢在袖口,东张西望。
大老吴很神秘,说你把液化气钢瓶卸下来,喏,这儿!
大老吴说的这儿正放着他怀里曾经抱着的四四方方的盒子,是一个电子打火灶,陈六这会儿看清了。
啥意思,这是精准扶贫工作组的住房,想人家工作组给你温锅?陈六脸一黑。 瞧你看人觉悟低的,还是村主任!大老吴吸溜一下鼻子,人家工作组在寨子里精准扶贫一年到头,咱们就不能给人家温一回锅?而且啊,这套灶具,我就是专门给他们买的,省得人家拖来拖去麻烦。
专门给他们买的?陈六有点怀疑,这么多年,可是只见你大老吴从这里领东西回去,第一次看你送东西出来呢。
哪天不住工作组了,我就要回去,可以不?大老吴咧一下嘴巴,牙疼似的说。 不住工作组,就意味着黑王寨脱贫了,进入小康了。 陈六心里一热,说大老吴你这锅温得我心里都滚烫了呢。
(摘编自《微型小说选刊》)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头对黑王寨祖上传下来的温锅习俗的介绍,既写出了黑王寨邻里和睦的淳朴民风,也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习俗中的人情味。
B.“正式温锅时,你再补上”的话和前面“大老吴笑,谁要你搭钱了”的“笑”相呼应,刻画出大老吴占到小便宜时的狡黠。
C.小说结尾陈六说“我心里都滚烫了呢”,写出了以陈六为代表的人民群众对美好前景的期待,拓展了小说的表达空间,使之意蕴深沉。
D.发生在黑王寨的这个关于温锅的故事温馨动人,其中也蕴含着作者触摸时代脉搏的使命感,体现了当下乡村叙事与时代发展的共振。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内容、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B项,“刻画出大老吴占到小便宜时的狡黠”错。从下文看,大老吴并没有想占便宜。
答案:B
5.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答:
- 5 -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领悟作品艺术魅力的能力。梳理小说的线索,要抓住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梳理情节发展的过程。本文直接讲述了陈六给大老吴温锅的经过,其间也带出大老吴生活情况的变化,这是明线;另外,从“大老吴的旧房被纳入精准扶贫改造项目”“人家工作组在寨子里精准扶贫一年到头”等句子可推测出,隐藏的暗线是精准扶贫工作组帮扶大老吴等人脱贫的经过。分析这样处理的好处,则可从人物形象塑造、情节结构、主题表达等角度考虑。如人物形象塑造上,小说采用双线结构,生动地演绎了发生在困难群众、基层干部和精准扶贫小组之间的故事,在情节的发展中塑造了陈六和大老吴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上,小说结尾处情节发生逆转,通过明暗线的巧妙融合,解答了陈六心中的疑惑,使情节发展富有波澜,同时使情节更为集中,结构更加紧凑。主题表达上,小说并没有过多描写精准扶贫小组对大老吴等人的帮扶,但是读者可以从文中大老吴生活情况的改变以及小说结尾了解到他们的工作成绩,从而将小说的主题与时代背景紧密结合起来,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答案:小说的明线是陈六给大老吴温锅的经过和大老吴生活情况的变化,暗线是精准扶贫工作组帮扶大老吴等人努力脱贫的经过。
好处:①双线结构将发生在困难群众、基层干部和精准扶贫工作组之间的故事演绎得温馨动人,生动地塑造出陈六和大老吴的形象。②小说结尾将明暗双线巧妙融合,形成情节逆转,让陈六心头的疑问有了答案,让文章叙事在平实中富有波澜,也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结构更加紧凑。③虽然小说对精准扶贫工作组帮扶大老吴等人的暗线着墨不多,但读者却能够从中了解到他们的工作成绩,从而把小说主题推向深广的时代背景中,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6.这篇小说的语言很有特色,请加以赏析。(6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欣赏小说的语言特色,可以从语言风格、修辞手法等角度入手。从语言风格看,小说的语言具有极强的地域特点,且口语化色彩浓郁。如“温锅”“打箍”“洗厨”等地方习俗鲜明的词语,给小说增添了浓郁的乡土气息;“眼面上的东西会咬着牙添置,余下的都将就对付着使唤”“心里不落忍”“没有的也不打紧”“我等半天都不见你人影子”等语言质朴亲切,口语化色彩浓郁,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且读来亲切自然,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从修辞手法看,小说运用夸张等修辞手法。如写大老吴平日里捡破烂穿的衣服“八百年不洗一次”“洗一次可以肥半亩地”等,增强了语言的魅力,
- 6 -
具有诙谐幽默的特点。据此分点作答即可。
