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肖像描写
我绕到碣后,才见孤坟,上无草木,且已颓坏。即从大阙口中,窥见死尸,胸腹俱破, 中无心肝。而脸上却绝不显哀乐之状,但蒙蒙如烟然。 我在疑惧中不及回身,然而已看见墓碣阴面的残存的文句—— ??抉心自食,欲知本味。创痛酷烈,本味何能知??? ??痛定之后,徐徐食之。然其心已陈旧,本味又何由知???
??答我。否则,离开!??我就要离开。而死尸已在坟中坐起,口唇不动,然而说—“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
我疾走,不敢反顾,生怕看见他的追随。
【点评】有人说,鲁迅全部的生命哲学都包含在这篇《墓碣文》中了,这篇又是鲁迅《野草》中最为难懂的篇什。《墓碣文》采用梦境的方式和象征的手法,通过对孤坟、死尸和墓碣文句的描述,来表达鲁迅对于腐朽、颓败的旧文化以及由这种文化模式所塑造的国民灵魂的一种独特认识。在这一认识中,包含了鲁迅对民族现状及未来的深深的忧患意识,体现了他对于民族命运和作为启蒙者个体人生道路的迷茫心态,从中也流露着鲁迅这时一定的虚无与绝望的潜意识心理。 二、语言描写
人物的语言,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古人说“言为心声”,可见语言是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工具,是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镜子,是袒露人物内心世界的窗户。历来优秀作家都十分重视人物语言的描写,常说的“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既是对作家塑生动人物形象的高明技法的赞誉。也正是语言描写的功能和作用的体现。
有家哥俩闹分家,分了几天也没分清,决定请裁缝、厨师、船老大、车把式四人来说和。这四人觉得事情棘手,于是相邀先到厨师家碰个头,讨论一下。 一个说:“我看咱们去了要快刀斩乱麻,别锅了碗了分不清。” 一个说:“咱们办事不能太偏了,要针过去线过去才行。” 一个接过话茬儿:“嗨,咱原先也不是没有管过这号事,前有车,后有辙,别出格就行。” 另一个听得不耐烦了:“我看别在这里哆嗦了,不如到他家再见风使舵。”
厨师的媳妇“扑哧”一声笑了:“你们真是三句话不离本行,卖什么的吆喝什么。” 试问:从文中你能看出先后说话的都是谁吗?你知道厨师的媳妇是干什么的吗?
《战争与和平》的结尾写到,苗条、热情、敏感、浪漫的娜塔莎,在与皮埃尔结婚后“发胖了,身体变宽了,从现在这个健壮的母亲身上,已经很难找到当初那个苗条活泼的娜塔莎了,娜塔莎现在所专心致志去做的,就是她的家庭,也就是她的丈夫,她必须使他完全属于她,属于这个家,还有孩子们,她要养育他们。”
“娜塔莎和皮埃尔单独在一起时,谈话也象一般夫妻之间那样,也就是彼此直截了当交换思想,不遵循任何逻辑思维,不用判断、推理和结论的程序,而是用一种非常特别的方式交谈。他们单独在一起时,娜塔莎会立刻把幸福的眼睛睁得大大的,突然悄悄走到丈夫身边,把他的头紧搂在自己胸前,说:‘现在你可完全属于我了,完完全全属于我了!你跑不掉了!’”
这就是当初和安德烈有过那么痛彻心腑、刻骨铭心爱情的娜塔莎吗?她的最终幸福就是就和所有平凡妇女一样的生活吗?她的热情浪漫为什么不能自始至终呢?难道不管年轻时多么与众不同的女孩,成年后的幸福都是这种平静踏实的家庭生活吗?
静下心来想想,假如我们是托尔斯泰,也确实给不了娜塔莎另一种幸福了。让她继续在男士中浪漫多情?让她和皮埃尔经历风浪波折?让她体验一次又一次刻骨铭心的爱情?让她在结婚后仍然受到男士的注目追逐?不,这都不是幸福!这些只会让她心力憔悴、痛苦不堪,只有这句话表现了娜塔莎现在是真正的、踏实的幸福!对,这就是幸福! 【例文欣赏】
德军剩下来的东西 哈巴特?霍利
战争结束了,他回到了从德军手里夺回来的故乡,他匆匆忙忙地在路灯昏黄的街上走着。一个女人捉住他的手,用吃醉了酒似的口气和他讲:“到哪儿去?是不是上我那里?” 他笑笑,说:“不。不上你那里——我找我的情妇。”他回头看了女人一下。他们两个人走到路灯下。
女人突然嚷了起来:“啊!”
