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沉降观测实习报告
离一般为10~20m。
③ 沉降观测点的设置形式 如图2-1所示。
图2-1沉降观测点的设置形式
(3) 沉降观测
① 观测周期 观测的时间和次数,应根据工程的性质、施工进度、地基地质情况及基础荷载的变化情况而定。
a.当埋设的沉降观测点稳固后,在建筑物主体开工前,进行第一次观测。
b.在建(构)筑物主体施工过程中,一般每盖1~2层观测一次。如中途停工时间较长,应在停工时和复工时进行观测。
c.当发生大量沉降或严重裂缝时,应立即或几天一次连续观测。 d.建筑物封顶或竣工后,一般每月观测一次,如果沉降速度减缓,可改为2~3个月观测一次,直至沉降稳定为止。
② 观测方法 观测时先后视水准基点,接着依次前视各沉降观测点,最后再次后视该水准基点,两次后视读数之差不应超过±1mm。另外,沉降观测的水准路线(从一个水准基点到另一个水准基点)应为闭合水准路线。
③ 精度要求 沉降观测的精度应根据建筑物的性质而定。
a.多层建筑物的沉降观测,可采用DS3水准仪,用普通水准测量的方法进行,其水准路线的闭合差不应超过?2.0nmm(n为测站数)。
9
b.高层建筑物的沉降观测,则应采用DS1精密水准仪,用二等水准测量的方法进行,其水准路线的闭合差不应超过?1.0nmm(n为测站数)。
(4) 沉降观测的成果整理
① 整理原始记录 每次观测结束后,应检查记录的数据和计算是否正确,精度是否合格,然后,调整高差闭合差,推算出各沉降观测点的高程,并填入“沉降观测表”中。
② 计算沉降量 计算内容和方法如下: a.计算各沉降观测点的本次沉降量:
沉降观测点的本次沉降量=本次观测所得的高程-上次观测所得的高 程
b.计算累积沉降量:
累积沉降量=本次沉降量+上次累积沉降量
将计算出的沉降观测点本次沉降量、累积沉降量和观测日期、荷载情况等记入“沉降观测表”中。
③绘制沉降曲线 如图2-2所示,为沉降曲线图,沉降曲线分为两部分,即时间与沉降量关系曲线和时间与荷载关系曲线。
10
F/(t/m2)
120 100
80
40 0
3 2002 5 7 9 11 3 2003 5 7 9 11 t
2004 时间(年、月) 10 20 2 1 30
40 图2-2 沉降曲线图
s/mm
a.绘制时间与沉降量关系曲线
首先,以沉降量s为纵轴,以时间t为横轴,组成直角坐标系。然后,以每次累积沉降量为纵坐标,以每次观测日期为横坐标,标出沉降观测点的位置。最后,用曲线将标出的各点连接起来,并在曲线的一端注明沉降观测点号码,这样就绘制出了时间与沉降量关系曲线,如图2-2所示。
b.绘制时间与荷载关系曲线
首先,以荷载为纵轴,以时间为横轴,组成直角坐标系。再根据每次观测时间和相应的荷载标出各点,将各点连接起来,即可绘制出时间与荷载关系曲线,如图2-2所示。 2.2 一般建筑物主体的倾斜观测
建筑物主体的倾斜观测,应测定建筑物顶部观测点相对于底部观测点的偏移值,再根据建筑物的高度,计算建筑物主体的倾斜度,即
i?tan???D (2-1) H
11
式中 :i——建筑物主体的倾斜度;
?D——建筑物顶部观测点相对于底部观测点的偏移值(m);
H——建筑物的高度(m);
。 ?——倾斜角(°)
由式(2-1)可知,倾斜测量主要是测定建筑物主体的偏移值ΔD。偏移值ΔD的测定最简单的可采用吊垂线法。此法的基本思路是:如图2-3(a)所示,从A'处下放一锤球线至B处,量取B点到锤球线的水平距离,即为?D。此法显然极为简便,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存在如下困难:一是建筑物上难以找到能悬挂锤球线的地方;二是当建筑物教高时,锤球线难以稳定,特别是有风天气,锤球线的大幅摆动给观测精度带来严重影响,即使是利用阻尼装置或采用测定逆转点后求平均值的办法也难以从根本解决问题。因此,一般认为不适合精度要求较高的高层建筑物或塔式建筑物的倾斜观测。所以测量?D一般采用经纬仪投影法。具体观测方法如下:
P M ΔD A A'
?B ? ?A X Y H H ?N′ ?B N Q Q′ ?A B (a)
图2-3 一般建筑物的倾斜观测
(1) 如图2-3(b)所示,将经纬仪安置在固定测站上,该测站到建筑物
12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