答案:①小说叙述语言具有较强的地域特点,如“温锅”“打箍”“洗厨”等地方习俗鲜明的词语的运用,给小说增添了浓郁的乡土气息,质朴亲切。②小说叙述语言具有口语化的鲜明特征,话语简洁明了,如“眼面上的东西会咬着牙添置,余下的都将就对付着使唤”“心里不落忍”“没有的也不打紧”“我等半天都不见你人影子”等日常生活语言的使用,使人物性格鲜明,形象刻画真实,读来亲切自然,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③运用夸张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魅力。如写大老吴平日里捡破烂穿的衣服“八百年不洗一次”“洗一次可以肥半亩地”等,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给读者幽默诙谐之感。
三、(2019山东临沂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乡村大厨 黄佩华
深秋的桂西北高地,早晨起来呼吸都带有淡乳色的雾气。八达镇上的人们都穿上了冬装,五颜六色的羽绒服厚外套亮煞了美食节。地处滇黔桂三省交界的八达镇,傍着驮娘河,西连云南北邻贵州,各色传统美食五花八门,独具边地特色。周边更是名产荟萃,云南广南的八宝米,罗平的牛干巴,贵州兴义的高粱醇,广西隆林的黑山羊,田林的八渡笋,西林本地的黑猪、麻鸭、砂糖橘……真是让食客们大开眼界,大饱口福。一大早,李金光熬不住老伴儿的生拉硬拽,也搭上早班公共汽车,到镇上去看热闹。其实,他们到镇上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想来看看元生是怎么在镇上丢人现眼的。
李金光与别人的装束不一样,他身穿一件草绿色的军用雨披,头戴竹编油帽,手提两个空鸟笼,一副旧时赶街人的模样。而老伴儿穿得略显单薄,还是一身秋衣秋裤,头上也只是套了一顶腈纶毛线编的帽子,胳膊上挂的竹篮里装的是三十只还粘有粪迹的麻鸭蛋。不消说,李金光的鸟笼和老伴儿的鸭蛋,还没等他们走到街边就被明眼人给买走了。老伴儿不仅卖掉了蛋,还有一个外乡客看上了她的旧竹篮,一番软缠硬磨之后,硬是以两百块钱的高价给买走了。这样,两个老人一身轻松地顺着人流逛进了临时搭建的美食街。
进入街市,人山人海。他们担心走散,两个人不得不手拉起手,就像年轻时他们互相牵手过河一样,生怕脱手了。他们还约好了,两人一个看左边,一个望右边,看看元生是不是如他们所说,真的在这里做火锅卖腊肉。可是麻烦很快就来了:他们刚走进美食街时,人流密度还不算太大,还能够看见两旁的铺位。但是,人流就像筷条筒里的筷子,越往里走,挨得越紧。最后,他们眼里看到的只有别人的肩膀和后脑勺,更不用说看两旁的铺位了。
李金光意识到,这样走下去等于是瞎子点灯白费蜡,找不到元生不说,还有可能发生被人流冲撞踩伤的危险。于是,他一边抓紧头上的竹帽。一边把老伴儿慢慢地扯出人流,在一个卖山羊肉的铺位前停了下来。
李金光忽然闻到了一种久违的味道,这是一种混合了肉香和发酵过的草香的味道。多年以前,他第一次受邀到德峨苗山上的老同家做客,热情的老同为他宰杀了一只山羊,老同把
- 7 -
羊肉和羊骨砍成块煮成汤锅,把羊杂、羊血和羊小肠剁碎炒干,与羊胆汁一起熬煮,号称羊瘪汤。那是他第一次吃这种羊瘪汤。当老同给他打了一小碗,让他先尝试吃一勺时,一股难闻的味道从舌尖迅速蔓延向喉咙,冲击他的味蕾,扰得他差一点吐出来。然而,只过了几秒钟,一股爆炒羊肉杂碎特有的香气和一种苦尽甘来的味道,同时溢满了他的口腔。那一次,他竟不顾脸面,在众人面前连续吃了三碗羊瘪汤,后来成为寨上的一个笑话。
他一时禁不住诱惑,干脆和老伴儿坐下来,点了一大碗羊瘪汤,外加一份炒羊肉,两个人当成早饭吃了起来。
吃过饭,眼看来参加美食节的人越来越多,李金光和老伴儿决定不再寻找元生的铺面,赶早回家去了。
第三天晚上,一脸疲惫的李元生被一帮朋友簇拥着回到家里。阿牛还把一尊用红布包扎的东西搁在神龛前的八仙桌上。众人兴高采烈地鼓噪,试图让李金光去亲手揭开红布,却被他拒绝了。母亲禁不住大家的鼓动,也是出于好奇,壮起胆子过去揭了。原来是一个金光闪闪的奖杯,照得她眼睛都模糊了好一会儿。
老毛顺手解开一个纸筒,摊开在两位老人跟前,得意地说:“阿叔阿婶,你们看看,这是两张奖状,都是奖给元生的。一张是他的火锅入选八达镇十大传统佳肴,另一张是他做的火锅拿了美食节亚军。厉害吧!”
“那,羊瘪汤呢?”李金光将信将疑。
“羊瘪汤?做的人太多了,最高也只是得了个优秀奖,好几十个铺位呢。”阿牛抑起鼻孔说。
李金光晓得,儿子这一次应该是真做了一个好火锅,就如同当年他吃到羊瘪汤一样。不过,做一个好火锅又能怎么样呢?能当饭吃吗?会做火锅就能娶到老婆吗?穿上白衣服戴上高帽就能领工资了吗?他不信。他心里只清楚地记得,这个鬼仔还欠他三头大肥猪呢!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头不吝笔墨地罗列各色传统美食,点明了这些美食的边地特色,体现了美食节规模之大,为故事的展开提供了社会背景。
B.“就是想来看看元生是怎么在镇上丢人现眼的”,巧妙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同时为下文李金光对儿子做火锅成功的怀疑埋下伏笔。
C.外乡客高价买走李金光老伴儿的旧竹篮,说明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村存在很多商机,从侧面交代了李元生能够取得成功的外部条件。
D.“李金光和老伴儿决定不再寻找元生的铺面”,这一情节设置看似突然,仔细想来又在情理之中,能够很好地体现出人物形象的特点。
解析:B项,根据原文“李金光晓得,儿子这一次应该是真做了一个好火锅”,可知“怀疑”错。
- 8 -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