他也不由抓住了女人的肩头,迎着灯光。他的手指嵌进了女人的肉里、 他们的眼睛闪着光,他喊着:“约安!”把女人抱起来了。
【点评】这是一篇真正意义上的精粹、独特的短篇之作。一个士兵战后回到自己的故乡,在街道昏黄的路灯下十分意外地遇到了他梦寐以求的情人。作家只写了这些,就这些。但是小说的对话后面隐藏着丰富的内容。
士兵对拦住他的女人这样说:“不。我不上你那里——我找我的情妇。”这句话可以看出士兵对情人的感情。当初,在战争开始以前,这个士兵和他的情人该有过多少个黄昏时分的约会,又有着怎样的柔情蜜意的情景?战争爆发之后,士兵开赴前线时,他和情人的分手,相互间该有多少生离死别的眼泪和信誓旦旦的承诺,又是怎样地一步三回头?战争中,在战壕里,在枪林弹雨下,士兵多少次举头望明月,心里装着怎样的肝肠寸断的思念?不然,士兵为什么回到故乡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找他的情人?再看士兵的那个叫约安的情人。当她也终于认出士兵时,她嚷了一声:“啊!”这“啊”里面包含着惊愕?兴奋?羞惭?愤怒?无可奈何?叹息?控诉?什么都有。它包含了一切——过去的和现在的,似乎都幻化为一个极其恐怖的梦魇 三、行为描写
《战争与和平》擅长通过人物的眼神,表情和手势,把人物隐藏在内心的复杂的感情传达出来。如娜塔莎和久别重逢后的安德来会见了,娜塔莎的眼睛“充满着幸福的泪水,她羞怯、同情、快乐和殷勤地看着他。带着浮肿嘴唇的娜塔莎的瘦削和苍白的面孔不惟不怎样美观而且有些可怕。安德来公爵没有看见她这个面孔,而看了她的闪闪发光的非常美妙的眼睛”。同样,托尔斯泰在写玛丽亚公爵小姐时,一再写她那“亮晶晶的眼睛”。这眼神传达出她内心的纯洁,“道德”的美和爱情。当她初次和尼古拉相会时,她用“她那种深沉而明亮的目光”看着他;再次相会时,她“颊上出现了淡淡的红晕,两眼焕发出新的、明亮的光彩”。同时,托尔斯泰还多次描写了娜塔莎的微笑。这种微笑很好地传达出了她内心的幸福的感觉和对人生乐观的态度。
【例文欣赏】
在柏林 奥莱尔
一列火车缓慢的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卡嚓切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是重复数起来。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的嗤笑起来。那个老兵狠狠扫了他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战时后备役老兵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那么大概不会再小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往疯人院啊。”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点评】从小说的人物描写上看,《在柏林》可谓用笔简约、得当而精确。小说对人物动作虽然着墨不多,但简练精确: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后,“指手画脚,不假思索的嗤笑起来”,说明了她们的无知浅薄、不谙世事;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狠狠扫了他们一眼”,说明了他对家人的深挚的爱;重复数着“一、二、三”的神志不清的体弱多病的老妇人曾经并正在受着战争的折磨和摧残!
最后,小说中除了那个后备役老兵外,其他人物都没有语言。而恰恰就是那句仅有的人物语言,揭开了小说设伏已久的沉重的谜底,成了小说情节结构中的一个唯一的波折。此间的人物语言,真可谓是言简意赅,掷地有声。至此,小说中的所有悬念也因此一语道破,小说也因此作结。 四、思考与实践
1.下边(1)(2)是从文学作品里节选出来的片断(字母代表作品中的人物)。试根据所提供的材料回答问题。
(1)A:(由衣内取出支票,签好)很好,这是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你可以先拿去用。算是弥补我一点罪过。
B:(接过支票,把它撕了)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的。
A:你不要太固执。这一点钱你不收下,将来你会后悔的。(B. 望着A,一句话也不说) (2)C把金路易铺在桌上,D几小时地用眼睛盯着,好象一个才知道观看的孩子呆望着同一件东西;也象孩子一般,他露出一点儿很吃力的笑意。
从前面两段文字中各选出两个描述人物动作而又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写在横线上),并说明这些词语表现了人物性格特征的哪一个侧面(填入括号内):
人物B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这些描述,表现了这个人物性格中( )的一面。
人物D①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这些描述,表现了这个人物性格中(
)的一面。
2.阅读寓言诗《鸟的评说》,完成题目。 麻雀说燕子是怕冷的懦夫 燕子说黄鹂徒有一身美丽的装束 黄鹂说百灵声音悦耳动机不纯 百灵说最无原则的要算那鹦鹉 鹦鹉说喜鹊生就一副奴颜媚骨 苍鹰说麻雀寸光鼠目 ??
