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21年高考选考地理(人教)一轮复习讲义:第39讲 世界主要地区
1.据上图信息判断,该湖泊( ) A.湖面少风浪 B.北部湖水较南部浅 C.冬季不结冰 D.湖水多被用于灌溉
2.在该湖泊①②③④四湖区中,最适宜淡水鱼生长的湖区是( ) A.① C.③
B.② D.④
3.20世纪30-50年代,该湖水位下降加剧的主要原因是( ) A.流域年降水量减少 B.流域年蒸发量增大 C.入湖河水量减少 D.出湖河水量增大 【图解思路】
【尝试解答】 1.B 2.D 3.C
读中亚简图,回忆下列知识。
(1)写出图中符号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A天山山脉 B帕米尔高原 D图兰平原 E里海沿岸低地 ①里海 ②咸海 ④阿姆河 ⑤锡尔河 (2)位置和范围
①地理位置:大体位于35°N~55°N,50°E~80°E,属于北温带;地处亚欧大陆中部。 ②主要国家:包括哈萨克斯坦(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国)、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
(3)自然地理特征
①地形:以丘陵、平原为主。 ②河流
a.内流河:阿姆河、锡尔河。 b.外流河:额尔齐斯河。
③湖泊:都为内流湖,如里海、咸海、巴尔喀什湖。 ④资源
种类 石油 煤 铁、铜 (4)人文地理特征 ①农业发展
a.种植业分布:主要分布在北部、西部平原。
b.农作物分布:小麦主要分布在哈萨克斯坦北部;棉花主要分布在图兰平原,阿姆河、锡尔河流域。
②交通——“丝绸之路”
分布 里海沿岸 哈萨克斯坦北部、吉尔吉斯斯坦 哈萨克斯坦中部 C哈萨克丘陵 F卡拉库姆沙漠 ③巴尔喀什湖 ⑥额尔齐斯河
a.古今变化: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今天的“第二亚欧大陆桥”被誉为“现代丝绸之路”。第二亚欧大陆桥东起连云港,西至鹿特丹。
b.意义:加强了我国东西部的联系;也加强了我国同中亚及欧洲一些国家的友好往来。
(2020·湖南六校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伊塞克湖属于内陆湖,湖面平均海拔约1 608米,面积约6 200平方千米,是世界最深的高山大湖,湖水清澈澄碧,终年不冻。该湖东西两岸年降水量差异大,东岸地区有常年积雪。
材料二 伊塞克湖的沿岸地区是吉尔吉斯斯坦的重要产棉区和畜牧区。随着灌溉技术的提高,灌溉用水量明显减少。湖中有20多种鱼类,由于地理位置特殊,该湖已成为候鸟迁徙、过冬和繁殖之地。
材料三 图Ⅰ为伊塞克湖地理位置示意图。图Ⅱ为1990-2015年湖泊面积变化曲线。
(1)简述伊塞克湖“清澈澄碧,终年不冻”特点的成因。 (2)分析伊塞克湖入湖径流量东多西少的自然原因。 (3)推测伊塞克湖1998年以来湖泊面积变化的影响因素。
解析:(1)“清澈澄碧”,可从补给水源、泥沙淤积角度分析;“终年不冻”,可从山脉对气温的影响、湖泊盐度、深度、容积角度分析。(2)注意“东西两岸年降水量差异大,东岸地区有常年积雪”;图示东侧注入河流多,且河流发源于高大山脉等信息。(3)图示湖
泊面积1998年以来波动上升,可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分析补给水量增多的原因。
答案:(1)入湖径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泥沙含量少;湖水处于静水环境,泥沙大量淤积;北部山脉阻挡了冷空气的侵入,冬季水温较高;湖水盐度较高,不易结冰;湖泊深度和容积较大,不易结冰。
(2)盛行西风经过湖面后,暖湿气流受山地阻挡抬升,水汽凝结在湖泊东岸形成丰富的降水(雪);东岸海拔高,气温低,有常年积雪,补给水源充足;东岸河流发育较多,入湖径流量大。
(3)全球气候变暖,冰雪融水增加;全球气候变暖,水循环加快,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加,降水增多,入湖径流增大;灌溉技术提高,灌溉用水减少,入湖径流增多。
南 亚
(高考浙江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1为某区域略图。图2为图1中甲地和丁地的气候统计图。
材料二 图1中所示道路沿线自然带类型多样,从甲地的高原半干旱草原带,变为丁地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