任选诗中的两种鸟,展开想象,以《XX与XX的对话》为题(例如《麻雀与燕子的对话》、《黄鹂与鹦鹉的对话》等),写一个200字左右的对话片断。 要求:
(1)对话与《鸟的评说》内容有关,并据此展开想象。
(2)用对话方式写,不要用概述和转述方式写,不要写成独白或诗歌。 (3)想象合理,对话内容围绕一个中心。
(4)可适当描写鸟对话时的神态、心理、动作和口气等。 (5)语言流畅,描写生动,卷面整洁。
肖像描写:
在《流动的盛宴》中,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是这样的:
“看起来像个孩子,一张脸介于英俊和漂亮之间。他长着金色的波浪形卷发,高高的额角,一双兴奋而友好的眼睛,一张嘴唇很长,带着爱尔兰人风度的纤巧的嘴,如果长在姑娘脸上,会是一张美人的嘴。他的下巴造型很好,耳朵长得很好看,一只漂亮的鼻子,几乎可以说很美,没有什么疤痕。这一切加起来远不会成为一张漂亮的脸,但是那漂亮却来自色调,来自那非常悦目的金发和那张嘴。那张嘴在你熟识他以前总使你烦恼,等你熟识了就更使你烦恼了。”(我真喜欢这段外貌描写!)
二什么是贴着人物写
1人物都有其自身的生活逻辑和情感走向,做什么样的事和说什么样的话,都是由人物的身份与性格决定的。作家不能想当然地使唤人物,要站在人物的立场处境来想问题,做事情。 2贴着人物写,一是贴着人物的心理写,直接深入人物内心,在人物的内心活动这个狭小的区域里展开,写出人物的精神世界;一是贴着人物的言行写,以人物自身的言语和行动来刻画人物,可使小说具有更强的动作感。 唐说:“我以为《围城》最大的成功是他的心理描写,钱钟书的主要风格也建立在这上面。”
作者紧紧抓住对旧知识分子内心深处的劣根性进行剖析,从人物之间的关系中,从他们对待事情的态度上,从他们的语言、行动中,去捕捉他们的心绪、心态所构成的心理冲突,进行微妙的心理描写。但作者在描写人物心理时运用了多种多样的心理描写手法。比如,其一是心态描写。这是一种直接对准人物心理进行剖析的描写方法。其中最大的一个“窍门”,就是作者钻进笔下人物心灵的深处,借助于对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来表现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斗争。比如“唐小姐跟苏小姐的来往比从前减少了。可是方鸿渐迫于苏小姐的恩威并施,还不得不常向苏家走动。苏小姐只等他正式求爱,心里怪他太浮太慢。他只等机会向她声明并不爱,他恨自己的心肠太软,没有快刀斩乱丝的勇气”。苏文纨这个洋博士,一心追求方鸿渐,但方鸿渐此时已暗暗地恋上了唐小姐,但是他碍于面子,性格犹豫,欲说还休,不愿先捅破这层窗户纸,表明自己的态度。而苏小姐呢,正热昏了头,情意缱绻,深陷其中,乐以忘忧,做着美梦,想入非非呢!所以,两个人各有所思,各有所想,都在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因此,这里的心态描写,就见出了方鸿渐胆小怕事的性格特点和充满了矛盾的心理活动,也见出了苏小姐矜持自负,洋洋自得的心理。
其二言传心声。“言者,心之声也,欲代此一人立言,先宜代此一人立心。”(清·李渔《闲情偶寄》)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说什么样的话。作者对人物心理的描写,很多地方是借助对人物的语言描写来实现的。比如,苏小姐在方鸿渐面前说赵辛楣“三天两天写信给我,信上的话我也不必说,可是每封信都说他失眠,看了讨厌!谁叫他失眠的,跟我有什么关系?我又不是医生!”试想,在情人面前说另一个男人给自己写信,并假装不知道什么意思。这不是装乖卖傻,这是什么。我们透过苏小姐这似嗔实喜的语言表白,可以想见到她此时情场得意、沾沾自喜的心态。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